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人体四个风穴是什么?+神奇的八会穴+人体穴位大全-穴位别名 + 经络的秘密-督脉

人体四个风穴是什么?+神奇的八会穴+人体穴位大全-穴位别名 + 经络的秘密-督脉

时间:2023-06-11 21:20:42

相关推荐

人体四个风穴是什么?+神奇的八会穴+人体穴位大全-穴位别名 + 经络的秘密-督脉

人体四个风穴是什么?

风府、风门、风池、风市,分别介绍如下:

一 风府 具有祛风的作用,故名风府。

位置:位于后发际中央直上一横指处。

主治:发热、鼻塞、中风不语、咽喉肿痛、后头痛、半身不遂、项强、目眩。

二 风门 出入之处我“门”,为风邪浸入的门户,故名风门。

位置: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取之。

主治:咳嗽、气喘、感冒发热、头痛。

三 风池 “池”指浅的凹陷处,该穴为风邪窝积之处,故名风池。

位置: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平风府穴凹陷处。

主治:高血压、头项强痛、目赤痛、近视、感冒、鼻塞等。

四 风市 “市”有集市,集结的意思;“风市”是指风气集结之处,是祛风的要穴,故名风市。

位置:位于大腿外侧正中,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到达的地方。

主治:全身搔痒、风疹、半身不遂、下肢麻木、荨麻疹等。

神奇的八会穴

转载自理筋按摩所

人体脏、腑 、气 、血 、筋 、脉 、骨 、髓的精气所汇聚之处 的腧穴称 为 “八会穴 ”。具体言之 。脏会章门,腑会中脘 。气会膻中 ,血会膈俞 ,筋会阳陵泉 ,脉会太渊 ,骨会大杼 ,髓会绝骨。

“八会穴 ”,(内经 >无记 载 ,首 见于 (难 经 ·四十五难>,原 文 日 :“‘经>言八会者 ,何也?然 :腑会太仓 ,脏会季胁 ,筋会阳陵泉 ,髓会绝骨,血会鬲俞 ,骨会大杼 ,脉会太渊 ,气会三焦外 一筋直两乳内也.” 自此 ,这一组特定穴位开始受到医家们的重视。后世扩展治疗许多疾病 。成为临床常用的选穴方法 。

1.章 门穴“脏会章门”。 章门穴是 “脏 ”之会穴 。是足厥阴肝经的第13穴 ,既是八会穴之一 ,又是脾之“募”穴 ,因能治内脏疾 病 。故名。位于第l1肋端之下际 ,腧穴下有腹内、腹外斜肌和腹横肌 ,有第10肋间动 、静脉 ,稍下方有第10肋间神经。之所以将其归为脏会 ,是因为该穴为脾之募穴 ,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化生之源,五脏所需 精微皆禀于脾 ,故以脾之募穴为脏之会穴。正如 滑寿所注 :章门“为脾之募 ,五脏取禀于脾 ,故为脏会 。”此穴具有疏肝健脾 ,调气活血之功效 。能治疗胁痛 、腹胀、肠呜 、泄泻 、呕吐、黄疸、痞块 、小儿疳积诸疾 。临床施针时立当斜刺 ,进针 15~22mm,亦可用艾灸。 常取此穴治疗急 、慢性肝炎 、急慢性胆囊、胆道疾患所致的胁痛黄疸以及肝脾肿大、胆道包块等。

临证有选用章门穴配 大椎 、陶道 、内关 、间使、列缺 、复溜 、太 溪、后溪 ,治疗恶性疟疾28例 。每日选 3~5穴 ,各穴轮流应用。操作方法是产生针感后给予中等强度刺激 ,留针2~3分钟 ,灸法是以局部有红晕为宜 。经针刺一次 后于次日大部分病例的症状得到控制 ,仅少数病例尚有头痛、周身困倦等。5次针灸治疗症状消失 ,3次检验检查无疟原虫而获痊愈者 9例 ;另外14例虽然症状减轻 ,但第2次血检有疟原虫 ,其中8例继续针灸而痊愈 ,治愈率 84%?。针灸期间未服任何抗疟疾药物。

2.中脘穴“腑会中脘 ”。 中脘是“腑”之会穴 ,又是胃的“募穴”,又名太仓 ,同时又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胆经 、足阳明胃经与任脉的交会穴 ,故能治胃腑诸疾。“六腑皆禀于胃”((难经本义))故 名。该穴是任脉 的第12穴 ,位于 前正 中线脐上4寸 。其深部正对幽门部 ,其下有腹壁上动、静脉 ,分布有第7、8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用针时可直刺25~50mm,亦可灸 ,具有调理中焦 ,行 气活血 ,清热化滞之功效 。临证能治疗胃脘疼痛 、腹胀、肠鸣 、呕吐 、泄泻 、痢疾 、黄疸 、胆囊炎 、脾胃虚弱证、虚劳、吐血 、脏躁 、癫狂 、痫症 、产后血晕等。有人以中脘为主穴 ,再根据寒 、热、虚 、实 的不同,分别选配命门、肾俞 、肝俞 、脾 俞、胃俞 、足三 里 、内关 、合谷 、太冲 、关元等穴 ,针灸治疗胃脘痛358例 ,有效率达94,97% 。

