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中国现存六件“逆天”文物

中国现存六件“逆天”文物

时间:2024-03-19 09:53:22

相关推荐

中国现存六件“逆天”文物

古人对于工艺制造,并没有现代成系统的科学理论支持,但老祖宗们凭借经验和智慧,创造出来一件件震撼古今的稀世珍宝,其中有些技术让现代人都摸索不透。不同于木牛流马、地动仪等只存在于传说中的“黑科技”,中国现在还真实存在着一些文物,现代科技都无法复原。

一:西汉“见日之光”铜镜

上海博物馆的这件“见日之光”铜镜,背面刻着心愿文:“见日之光,长勿相忘”,是汉代乐府民歌常用的题材,寄托着相思情语。而最神奇的是,当光线照射到铜镜上面时,铜镜再把光线反射投影到墙上,光斑之中赫然会出现铜镜背面的图案与心愿文。

科学家给出一个解释,铜镜在有铭文和图案处非常厚,而无铭文处比较薄,厚处曲率小,薄处曲率大,差异仅几微米,肉眼根本无法识别。当光线照射到镜面时,曲率小的地方投影就比较亮,看着好像真的能“透光”一样。不过这种被古人视为“神物”,被外国人称为“魔镜”的技术,在宋代就已失传,现代没有人能完全复原出来。

二:龙山文化“蛋壳黑陶杯”

制作陶器最巅峰的时代,竟是来自43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种“蛋壳黑陶杯”广泛出土于山东多处龙山文化遗址,历经数千年依然乌黑光亮,质地坚硬,内部陶丸在碰撞时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而最牛的地方,在于它最薄处仅为0.2~0.3毫米,比鸡蛋壳还薄,因此而得名。

要知道龙山文化时期还是最原始的石器时代,根本没有轴承这种东西,要怎样把粘土烧到900℃以上的高温,再打磨得这么细薄而不变形,还能保存几千年,专家只给出两个字:无解!可惜的是,在进入青铜时代后,这种制陶技术就已经失传,祖先高超到极致的技艺成了一个未解之谜。

三:西汉“素纱襌衣”

安徒生在写《皇帝的新装》时,一定没想到在遥远的东方,真的有一种衣服,穿着感觉和没穿一样。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襌衣”,仅重49克,轻若烟雾,薄如蝉翼,是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这样的衣服,不管是作为女性的闺房内衣还是锦袍外面的一层薄薄外衣,都能体现出古人最极致的雍容华美。

湖南博物馆曾委托研究所复制这件衣服,但成品出来后重量超过80克,质量也远远不如,后来又让多位专家耗费时间,依照古法养蚕提供原料,终于复制出来一件49.5克的“素纱襌衣”,还重了0.5克,尚且做不到完全复原。

四:战国“曾侯乙尊盘”

最精美复杂的青铜器,某过于曾侯乙墓出土的这件“曾侯乙尊盘”,其玲珑剔透的镂空附饰犹如行云流水、龙蛇蠕动,在造型美感和铸造技术上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它采用多层透雕,表面彼此独立,梗分层联结,还有数不清的蟠虺装饰,官方至今未对它进行复制,因为难度太高了。

湖北有一位技术高超的工匠叫黄金洲,耗时时间,并没有完全用古法复制,在电、烙铁等现代工具的帮助下,用失蜡法仿制出1:1比列“曾侯乙尊盘”,但在精湛程度、神韵上与原件差距甚大。有人说此青铜器其实使用的是范铸法,但具体如何操作,现代工匠已经无法探寻到古人采取的方法。

五:宋代“曜变天目茶盏”

如今世界上“曜变天目茶盏”仅存三件半,三件完整的都流失到了日本,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国宝,而中国仅剩半盏残件,现藏于杭州古越会馆,其曜变幻彩,不输于日本的那三件。这种瓷器的烧制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会散发迷人的七彩光晕,宛若“碗中宇宙”般绚烂。

古玩市场有很多复制品,那它是可以复制的吗?答案是不可能,因为那些仿品都是染出来的色彩,和原件有天壤之别。宋代工匠烧制时,要让其形成一种非常薄的铁结晶膜,正是这种“膜”会焕发出缤纷色彩,这种技术在南宋灭亡后就已经失传,此后再也没有一个朝代能烧出如此漂亮的瓷器。

六:清代“象牙劈丝织席”

​象牙又脆又硬,只能雕刻成饰品,但要说能把象牙削劈成一条条细薄无比的牙丝,然后编成席子,表面光滑如镜,柔软舒适,还能千年不坏,现代估计没人会相信。但古人确实做到了,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有象牙席的存在,至清代达到巅峰。

现存“象牙劈丝织席”仅剩三件,都是清代流传下来的,两件在故宫,一件在烟台博物馆。它们由无数条仅2毫米宽、0.5毫米厚的象牙丝编织而成,专家称如今可以解决劈丝技术,但如何让象牙软化,古人是用什么特殊的药水,因制作药水的技术已经失传,加上象牙已被禁止买卖,所以它们是“永远都无法复制”的文物。

能被称为“逆天”文物的远不止上述几种,古人用我们难以想象的智慧,制作出那些令人惊叹的文物,却因各种原因没有将技术流传下来,不得不说是个很大的遗憾。

如果觉得《中国现存六件“逆天”文物》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