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宋之问:想给武则天当面首 却因有口臭被拒的大诗人

宋之问:想给武则天当面首 却因有口臭被拒的大诗人

时间:2021-05-14 03:38:33

相关推荐

宋之问:想给武则天当面首 却因有口臭被拒的大诗人

才华盖初唐,品差世之尤

我始终是没弄明白,这宋之问的一生,到底追求的是什么,是名啊还是利,按说这两者他都不缺,于名,他早已是名动天下的文坛领袖,于利,这个嘛就不好说了,锦衣玉食总是有的吧,不过,史上倒也没有他贪腐之记录,除了后来参他的那受贿之罪名,但真相如何却不得而知。

但他却有两个很醒目的标签,人们一提起他就立即会有这两个印象,一是唐代大诗人,一是无耻文人。这两个特征同他是相伴一生,对后者是铁板钉钉,没有半点可翻案之缝隙。

《渡汉江》是他的名作,很多人都会背,幼儿学唐诗也是必选之作。其中尤以“近乡情更怯”一句为最;但现在被用得很烂,网上很多人将这句应用于回乡探亲时,怕被父母逼婚时的心境描述了,哈哈,倒也有趣得很哈。

宋之问,字延清,山西汾阳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进士出身,则天朝以文才为宫廷侍臣,颇受恩宠。后因结交武则天面首二张获罪,贬泷州参军。后转考功员外郎,与杜审言等同为修文馆学士。又以受贿罪贬越州长史。再被流放钦州。最终被唐玄宗赐死。有《宋之问集》传世。

读唐诗的都知道,陈子昂和四杰一过,便是这“宋沈”了,唐诗是绕不开这宋之问的,他在《全唐诗》中有一百多首,精品颇多。但一生却毁誉不断,誉的是他的“文”,毁的是他的“品”。

他的一生似乎都在追求,为他设定的目标不懈地努力着,而且是毫无底线地努力。他是可以从后排座位直接跑上主席台给领导倒水的那类人。全然不顾周围的人是如何看他的。他从向往名到追逐名,又从成名到毁名,继而是从名败到身殁,自己浑然不觉不何不妥,毫无后悔之意,一生诗意陶然。

宋之问有才,而且在诗歌方面是有大才之人,这是毫无疑问的,他对诗的贡献也被后人所认可。在他之前多为古体诗,主要是那种没有严格平仄要求的诗,诗的格律,如平仄和押韵是没有统一规范的。正是由宋之问和杜审言,还有沈佺期,在前人的基础上,逐步演进并加以总结,最终使律诗的体裁成功定型,明确划分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

作为一名才华横溢的饱学之士,他十年寒霜苦读赢得了功名,也赢得了诗名。及第之时恰逢武则天主政,这媚娘姥姥年轻时就是个文艺女青年,那一首“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赢得了多少同情泪,及至大权在握之时,会写诗之人都得到她的青睐,甚至科举考试也要写这诗歌了。

写诗是宋之问的强项,逢着这么好的机会,自然是他一展才华之时,武则天办宫廷诗会,宋之问一举夺魁;上官婉儿衡量天下文章,他又技压群芳。一曲“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让天下多少人钦羡,大有独步天下,傲视群雄之气势。

他凭借诗歌驰骋文场,结识了一大批达官贵人,写诗作文,赐金赏银,博得夸赞,为他带来了无限风光。

宋之问在写诗弄文之时,那脑袋中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可能他不满足于只在皇家身边充当一个如后来的李白一样,当个“诗待诏”一般的弄臣吧,他在想着如何更进一步得到赏识,于是便倾心媚附,据传还想去充当女皇的男宠,却因媚娘姥姥嫌他有口臭而作罢。于是他转而巴结武则天的面首二张,人格尽失,气节俱丧,节操碎了一地,一代文章大家竟沦落到文丐和诗奴,而为天下人不齿。

则天归天,二张倒台,这宋之问也随之悲催,被贬到泷州,也就是现在的广东罗定县,好遥远哈,那以前可是叫不毛之地,这对食有鱼,出有车的宋之问来说,那真叫作是一种煎熬,期间他偷偷地溜回了洛阳,途中写下了著名的《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首诗是宋之问的第一名篇,它是以一名滞留异乡多年的游子口吻,道出返乡途中的微妙心理。这首诗之所以广为传诵,因为它道出了所有在外多年的游子在回乡途中所特有的且喜且怯的心理。

宋之问此时是戴罪之人,他的胆子也真是大,我还没听说过哪个被贬谪之人敢偷溜回家的,可见他的确是个不按常规出牌之人哈。话虽如此,但毕竟心虚,闻风瑟缩,诗中早不见趾高气昂的感觉了,写得极为凄怆。