3.膻中穴“气会膻中”。膻中是“气”之大会处 ,又是心包的“募”穴 ,也是足太阴脾经 、足少阴脾经 、足少阴肾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与任脉的交会穴,因能调理气机 ,治疗“气海”诸疾 ,故名 。该穴是任脉的第17穴 ,位于 前正中线两乳头之间 ,平第 4肋间隙,正当胸骨体上 ,其下有胸廓 (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 支 ,分布有第4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用针时当平刺 7.5~15mm,亦可艾灸 。具有宽胸理气 、降逆化痰的功效 。主治气喘、噎 膈 、胸 痛、心悸、心烦 、咳嗽 、乳汁少等病。(千金方>以膻中配华盖 ,主治短气 ,配天井主治心胸 痛。 (针灸大成>用膻中配 中脘 、气海 、足三里、乳根 、支 沟主治吐血等。证 。 目前 临床配心俞 、内关治疗心绞痛 配肺俞、天突、尺泽 、列缺 主治肺 部疾 患。有人报导以膻中穴埋针为主 ,治疗哮喘证疗效较好 。操作前先对针具及穴位消毒处理 ,然后取29号 1.5寸针一支 ,从膻中穴沿皮下向下直刺至冲庭穴 ,行针数秒 ,用泻法使针下产生针感 ,留针15分钟 ,再用胶布固定即可 ,埋针 2~5天 ,隔 7天再埋针一次。临床总有效率 84.6%。 临床也常在伏天以发泡法灸膻中 ,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而取效者 ,也有三伏天在膻中用白芥子、莱菔子、白附子、斑蝥等制成 膏药贴敷 ,治慢性支气管炎而收到远期疗效者。

4.膈 俞“血会膈俞”。膈俞是“血”之会穴 ,因其靠近横膈膜 ,能调血理气 ,治血分诸疾 ,故名。该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第 17穴 ,位于第 7胸椎棘突下 ,督脉旁开 1.5寸 处 ,在斜方肌的下缘 ,其下有背阔肌、最长肌 ,有第7肋间动 、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 ,分布有第7胸神经后肢的内侧支 ,深层为胸神经后支外侧支。用针当斜刺 15~22mm,宜用灸法 。该穴具有理气宽中、和胃、降血压 、调节 血糖浓度的功效 ,临床常用以治疗血虚、吐血 、胸闷、气喘、咳嗽 、呕吐呃逆、食欲不振、潮热 、盗汗等疾。 有报导针刺膈俞 、膏肓具有纠正贫血的作 用。如用放血方法造成家兔贫血 状态 ,针刺此二穴 ,动物的红细胞、血红蛋白能迅速恢复。有人取膈俞为主穴 ,治疗脑血管意外之头痛和血管性头痛46 例 ,总 有 效 率 100%。也有通过电针贫血性大鼠的双膈俞 ,发现针后贫血大 鼠血铁含量显著回升而肝 、脾内的铁含量下降 ,说明电针膈俞等穴既可调动体内铁库又可促过肠道对铁的吸收。也有以双侧膈俞为主加刺双侧心、肝 、脾 、肾俞 、治疗更年期综合症 ,5例全部获效。有人在膈俞穴注射川芎嗪注射液和 电针刺激 ,发现脑梗 塞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明显降低 (P<0.05和 P<0.01)证明膈俞对治疗气滞血瘀 ,脉络瘀阻的中风病有理想的治疗效果 。

5.阳陵泉“筋会 阳陵泉 ”。阳陵泉是“筋”之会穴 ,又是足少阳胆经的“合”穴 ,为 足少阳胆经的第34穴。因其位于下肢外侧(阳)的腓骨小头(陵)前的凹陷处故名。穴下有腓 骨长肌 、腓骨短肌、有膝下外侧的动 、静脉 ,正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和腓 深神经处 。该穴有清肝利胆 ,舒筋活络之功效,主治半身不隧、下肢痿痹 、膝关节肿痛 、下肢麻木、脚气 、胆囊胆道疾 患、以及胁痛 、口苦 、呕吐 、黄疸 、破伤风、小儿惊风 等 疾。施针时可以直刺或斜向下刺25-40mm,亦可用艾灸。据临床报导,针刺阳陵泉能增强胆囊的舒缩运动和排空能力,这种作用在产生针感后的10分钟最为明显。也有人根据阳陵泉为“筋”之大会 ,有 舒筋活络功效的理 论 ,对脊髓损伤后痉挛状态进行针刺治疗 ,发现针刺阳陵泉后病人的脑脊液(CsF)中 r 氨基丁酸 (GABA)产生明显变化 。提示针刺阳陵泉能较好地缓解痉挛状态,同时能提高脑脊液中GAJ3A 的浓度 ,临床上常用此穴作为胆囊手术时“针 麻”首选 穴。

