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山里发现“兵马俑” 三次大规模勘探均失败 老人一句话点醒专家

山里发现“兵马俑” 三次大规模勘探均失败 老人一句话点醒专家

时间:2020-02-22 20:46:40

相关推荐

山里发现“兵马俑” 三次大规模勘探均失败 老人一句话点醒专家

说起“考古”,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秦始皇,主要原因是“骊山陵”虽然早已确定位置,却至今未被开启,越是这样,越让人感到好奇;当然,未开启的骊山陵仅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威武壮观的“兵马俑”早已重见天日,但这里要说明一下,“兵马俑”可不仅陕西有,江苏也有。不同的是,“骊山陵”至今未被开启,徐州狮子山却被誉为“最难找,最难挖的古墓”。

江苏徐州东郊4公里处有座“狮子山”,1984年12月一天,当时山脚有一砖瓦厂,工人正在取土,忽然 “当”的一声响,工人的铁锹被反弹回来,地面也发生了塌陷;由此,继咸阳杨家湾“西汉彩绘兵马俑”、西安临潼“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的第三批兵马俑军阵———“狮子山彩绘兵马俑”横空出世;“狮子山兵马俑”属汉代产物,与秦始皇时期的高大魁梧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这也让无数专家、学者惊叹不已。

对考古有研究的朋友或许知道,“兵马俑”仅是古代帝王陪葬的一部分,从某种角度看,甚至仅是整座古墓“最不重要”的部分;当然,出现了“兵马俑”也预示着狮子山中很可能存在汉代帝王级别的古墓。再说徐州,东临大海,西控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诗有“自古彭城列九州,龙虎争斗几千秋”,直白点解释,这句古诗指的是楚汉相争时,汉高祖刘邦曾封韩信为“楚王”,因此徐州又有“楚地”之称。

史料记载,韩信虽是第一任“楚王”,但还是被当作异姓剿灭;“楚王”封号却得以保留,变成了刘姓继承。总之,历史上的徐州曾有十二任“楚王”,迄今却只发现了7座“楚王墓”,这还要得益于一个人——王恺;“王恺”本就是徐州本地人,毕业后一直在洛阳博物馆工作,直到1977年才被调回。王恺身为考古工作者,对历史颇有研究,尤其对故乡的“楚风汉韵”魂牵梦绕,他的梦想是找到传说中的“十二座楚王墓”;从考古角度出发,他的理想也代表了众多考古工作者的梦想。

再回到1984年,狮子山发现“兵马俑”,这就预示着附近很可能隐藏着古墓,但还有个难点,“狮子山”是座石头山,考古队无法用洛阳铲进行勘测;有研究的朋友或许知道,我国“探墓”历史悠久,这项技术也分“望闻问切”。说得直白点,专家多次组织山中老人开座谈会,以此来了解狮子山的传说;就这样,山中世代居住的老人提出了不少意见,还曾亲自带着专家找到“疑似古墓”的地点,但均无果而终。

直到1986年春,大规模勘察活动正式拉开序幕,由当时煤炭地质部牵头;当时动用了先进的“微伽重力仪”,经过二十多天的努力,考古队几乎将这座海拔仅61米的石山勘察了个遍,真的发现了“异常区域”。但专家用钻探设备打孔取样后,却让人大失所望,原来这里并不是什么“古墓”,而是一处风化岩;就这样,耗时二十余天,动用三百多人的“第一次大规模勘探”最终以失败告终。

实事求是地说,“狮子山”面积不大,动用这么多资源仍未找到古墓,这也反映出古墓的隐蔽性;从某种角度看,越是“隐秘”,越能说明古墓的价值,考古专家的兴趣也就愈加浓厚。1987年,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再次组织大规模考古,并邀请当时十省,三十余家科研单位的科技人员;利用重力法、磁法、电法、低频测试仪、直流电测器、电法仪、放射性地质雷达、浅层地震仪等9种当时最先进的探测仪器。

单就“地质雷达”和“地震仪”来说,这两种仪器的探测深度达数十米;理论上狮子山的海拔不过61米,用这两种仪器来探测,总该绰绰有余了吧?这次大规模考古活动对狮子山进行了全方位、密集式勘测,共历时15天,当时的宁书年教授和他的团队还编写了《综合物探探测古墓研究报告》;报告中,宁书年教授表示发现了2000多平方米的古墓区。