要说他是无行文人,下面这件事是足以说明了。他偷偷跑回来后藏匿在朋友张仲之家中,当他得知张仲之和王同皎等人想除掉专权的武三思时,竟然去官府告密,于是,张王二人被斩首,宋之问检举有功,不但获大赦,反倒因为告密擢任鸿胪主簿。

这个就太卑鄙,太龌齪了吧,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级的人物,怎么会去干这蝇营狗苟的勾当,恩将仇报,害友图进,用知己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朱袍,这是一出真实版的农夫与蛇的故事,他也将自己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这时的宋之问急切地在朝廷上寻觅新的巴结目标,先是攀附太平公主,得以重用,后见安乐公主权势日隆,又移舟登陆,极尽吹捧奉迎之能事,宋之问的转向之快,堪称文人之最。

其实,他作为一个只会写诗之文人,即使他无底线的跳来跳去,官也只做到五品的闲官,难道他还想在政坛上有所作为不成,至于这样将自己的声名,孤注一掷地用在升迁之途上吗?不懂。

可是他毕竟不是太擅长搞政治,想在政治的峭壁上腾挪跳跃,对他来说并非易事。当他的小人嘴脸被众人认识后,在背后拆台之人也就多多了。当中宗想提拔他当中书舍人时,对他已生厌恶之意的太平公主,只在中宗耳边轻轻地提起他受贿赂一事,结果官没升成,马上被勒令卷起铺盖,再度离京。

被贬的滋味实在是不好受,于是,他又将一腔地苦闷诉诸笔端,于谪途中又写下了他的代表作《题大庾岭北驿》: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不得不佩服这宋之问的诗写得是真好,此首诗借景抒情,抒发了他对官场坎坷的慨叹和思念家乡的感情。全诗情调低回婉转,感情真挚动人,诗旨在写“愁”,全篇却未着“愁”字,情致凄婉,愁绪满怀,以情布景,又以景衬情,使情景融合,传情达意,因而情真意切,动人心弦。

也不知这时的宋之问是否真有忏悔之意,反正他是在不停地写诗,然后源源不断寄向京城,他是心存幻想,希望借助谪臣望归的美文,重返官场。可惜新上任的唐睿宗李旦不吃这一套,因为鄙恶他的为人,以“狯险盈恶”流徙钦州。到了唐玄宗执政初年,曾经扰乱李唐王室的人员都受到惩处,宋之问也被下令赐死。

“才华盖世,无耻之尤”,宋大才子最大的贡献,是为后世提供了一个失行文人性格命运的典范。这不能不令天下文人警醒。

宋之问身上还有个让人惊悚的标签,那就是为了一句好诗而杀人,他杀的不是别人,而是在当时也大名鼎鼎的刘希夷,是他的亲外甥。

事情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刘希夷一日来拜访,带来了他的新作,就是后来名满天下的《代悲白头吟》,这其中的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宋之问很是喜欢,想据为已有,请求转让,但刘希夷不愿意,于是,宋之问就下了杀心,吩咐门客将刘希夷骗到一面土墙下,用装满黄泥的布袋将其砸死。

这个打死我也是不相信的,宋之问作为文坛大佬,名气远比刘希夷要大得多,他怎么可能为一句诗而杀人,他完全可以用其它形式来处理嘛,比如直接引用,如欧阳修《蝶恋花》直接引用冯延已的“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曹操《短歌行》直接引用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没有什么不可嘛。

再不济就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化用曹植的《赠白马王彪》;秦观的《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化用隋炀帝的《野望》一样,哪儿还能狂到将自己的亲外甥弄死的地步?

还有人考证说二人年龄不对,时间也不对等等,只要认真思考一下,破绽百出,我是凭直觉感觉此事不真。怪就怪在刘肃在《大唐新语》中多了一句嘴,他说:刘希夷“诗成未周,为奸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

一个“或”字,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有人认为”,这几乎就是空穴来风了,宋时就有人指出其事有假,“吾观之问集中,尽有好处,而希夷之句,殊无可采,不知何至压杀而夺之,真枉死也。”这事只是后人以讹传讹罢了。

你宋之问也算是活该了。就如同那商纣王,隋炀帝一般,怎么黑你都有道理。这也怪宋之问自己了哈,那些无中生有之事安在他头上想来也是有可能滴。更有可能累世叠加,谁让他人品如此之低劣,谁让他那么没有节操,谁让他是个真正的无行之人!

如果觉得《宋之问:想给武则天当面首 却因有口臭被拒的大诗人》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