6.太渊穴“脉会太渊”。太渊是“脉”之会穴 ,又是手太阴肺经的“输”穴及“原”穴 。 由于该穴位当脉气最旺处 ,故名。该穴位于腕横纹上桡动脉侧的凹陷处 ,在 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 ,拇展长肌腱的内侧。其下有桡动静脉 ,有前臂外侧肢神经和桡神经 浅支分布 。具有调肺止咳,通脉理血功效。 主治咳嗽 、气喘、咯 血、呕血 、咽喉 肿痛 、胸 痛、无脉 症、腕臂痛等。施针时当避开桡动脉 ,可直刺 5~7.5mm,亦可艾灸。临床上常配列缺、天突等穴治疗 咳嗽、气喘 ,配内关、心俞治疗无脉症。此穴也是胸部 手术时针刺麻醉的常用腧穴。

7.大杼穴“骨会大杼”。大杼穴是 “骨”之会穴。 因第1胸椎骨形如织布的机杼而称为杼 骨。该穴位于第1胸椎骨棘突下 ,又能主治骨病 ,故名。 穴下有斜方肌 、菱形肌 、上后锯肌、最深层的最长肌 ,有第1肋间动、静脉背支 ,分布着第1胸神经 后支内侧皮支 ,深层为第1胸 神经后支外侧支 。施针时以斜刺15~22mm 为宜,亦可艾灸。具有疏风清热 、强筋壮骨功效。临床主治咳嗽 、发热 、鼻塞 、头痛、项强喉痛 、肩胛骨痛等疾。有人进行针刺大杼前后动物血钙浓度变化观 察时发现 ,在电针刺激动物大杼穴15分钟后 ,其血钙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报告针灸治疗73例痿证 ,总有效率达93%,其中上肢痿者以取大杼 、肩髑、曲池 、合谷为主。

8.悬钟穴 “髓会绝骨”。绝骨又名悬钟 ,是“髓”之会穴。因其能治疗骨髓疾病故名 。该穴在外踝上3寸 ,腓骨前缘与腓骨短肌肌腱之间凹陷处 ,此处为腓骨短肌与趾长肌分歧处 ,有胫前动 、静脉分支及腓浅神经分布。施针时可直刺15~22mm,亦可艾灸。有人据原文提到“绝骨端 ”而认为“绝骨 ”为“阳辅穴”之别名。具有通经活络 、强筋壮骨之功效 。临床可治半身不隧、颈项强直 、胸腹胀满 、足胫挛痛 、脚气等病 。<标幽赋>认为配环跳穴可治下肢痿情;(玉龙歌>记载 配足三里 、三阴交等穴治疗寒湿脚气。

“八会穴”是首创于 <难经>的一组特定腧穴 ,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 ,这八个特定腧穴 ,除了能治疗所在经脉的病症之外 ,还具有其特殊的治疗效果 ,因而受到今人的特别关注,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人体穴位大全-穴位别名

转载自般若心

人体一共有361个经穴和48个常用奇穴(注:本站共整理512个穴位,其中包括48个常用奇穴在内的一百多个奇穴及新穴)。针灸、推拿、按摩、刮痧以及点穴等都是通过刺激穴位而发挥其治疗作用。因此,熟练掌握穴位的定位,至关重要。一个合格的临床医师必须通过多年学习和反复实践才能掌握定位方法。为了满足广大针灸、按摩等爱好者的需要,使之能在短期内准确辨认穴位,了解其功能特点,便于自我保健和家庭自疗。本站精选了一百多个常用的人体经穴和一百多个常用经外奇穴,制作了直观实用的穴位图解,余下的穴位也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希望对网友有所帮助。下面的穴位别名参考了几本权威的中医针灸腧穴等书籍及辞典,最后汇总而成。(补充说明一点:有些穴位的别名虽然相同,但并非就是同一穴位,这是由于不同朝代的医师对某些穴位的命名不同所致。)

本章的第三页开始分别介绍人体头部,胸腹部,腰背部,上肢,下肢,足部的穴位

人体穴位大全

穴位名 穴位别名(音序排列) 穴位名 穴位别名(ctrl+F查询)

阿是穴

安眠穴

八风穴 :八冲穴.阴独八穴

八关穴

八邪穴 :八关大刺穴.八关穴

白环俞穴 :环俞穴.玉环俞穴.玉房俞穴.解脊窬穴

百虫窝穴 :血郄穴.百虫窠穴

百会穴 :顶中央穴.三阳五会穴.顶上穴.维会穴.

