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中医辩证治疗痛经

中医辩证治疗痛经

时间:2020-11-28 18:04:12

相关推荐

中医辩证治疗痛经

​中医认为经水出诸肾,意思是月经病和肾功能有关,和脾、肝、气血、冲脉、任脉、子宫胞也相关。”中医认为痛经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虚证,即“不荣则痛”,是由于气血虚弱或肝肾亏损造成的,这类人平时应注意调补,补气养血或滋补肝肾。二是实证,即“不通则痛”,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造成的,这类人宜祛淤止痛。

在治疗上,中医将痛经大致分为四种类型。根据不同症状,治疗方法各不相同:

气滞血淤:

气滞

1、症状:经前3—5天即开始,小腹胀坠而痛,经量多少不定,经色黯红或紫,有血块,经行不畅,经行时胀痛自减。伴胸胁不舒,乳房胀痛,情绪不安,烦躁易怒舌质正常,舌苔薄,脉弦。

2、分析:经血欲行而气机郁滞,肝木失于条达而疏泄失职,故见小腹胀痛,经行不畅之症。治以行气和血,通经止痛。

方用:柴胡疏肝散合青囊丸加减。

柴胡10克,川芎12克,制香附12克,乌药10克,青皮6克,陈皮6克,白芍10克,枳壳6克,甘草10克。

加减:

小腹痛甚加川楝子6克、延胡索10克理气;

经量多去川芎、香附,加茜草10克、益母草6克调经;

血块多有瘀者,加蒲黄6克、赤芍10克凉血化瘀。

兼热者,加丹皮10克、山栀10克清热;

兼寒者,加茴香10克、吴萸12克温散。

(二)瘀血

1、症状:经行l一2小时,或第2—3天,小腹剧痛难忍,呈痉挛性疼痛,或阵发性加剧,拒按。痛甚可伴呕吐,四肢冷,面色苍白。月经色黯红或褐色,有血块或膜样组织,血块下后痛可有所缓解。舌黯或有瘀点,脉涩。

2、分析:产后恶血排泄不净,或经行瘀血残留,或素有瘀血病症,累及胞宫。瘀血阻滞胞宫,经行涩滞不通而致本症。治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用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

桃仁10克,红花10克,生蒲黄6克(包),五灵脂10克,当归15克,赤15克,川芎10克,牛膝15克,茺蔚子10克,泽兰15克。

加减:

小腹冷痛者,加吴萸15克、肉桂10克、小茴香10克温寒;

血块紫红有瘀热者,加丹皮10克、丹参10克清热化瘀;

兼气滞者,加香附12克、乌药12克理气。

(三)寒凝血滞

1、症状:经前数日及经期小腹冷痛,甚而绞痛、刺痛,按之痛甚,喜热熨而痛稍有缓解。甚则冷汗,四肢冷。月经后期,量少,涩滞不畅,色黯褐或如黑豆汁,有血块。可有少腹癥块。舌黯紫有瘀点(斑),苔白润或滑腻,脉沉弦或沉紧。

2、分析:久居湿地或经期感寒,饮食生冷,致寒湿内侵胞宫,血海经血下泄不畅,致成本症。治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方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减。

当归15克,桂枝12克,白芍15克,细辛5克,吴萸10克,生姜10克,甘草10克。

加减:

少腹冷痛,四肢冷者,加附片30克(先煎1小时)、干姜15克、肉桂10克温寒;

腹痛拒按,经黯有血块者,加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化瘀;

经色如黑豆汁,加艾叶15克、香附12克调经;

兼形寒畏冷,头痛身痛者,加羌活15克、防风15克、藁本10克祛寒。

(四)热郁血滞

1、症状:经前或经期小腹痛,有灼热感,以胀痛为主。经行不畅,经色紫黑,时有血块,经量多少不定,经前乳房胀痛,心烦易怒,口苦口渴,胸胁不舒,喜叹息。小便黄,大便偏干。舌红,苔薄黄,脉弦带数。

2、分析:肝郁久而化热,热郁久而化火,阻滞血海,经行不畅而生痛经。治以清热凉血,宣郁通经。

方用傅青主宣郁通经汤加减。

丹皮15克,山栀10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柴胡10克,郁金10克,白芥子5克,香附5克,黄芩5克,甘草5克。

加减:

经行不畅者,加牛膝10克、丹参12克、益母草15克化瘀调经;

乳房胀痛加川楝子10克、橘叶10克、麦芽10克理气。

(五)湿热蕴结

1、症状:经前及经期小腹疼痛(两侧或正中),胀痛或刺痛,或有灼热感,且拒按,可引及腰部。月经先期或先后不定期,经量增多,色紫红质稠黏,味腥秽,时夹血块。平时白黄带下秽臭,质黏稠;时有发热,小便黄,大便干或不爽。一般有少腹癥积(慢性盆腔附件炎症)史。舌黯红,苔黄腻,脉滑数。

