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科举制度 简述古代的考试制度

科举制度 简述古代的考试制度

时间:2020-02-22 15:21:00

相关推荐

科举制度 简述古代的考试制度

导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最为突出的一项制度就是古代的官吏选拔制度,就是科举制度了。

自隋唐时期科举制度产生以来,科举制度在不断的适应当朝情况进行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这就使得科举制度得以保留了下来,直至清末才被废除。

一、考试的科目

由于在隋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形成雏形的时期,当朝廷需要进行人才的选拔时,就会下诏书,而后敲定考试的时间和科目。

唐朝虽然在每年定期举办科举考试,但是还是保留了这种临时通知的考试方法。这种通过临时下诏书来通知考试的方法,被称作“制科”。“制”的意义就相当于“诏”,代表了皇帝的命令。而每一年都会开放分考试则被称为“常科”

最为常考的要属“明经”这一科了,“明经”起源于汉朝,在唐朝时期将所有的儒家经典著作都作为明经科目的考试内容,同时还包括了著名的《老子》等。虽然考试的范围十分广泛,但是这些书籍并不是通过一场考试来进行的,而是分成了一经、二经、三经和五经这四个级别,各有不同。

在唐朝的各项科举考试之中,虽然明经考试录取的人数最多,但是却不是最为荣耀的。最荣耀的当属进士科目。在唐朝初期,进士科目考察的重点是“时务策”,这一类考试最为注重国家的现实问题。

这就需要读书人不但熟悉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做到融会贯通,能够将所学知识用在解决社会问题上来。这样一来,就意味着对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看重,这就使得这一项的考试更为艰难,从中选拔出的都是有能力的人。

二、考试的时间

在唐代,科举考试一般在每年春天举行,时间通常是在二月份。初唐时期,科举考试由尚书省和吏部来负责安排考试,后来在唐玄宗时期,便改成了有礼部来负责安排考试内容,从这以后的各个朝代的科举考试,都是由礼部进行负责的。

参加考试的考生则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乡贡”和“生徒”。“乡贡”是一些在各个地方自学成才或上的只是普通的民间私塾的人,他们需要先去县里和州里进行考试,考试合格后才能够来到京城,参见每年二月的科举考试。

而“生徒”则不同,他们只需要在官办的学校进行学习,等到考试的时候就可以参加考试。

在每年二月的考试结束后,发榜时期,如果人在榜上,就是所谓的“进士及第”了。通常这些进士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在宴会结束后会到达大雁塔下提名,在古人看来,“雁塔题名”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

可是“进士及第”并不是他们的终点,在这之后,榜上的学子还要进行吏部的选拔考试,被称为“选试”。只有这次考试的合格者才能够正式进入朝堂,成为一位官员。

如果学生未能通过这一次“选试”,还可以参加下一场,但是如果屡试不第就要去节度使手下作为幕僚,而后才能够进入官场,得到正式的官职。

在唐代,还出现了武举,这是一种考验考生武功的考试方式。这些考生来自“乡贡”,由兵部进行主考,主要考察考生的骑马射箭、负重摔跤等方面。

三、科举制度的发展

科举制度在形成后,唐朝的科举制度虽然扩大了对平民子弟的招收,但是依旧是王公大臣的后代占有了绝对的优势,不过却打破了贵族对朝堂的垄断的局面。

宋朝则继续在唐朝的基础上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完善,推行了“糊名法”,将考生的姓名隐去,这就有利于考试判卷的公平公正。同时还对考试科目进行了一些改革,废除了“明经”,更加的注重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元朝时期,科举制度曾一度被荒废,直到后来公元13,才重新恢复了科举,被称为“延祐复科”。程朱理学成为了当时的官方思想。人们的思想逐渐向理学偏移。

明清时期,制度更加的完善。科举制度变成了由童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五个部分,而在这五个组成部分中,还包含着很多的考试,使得程序更加的繁杂

历史杂话总结:作为中国最为重要的一项制度,在持续了一千三百多年后的清末被废除了。虽然今天科举制度被废除了,但是实际上我们还有很多东西可以从中借鉴过来,为今天的教育添砖加瓦。只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够不断地提高。

如果觉得《科举制度 简述古代的考试制度》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