泥九宫穴.白会穴.岭上天满穴.岭上穴.

天满穴.天蒲穴.三阳穴.五会穴.巅上穴

百里穴

伴星穴 :夹上星穴

板门穴

胞肓穴

本神穴

鼻交頞中穴 :鼻交穴.别交穴

鼻流穴

鼻通穴

臂间穴

臂臑穴 :头冲穴.别阳穴.颈冲穴

臂中穴

髀关穴

秉风穴

不容穴

步廊穴 :步郎穴

长谷穴 :循际穴.长平穴.循元穴.循脊穴

长强穴 :穷骨穴.气之阴郄穴.尾骨穴.龟尾穴.

骶上穴.橛骨穴.尾闾穴.气郄穴.下极穴.

为之穴.阴郄穴.胸之阴俞.畺尾穴.骨骶穴.

龙虎穴.尾蛆骨穴.骶骨穴.曹溪路穴.

三分闾穴.河车路穴.巅上天梯穴.鱼尾穴.

尾骨下空穴.朝天岭穴.上天梯穴.尾翠穴.

脊骶端穴.鱼尾长疆穴.尾骶穴

臣觉穴 :巨搅穴.巨觉穴

承扶穴 :肉郄穴.扶承穴.阴关穴.皮部穴

承光穴

承浆穴 :天池穴.鬼市穴.垂浆穴.悬浆穴.羕浆穴

承筋穴 :腨肠穴.直肠穴

承灵穴

承满穴

承泣穴 :鼷穴.面髎穴.溪穴.窌面穴.羕注穴

承山穴 :鱼腹穴.肉柱穴.伤山穴.鱼肠穴.肠山穴.

鱼腹山穴.玉柱穴.鱼腰穴

尺泽穴 :鬼受穴.鬼堂穴.气堂穴

瘈脉穴 :资脉穴.体脉穴.资生穴

冲门穴 :慈宫穴.上慈宫穴.冲脉穴.前章门穴

冲阳穴 :会原穴.跌阳穴.跗阳穴.会屈穴.会涌穴.

会骨穴

崇骨穴 :椎顶穴.太祖穴

唇里穴 :髓空穴.下颐穴

次髎穴 :中空穴

攒竹穴 :眉本穴.眉头穴.光明穴.员在穴.始光穴.

夜光穴.明光穴.光明穴.员柱穴.矢光穴.

眉柱穴.始元穴.小竹穴.眉中穴

大包穴 :大胞穴

大肠俞穴 :裂结俞穴

大都穴 :太都穴

大敦穴 :水泉穴.大训穴.三毛穴.大顺穴

大骨空穴 :大骨孔穴

大赫穴 :阴维穴.阳关穴.阴关穴

大横穴 :肾气穴.人横穴

大巨穴 :腋门穴.液门穴.在泉穴

大陵穴 :心主穴,鬼心穴

大迎穴 :髓孔穴

大指甲根穴 :排行三针穴.三商穴

大钟穴 :太钟穴

大杼穴 :背俞穴.本神穴.风府穴.大俞穴.百旁穴.

百劳穴

大椎穴 :百劳穴.上杼穴.大椎骨穴

带脉穴

胆囊穴 :胆囊点穴

胆俞穴

当阳穴 :太阳穴

地仓穴 :会维穴.胃维穴

地合穴

地机穴 :脾舍穴.太阴郄穴.地箕穴

地神穴

地五会穴 :地五穴

第二厉兑

第三厉兑

定喘穴 :喘息穴.治喘穴

犊鼻穴 :外膝眼穴

独阴穴 :独会穴

督俞穴

端正穴

兑端穴 :兑骨穴.唇上端穴.壮骨穴

夺命穴 :虾膜穴.惺惺穴

耳门穴

耳尖穴 :耳涌穴

二白穴

二间穴 :间谷穴.闻谷穴.周谷穴

二人上马穴

发际点

飞扬穴 :厥阳穴.厥阴穴.厥扬穴.飞阳穴

肺俞穴 :肩中外俞穴.肺念穴

丰隆穴

风池穴 :热府穴

风府穴 :舌本穴.鬼枕穴.鬼穴.漕溪穴.惺惺穴.

鬼林穴

风门穴 :热府穴.背俞穴.热府俞穴

风市穴 :垂手穴

凤眼穴

伏兔穴 :外勾穴.外丘穴

扶突穴 :水穴.水泉穴

浮白穴

浮郄穴

府舍穴

附分穴

跗阳穴 :付阳穴.副阳穴.外阳穴.附阳穴

复溜穴 :伏白穴.复白穴.昌阳穴.外命穴

腹哀穴 :肠哀穴.肠屈穴

腹结穴 :腹屈穴.肠结穴.肠窟穴.临窟穴.阳窟穴.

