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此诗写景形象的传神 情感深沉而真挚 是李白山水诗中的名篇

此诗写景形象的传神 情感深沉而真挚 是李白山水诗中的名篇

时间:2019-10-06 10:30:25

相关推荐

此诗写景形象的传神 情感深沉而真挚 是李白山水诗中的名篇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祖籍为陇西成纪,五岁时随父移居绵州彰明县,大约二十五岁时,出蜀游历,即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写的“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首《渡荆门送别》,便是他由蜀入楚,抵达荆门山时所作。

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郦道元《水经注·江水》记:“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彻山南;有门象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文,类牙形。并以物象受名。此二山,楚之西塞也。”

荆门既为楚之西塞,由蜀入楚之第一站,则当李白乘船东下,来到荆门时,自然会有一种离开故土,进入他乡的感觉。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开头两句,交待了作者的行程,隐约透露出诗人年少气盛,心雄志豪的神态。虽是离开故土,却没有那种常见的悲凄、伤感。一路上,蜀山蜀水给诗人留下太深的印象,而当进入楚地,船到荆门时,眼界突然为之开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原先两岸的青山消失在平原的远处,浩浩江水也仿佛流入无垠的荒野。

这两句写景,画幅宏大,境界开阔,表现出诗人驾驭语言,刻画景物的高超技巧。其中“随”和“入”字,极富表现力,使静止的画面获得了一种动感,产生一种类似电影镜头推移的效果。

五、六句仍写荆门江上所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江面既宽,江水渐缓,故一轮明月,倒影水中,宛如天上飞落的明镜;而暮云在天边与江水相接,变幻无穷,仿佛传说中的海市蜃楼。以镜喻月,算不得新奇,在李白笔下也不鲜见,如“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但用在此处却十分贴切。

尽管在川中也有“峨帽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景致,然而“月下飞天镜”的感受,却是李白出蜀之后,在荆门一带宽阔、平缓的江面上才会产生。“云生结海楼”亦然,仍是借以描状江流的无际,视域的开阔。

尾联方与题意相关。诗题为《渡荆门送别》,但前三联均无送别意,至尾联乃云:“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似乎还没有点明送的对象。难怪清人沈德潜要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其实送别意是有的,这便是诗人与故乡依依不舍的深情。那么,谁是相送者,谁是被送行者呢?

从字面上看,作者自然是被送行者,故乡江水随李白所乘之舟一路相送,但实际上,江水万里相送,乃是李白的主观感受,所以与其说江水送李白,不如说李白对故乡无限留恋更为恰当。

在这里,拟人手法的运用使诗的情感色彩更加浓郁,也更加感人。我们不妨将诗题“荆门送别”理解为李白与故乡之水的互相惜别,如同两位即将各奔东西的友人,在此互道珍重。

此诗写景形象的传神,情感深沉而真挚,是李白山水诗中的名篇。其清丽高远虽近于王、孟,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如境界的开阔,感情的浓烈,气势的豪迈等,都与李白的大多数诗歌有着一种内在的一致,带有诗人创作个性的鲜明印记。

如果觉得《此诗写景形象的传神 情感深沉而真挚 是李白山水诗中的名篇》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