2、分析:经产或人流时胞宫空虚,湿热内侵,客于胞宫,瘀滞蕴结不化,经行气血不畅,致腹痛加剧。治以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方用龙胆泻肝汤合张锡纯活络效灵丹。

龙胆草10克,车前子10克(包),生地10克,赤芍15克,当归15克,丹皮10克,丹参15克,制大黄5克,苡仁5克,败酱草30克,炙乳香5克,炙没药5克,川楝子10克。

加减:

腹痛甚者加延胡索15克、五灵脂5克化瘀,

尿黄尿痛者加瞿麦12克、萹蓄10克清热除湿,

带下多者加苍术12克、黄柏15克、椿根皮10克止带,

热毒重者加蒲公英10克、红藤5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清热解毒。

病例一姜某,女,33岁。4月30日初诊。

患者每于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今天正值经行第一天,症见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暗有块,块下痛暂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暗,脉弦。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为主症,诊断为痛经。患者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暗有块,块下痛暂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暗,脉弦,辨证为气滞血瘀证。其病因病机为:肝失条达,冲任气血郁滞,经血不利,不通则痛。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痛经。中医证候诊断:气滞血瘀证。

中医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方剂:膈下逐瘀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当归12g、川芎12g、赤芍12g、桃仁12g、红花12g、枳壳12g、延胡索12g、五灵脂12g(包煎)、乌药12g、香附12g、丹皮12g、甘草6g、生蒲黄12g(包煎)、益母草12g,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连服3剂。

5月25日二诊:现在无明显不习。用前方再服3剂。

6月20日三诊:经前乳房胀痛已经消息,经来时痛已明显减轻,无血块。守方3剂。

7月15日来诉诸证消除。随访一年未反复。

气血虚弱:

经期或经后1至2 天,小腹隐痛,喜温、喜按,经色淡,量少质稀,月经后期,面色萎黄,疲惫乏力,气短懒言,纳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细。应益气养血、调经止痛。用八珍汤加减。

病例一

王某,女,26岁,未婚,初诊时间为9月19号,今日来月经第一天,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双手抱腹,恶心呕吐,轻微腹泻,自称月经量少,色紫黯有块,一般情况下,经期两天,行经期间小腹有绞痛、胀痛之感,痛时三年,经前一周乳房胀痛有块,性格内向,爱生闷气,常和同事起争执,易抑郁恼怒,经前、经期腹痛难忍,偶尔会呕吐晕厥,无法工作,自服中成药逍遥丸未见效果,已耐受西医非甾体药物,最严重时注射针剂654-2,现注射剂已不能止痛,因此到本院行中医治疗。患者体型消瘦,月经量少,经色紫暗有块,舌质紫黯有瘀点,脉沉弦,诊断为气滞血瘀型痛经,方药[1]:膈下逐瘀汤加减,当归15克,川芎15克,赤芍15克,枳壳15克,延胡索15克,五灵脂15克,乌药15克,香附15克,桃仁20克,红花20克,丹皮12克,甘草6克,三剂,水煎服,连服三个疗程,疼痛消失,随访未再复发。

肝肾虚损:月经干净后1—2日出现腰酸腿软,小腹隐痛不适,或有潮热,头晕耳鸣等。应服具有益肾养肝止痛作用的药物。或是多吃点川芎丹参煲鸡蛋。

肝肾阴虚型:素体阴虚,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自汗,经来腹部隐痛,经量少色红,脉细数,舌红绛。治则以滋补肝肾,可予一贯煎、六味地黄丸治疗。治疗痛经,在调畅气血的同时,要求因为主,止痛为辅,必竟痛经是结果,治其发病之因方为上策。具体组方用药时,尚须注意有无精血不足,加入相应的补助精血的药物亦属必要。

阳虚内寒: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月经色淡量少,伴有腰酸腿软,手足不温,小便清长等。应服有温经散寒,养血止痛作用的药物。比如红糖姜汤,对寒性痛经就非常有效。红糖具有补血、散淤、暖肝、祛寒等功效,生姜有补中散寒、缓解痛经的功效。二药合用,能补气养血,温经活血。

阴寒凝结型:可见于喜食冷物或受寒冒雨,致寒邪内生,滞于胞宫而痛经。表现为经期少腹冷痛,得温则舒,怕冷恶寒,经少色暗,脉沉迟或沉紧。治则以温阳祛寒,理血止痛,可选用桂枝汤或当归四逆汤治疗

如果觉得《中医辩证治疗痛经》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