腹出穴

腹通谷穴 :通骨穴.通谷穴

肝俞穴 :肝念穴

膏肓穴

高血压点

膈关穴 :阳关穴

膈俞穴 :七焦之间穴

公孙穴

关冲穴

关门穴 :关明穴

关仪穴

关元穴 :关原穴.次门穴.丹田穴.大中极穴.大中穴.

下纪穴.三结交穴.腋门穴.大海穴.溺水穴.

昆仑穴.持枢穴.五城穴.脖胦穴.子处穴.

血海穴.命门穴.血室穴.下肓穴.气海穴.

精露穴.利机穴.大氵困穴.子户穴.胞门穴.

产门穴.子宫穴.子肠穴.肓之原穴

关元俞穴

光明穴

归来穴 :溪穴.豁谷穴.溪谷穴

海泉穴

颔厌穴

合谷穴 :虎口穴.含骨穴.含口穴

合阳穴

和髎穴 :禾髎穴.耳禾髎穴

鹤顶穴 :膝顶穴

横骨穴 :下极穴.屈骨穴.髓空穴.下横穴.曲骨穴.

屈骨端穴.曲骨端穴

洪音穴 :旁廉泉穴

后顶穴 :交冲穴

后溪穴

后腋穴 :后腋下穴

虎口穴

华盖穴

经络的秘密-督脉

转载自恒星

1长强督脉别络。

[别名]橛骨,穷骨,气之阴郄,龟尾,尾翠,骨骶,尾骶。

[穴义]胞宫中的高温高压水湿之气由此外输体表。

[名解]

1)长强。长,长久也。强,强盛也。长强名意指胞宫中的高温高压水湿之气由此外输体表。

本穴为督脉之穴,其气血物质来自胞宫,温压较高,向外输出时既强劲又饱满且源源不断也,故名长强。

2)橛骨。橛,船尾底骨也,亦称龙骨,特点是强度大,此指穴内气血为强劲之状。骨,水也,此指穴内气血为水湿之气。橛骨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强劲饱满之状。理同长强名解。

3)穷骨。穷,尽也。骨,水也。穷骨名意指本穴的外输气血全部是天部之气,无地部经水。

本穴物质来自胞宫,其性高温高压,外出体表后全部化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地部经水如穷尽之状,故名穷骨。

4)气之阴郄。气之阴,气化之气的水湿也。郄,孔隙也。穴名之意指本穴外输的气血物质为由孔隙中输出的细小水液。本穴位于尾骨端下,督脉的外输气血在体内为液态之水,出体表后才化为天部之气,督脉的外输之液细小,如从孔隙中输出一般,故名气之阴郄。

5)龟尾。龟尾,乌龟的尾巴也,既短又粗,不同于其它动物的尾巴既细又长,此指穴内气血为强盛之状。理同长强名解。

6)尾翠。尾,尾巴也。翠,青绿色,肝之色也,此指穴内气血的生发特性。尾翠名意指督脉的外输气血具有肝木的生发特性,不能上行更高的天部层次。

7)骨骶。骨,水也。骶,骶骨也。骨骶名意指本穴物质为水湿之气,位处骶骨之端。尾骶名意与骨骶同。

8)督脉别络。督脉,本穴位处督脉也。别,离别也。络,联络也。督脉别络之意指本穴外输的阳热之气循络脉传向督脉其它各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胞宫外输的高温高压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扩散于督脉之外及循督脉上行。

[功能作用]向体表输送阳热之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腰俞

[别名]髓空,背解,腰户,腰柱,髓俞。

[穴义]督脉气血由此输向腰之各部。

[名解]

1)腰俞。腰,腰部也。俞,输也。腰俞名意指督脉的气血由此输向腰之各部。本穴物质为长强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其散热冷缩水湿滞重,上不能传于腰阳关穴,下不得入于长强穴,因此输向腰之各部,故名腰俞。腰户名意与腰俞同。

2)髓空。髓,肾之精也,气也。空,空虚也。髓空名意指督脉的上行强劲之气至此后即变空虚。本穴物质为长强穴传来的强劲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而成天之下部的湿冷水气,天之上部气血为空虚之状,故名髓空。髓俞名意与髓空同。

3)背解。背,背部也。解,散也。背解名意指督脉的上行阳气至此为散解之状。理同髓空名解。

4)腰柱。腰,腰部也。柱,支柱也。腰柱名意指本穴外输腰部的气血为腰部阳气的栋梁支柱。本穴外输腰部的气血为温性的水湿之气,此气对于寒湿之地的腰部来说则为阳热之气,它为充实腰部阳气的栋梁支柱,故名腰柱。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温性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外传腰之各部,小部分上行腰阳关穴。