其中关键部分是,仪器发现了三条“异常区”,初步推断这就是“狮子山古墓”的墓道;专家还以各项数据为根据,认为“墓道”就在狮子山脚的一处塌陷坑下,并请示发掘。很快得到上级批准,当时参与发掘的有百人工程队,整整历时五天,“墓道”才终于显出它的真身;原来这里并不是什么“墓道”,而是由坚硬基岩构成的一处地下空洞,“第二次大规模勘探”就这样以失败告终。

简单的说,考古专家们并没有对“狮子山”失去兴趣,1990年,地震局协助考古专家第三次进驻狮子山;当时动用的均为用以地震勘测的先进仪器,对约一万五千多平方米的区域进行了重点勘探,且再次划定了“疑似古墓”的区域;有了前两次经验,这次考古队并没有进行大规模发掘,而是先请矿业大学帮助验证,结果仍旧是“地下溶洞”。总的来说,三次勘察活动动用了近千人次的力量,耗费资金十余万,但还是未能发现山中有“古墓”存在;说到这或有朋友会说“才十多万,这一数字不多啊!”

需要解释一下,“十多万”的资金对于今天来说,或许不算多,但对于八十年代来说堪称“巨款”;这些钱甚至能购买数台当时最先进的精密仪器,正因如此,关于“狮子山古墓”的专业勘察就此停止,考古人员再次回到用洛阳铲找墓的时代。值得说明的是,前面提到的“王恺”5年内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前三次勘探活动,虽然结果均以失败告终,但他却并未对狮子山失去耐性;以后的日子里,王恺仍旧拿着洛阳铲在山中转悠,也时常深入附近老乡家中打探消息。

王恺开始参与到山中老乡的闲聊中,大多都是些家长里短;虽说如此,王恺仍不肯放过任何机会,直到有次听到老人的一句话后,“楚王墓”终于有了线索。当时几位老人在一起闲聊,内容大多是当年的庄稼收成,一位老人说“XX家的红薯窖可真大,能容上万斤的红薯”;就是这么一句看似“风牛马不相及”的话,却引起了王恺的极大兴趣,理由其实很简单,狮子山是座石头山,想在坚硬的石头堆里挖“地窖”,其难度非常大,那就更别说“能存上万斤红薯”的巨大空间了。

延伸一下,仅凭当地村民不可能挖出如此巨大的“地窖”;那就只剩一种可能,“红薯窖”早已存在,那会不会与“古墓”有关系呢?对考古有研究的朋友或许知道,古代帝王的陵墓修筑的都十分巨大,也只有帝王级别的人物才有能力“掘山而葬”;王恺马上请老人带自己去看“红薯窖”,一进去就见这哪是什么红薯窖,分明是古人用錾子在石头上开出来的一条通道,只不过再往深处已被封堵,也就是说,“狮子山古墓”很可能就在通道的下面。

以后的一系列勘探水到渠成,1994年,狮子山迎来第四次大规模发掘;这次发掘将山中居民全部迁走,各种工程机械一应俱全。当狮子山从上至下被打开后,全场众人惊得目瞪口呆;原来这座古墓深藏在一百多米的山腹中,山与墓融为一体,难怪前三次先进仪器都勘探不出。本次考古发掘历时三个多月,共计清理5000余方的石头,可以说将整座狮子山掏空;简单的说,本次出土各类金、银、铜、铁、玉、石、陶等珍贵文物两千余件,其中又以雕龙玉璜、弦纹玉环、雕花玉厄、螭虎纹玉饰、镶玉漆棺、铜扁壶等为国宝级文物。

后经专家证实,这座古墓的主人是西汉第三代“楚王”刘戊,史载其“好大喜功,骄奢淫逸”;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刘戊参加七国之乱,后被周亚夫打败。汉景帝念其皇族身份,准许刘戊仍以楚王身份下葬,但当时陵墓并未完全修好;刘戊死后被匆匆安葬在还未修好的陵墓内,前面提到的“红薯窖”正是当年修墓工人遗留的运石通道,如今也成了“狮子山古墓”的唯一破绽。

这里还要说明一下,专家进入古墓后发现,这里早已被土夫子光顾过了;但由于开启大墓造成了结构破坏,当年盗墓贼究竟是怎么发现、怎么进入这座“石头墓”,至今仍是专家研究的课题之一。

如果觉得《山里发现“兵马俑” 三次大规模勘探均失败 老人一句话点醒专家》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