[功能作用]补益肾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3腰阳关

[别名]阳关,脊阳关。

[穴义]督脉的上行气血中滞重的水湿在此沉降。

[名解]腰阳关。腰,穴在腰部也。阳,阳气也。关,关卡也。腰阳关名意指督脉的上行气血中滞重的水湿在此沉降于下。本穴物质为腰俞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在上行至本穴的过程中是散热吸湿,至本穴后滞重的水湿之气不能继续上行,本穴如同督脉水湿上行的关卡一般,故名腰阳关。阳关、脊阳关名意与腰阳关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滞重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冷降缩合后输向腰之下部。

[功能作用]除湿降浊。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4命门

[别名]属累,精宫。

[穴义]脊骨中的高温高压阴液由此督脉。

[名解]

1)命门。命,人之根本也,以便也。门,出入的门户也。命门名意指脊骨中的高温高压阴性水液由此外输督脉。本穴因其位处腰背的正中部位,内连脊骨,在人体重力场中为位置低下之处,脊骨内的高温高压阴性水液由此外输体表督脉,本穴外输的阴性水液有维系督脉气血流行不息的作用,为人体的生命之本,故名命门。

2)属累。属,类别之意。累,堆迭也。属累名意指本穴气血由督脉之气堆迭而成,亦即为地部经水。理同命门名解。

3)精宫。精,髓也,指穴内气血来自脊骨。宫,宫殿也。精宫名意指穴内物质来源于脊骨。理同命门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的水液。

[运行规律]气化后循督脉上传悬枢穴。

[功能作用]接续督脉气血。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5悬枢

[别名]悬柱。

[穴义]督脉气血由此外输腰脊各部。

[名解]

1)悬枢。悬,吊挂也。枢,枢纽也。悬枢名意指督脉气血由此外输腰脊各部。本穴物质为命门穴和脊中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由本穴横向外传腰脊各部,穴内气血如同天部中吊挂的水湿之气,故名悬枢。

2)悬柱。悬,吊挂也。柱,支柱也。悬柱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天部的强劲之气。本穴物质为命门穴和脊中穴传来的天部之气,其气强劲,如同支柱一般充实着督脉及腰脊各部,故名悬柱。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强劲阳气。

[运行规律]循天部传于督脉上下及腰脊各部。

[功能作用]壮阳益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6脊中

[别名]神宗,脊俞。

[穴义]脊骨中外输的高温高压水液在此急速气化。

[名解]

1)脊中。脊,穴内气血来自脊骨也。中,与外相对,指穴内。脊中名意指脊骨中的高温高压水液外出体表后急速气化为天部阳气。本穴为人体重力场在背部体表的中心位置,穴内气血为脊骨内外输的高温高压水液,水液出体表后急速气化为天部阳气,故名脊中。脊俞名意与脊中同,俞同输。

2)神宗。神,与鬼相对,指天部阳气也。宗,祖宗也,气之源头也,水也。神宗名意指穴内的天部阳气为来自脊骨中的高温高压水液所化。理同脊中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

[运行规律]散热后循督脉传于中枢穴和悬枢穴。

[功能作用]壮阳益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7中枢

[穴义]督脉的天部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脊背各部。

[名解]中,指穴内气血所处为天地人三部中的中部。枢,枢纽也。中枢名意指督脉的天部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脊背各部。本穴物质为脊中穴传来的阳热之气,至本穴后则化为天之中部的水湿风气,水湿风气由本穴外输脊背各部,本穴如同督脉气血外输脊背的枢纽一般,故名中枢。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中部的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散热后循督脉传于筋缩穴及外散腰背各部。

[功能作用]生发风气,运化水湿。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8筋缩

[穴义]督脉的天部水湿风气在此散热缩合。

[名解]筋,肝之所主的风气也。缩,收也,减也。筋缩名意指督脉的天部水湿风气在此散热缩合。本穴物质为中枢穴传来的天部阳热风气,至本穴后此阳热风气散热缩合,风气的运行速度收而减慢,故名筋缩。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缓行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督脉传于至阳穴。

[功能作用]息风定志。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9至阳

[别名]金阳。

[穴义]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天部阳气。

[名解]

1)至阳。至,极也。阳,阳气也。至阳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天部阳气。本穴物质为筋缩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督脉络脉所传之热而化为天部阳气,穴内气血为纯阳之性,故名至阳。

2)金阳。金,肺金之气也。阳,阳气也。金阳名意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纯阳之气。理同至阳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纯阳之气。

[运行规律]循督脉上传灵台穴及外散于脊背各部。

[功能作用]壮阳益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0灵台

[别名]灵阳,肺底。

[穴义]督脉气血在此化为天之上部的阳热之气。

[名解]

1)灵台。灵,神灵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之上部的阳热之气。台,停住之所也。灵台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化天之上部的阳热之气。本穴物质为至阳穴传来的阳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化为天之上部的阳热之气,阳气在穴内为停住之状,故名灵台。灵阳名意与灵台同。

2)肺底。肺,肺脏也。底,底部也。肺底名意指本穴的天部阳热之气相对于肺脏来说是处于底部。本穴气血为天之上部的阳气,与肺金之气同性,此气相对于肩胛上部的肺气而言是处于底部,故名肺底。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

[运行规律]散热后循督脉传于神道穴。

[功能作用]益气补阳。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1神道

[别名]神通,冲道,脏俞。

[穴义]督脉阳气在此循其固有通道而上行。

[名解]

1)神道。神,天之气也。道,通道也。神道名意督脉阳气在此循其固有通道而上行。本穴物质为灵台穴传来的阳气,在上行至本穴的过程中,此气由天之上部冷降至天之下部并循督脉的固有通道而行,故名神道。神通、冲道名意与神道同,通为通道,冲为冲行。

2)脏俞。脏,内部脏腑也。俞,输也。脏俞名意指心脏的高温热气由此外输督脉。本穴位处脊背上部,与体内的心脏相邻,心脏的高温热气由此外传体表督脉,故名脏俞。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督脉上传身柱穴。

[功能作用]壮阳益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2身柱

[穴义]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强劲饱满之状。

[名解]身,身体也。柱,支柱也。身柱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强劲饱满之状。 本穴物质为神道穴传来的阳气,至本穴后,此气因受体内外传之热而进一步胀散,胀散之气充斥穴内并快速循督脉传送使督脉的经脉通道充胀,如皮球充气而坚可受重负一般,故名身柱。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强盛饱满的阳气。

[运行规律]循督脉上下相传。

[功能作用]补气壮阳。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3陶道督脉足太阳之会。

[穴义]督脉阳气散热后在此化为温热之气。

[名解]

1)陶道。陶,金玉之属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肺金之性的温热之气。道,通行的道路也。陶道名意指督脉阳气散热后在此化为温热之气。本穴物质为身柱穴传来的强劲阳气,至本穴后,虽散热化为温热之性,但仍循督脉道路向上而行,故名陶道。

2)督脉足太阳之会。本穴物质不光为督脉身柱穴传来的强劲阳气,亦有膀胱经外散而至的寒湿之气,故为督脉膀胱经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

[运行规律]循督脉上传大椎穴。

[功能作用]补益肺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4大椎手足三阳及督脉之会。

[别名]百劳,上杼。

[穴义]手足三阳的阳热之气由此汇入本穴并与督脉的阳气上行头颈。

[名解]

1)大椎。大,多也。椎,锤击之器也,此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实而非虚也。大椎名意指手足三阳的阳热之气由此汇入本穴并与督脉的阳气上行头颈。本穴物质一为督脉陶道穴传来的充足阳气,二是手足三阳经外散于背部阳面的阳气,穴内的阳气充足满盛如椎般坚实,故名大椎。

2)百劳。百,数量词,多之意。劳,劳作也。百劳名意指穴内气血为人体的各条阳经上行气血汇聚而成。理同大椎名解。

3)上杼。上,上行也。杼,织布的梭子,此指穴内气血为坚实饱满之状。上杼名意指穴内的阳气为坚实饱满之状。理同大椎名解。

4)手足三阳及督脉之会。本穴物质为手足三阳经的阳气及督脉的阳气汇合而成,故为手足三阳及督脉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坚实饱满的阳气。

[运行规律]循督脉上传头颈。

[功能作用]益气壮阳。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5哑门

[别名]舌厌,横舌,舌黄,舌肿。

[穴义]督脉阳气在此散热冷缩。

[名解]

1)哑门。哑,发不出声也,此指阳气在此开始衰败。门,出入的门户也。哑门名意指督阳气在此散热冷缩。本穴物质为大椎穴传来的阳热之气,至本穴后因其热散而收引,阳气的散热收引太过则使人不能发声,故名哑门。(病音)门名意与哑门同,(病音)为失语之意。

2)舌厌。舌,至柔之物也,其所能柔软自如是因为阳气充盛使然也。厌,厌恶也。舌厌名意指督脉的阳气在此散热冷缩为舌所厌恶。本穴物质为大椎穴传来的阳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人体的阳气不足则至柔之地的舌部阳气先衰,舌部阳气衰败则舌不能运动自如,故名舌厌。舌肿名意与舌厌近同,肿指阳气太过阴不足则舌为之肿。

3)横舌。横,横向也。舌,口中之舌也。横舌名意指穴内阳气充盛则舌能活动自如。舌黄名意与横舌同,黄通横。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 [运行规律]散热缩合后横向传来于风俯穴。

[功能作用]收引阳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6风府

[别名]舌本,鬼穴。

[穴义]督脉之气在此吸湿化风。

[名解]

1)风府。风,指穴内气血为风气也。府,府宅也。风府名意指督脉之气在此吸湿化风。本穴物质为哑门穴传来的天部阳气,至本穴后,此气散热吸湿并化为天部横行的风气,本穴为天部风气的重要生发之源,故名风府。

2)舌本。舌,口中之舌也。本根本也。舌本名意指本穴的水湿风气为舌活动自如的根本。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风气,与至柔之性的舌部气血同性,故名舌本。

3)鬼穴。鬼,与神相对,此指穴内气血为湿冷水气也。穴,空窍也。鬼穴名意指穴内为湿冷水气的聚散之地。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缩后循督脉下行脑户穴。

[功能作用]散热吸湿。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7脑户督脉足太阳之会。

[别名]匝风,会额,合颅,仰风,会颅,迎风。

[穴义]督脉气血在此变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

[名解]

1)脑户。脑,大脑也。户,出入的门户也。脑户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变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本穴物质为风府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膀胱经外散而至的寒湿水气,至本穴后,二气相合而变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此气能随人体所受风寒而冷降归地并入于脑,故名脑户。

2)匝风。匝,环绕之意。风,风气也。匝风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天之下部的水湿风气。理同脑户名解。

3)会额。会,交会也。额,头之前额,此指穴内物质其性如前额之阴。会额名意指穴内气血为会聚的天部湿冷之气。理同脑户名解。合颅名意与会额近同,颅指颅骨,意指穴内气血为肾气特征的寒湿水气。

4)仰风。仰,向上看也,此指穴内气血来自天之上部。风,风气也。仰风名意指穴内气血为来自天之上部的湿冷水气。理同脑户名解。迎风名意与仰风同。

5)督脉足太阳之会。本穴物质不光为督脉的水湿风气,还有膀胱经外散的寒湿水气,故为督脉足太阳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湿冷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循天部下行,小部分吸热后循督脉上行。

[功能作用]降浊升清。 [治法]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18强间

[别名]大羽。

[穴义]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强劲的上行阳气。

[名解]

1)强间。强,强盛也。间,二者之中也。强间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强劲的上行阳气。本穴物质为脑户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因受颅脑的外散之热,水湿之气吸热而化为天部强劲的阳气并循督脉上行,故名强间。

2)大羽。大羽,较大的鸟类也,其特点是能负较大的重物而飞行,此指本穴上传的阳气中亦夹带有一定的水湿。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含有一定水湿的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循督脉上传后顶穴。

[功能作用]升阳益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9后顶

[别名]交冲。

[穴义]督脉的上行气血中滞重水湿在此冷缩下行。

[名解]

1)后顶。后,指本穴所处之位为头之后部。顶,挤顶也。后顶名意指督脉的上行阳气中滞重水湿在此冷缩下行。本穴物质为强间穴传来的阳热风气,在运行至本穴的过程中是散热吸湿,至本穴后,滞重的水湿冷缩并循督脉下行,本穴如同有挤顶督脉气血上行的作用,故名后顶。

2)交冲。交,交会也。冲,冲撞也。交冲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交会并相互冲撞。本穴物质为强间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水湿风气不能全部循督脉上行,上行至本穴的气血如同在穴内相互冲撞一般,故名交冲。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温性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散热冷缩后循督脉下行,少部分则循督脉上行。

[功能作用]降浊升清。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0百会督脉足太阳之会。

[别名]顶中央,三阳五会,天满,天蒲,三阳,五会,巅上。

[穴义]手足三阳经及督脉阳气在此交会。

[名解]

1)百会。百,数量词,多之意。会,交会也。百会名意指手足三阳经及督脉的阳气在此交会。本穴由于其处于人之头顶,在人的最高处,因此人体各经上传的阳气都交会于此,故名百会。三阳五会、三阳、五会名意与百会同,三阳指手足三阳经,五会指五脏六腑的气血皆会于此。

2)顶中央。此指本穴位于头顶中央,无它意。

3)天满。天,天部。满,满盛也。天满名意指穴内阳气为满盛之状。理同百会名解。

4)天蒲。天,天部也。蒲,古指草盖的园屋,此指穴内气血为人体的卫外之气。理同百会名解。

5)巅上。巅,顶也。上,上部也。巅上名意指本穴位处头顶,且气血为天之上部的阳热之气。理同百会名解。

6)督脉足太阳之会。本穴物质为手足三阳经之阳气汇聚而成,但以膀胱经及督脉传入的阳气为多,故为督脉足太阳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充盛阳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缩后循督脉下传前顶穴。

[功能作用]升阳举陷,益气固脱。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1前顶

[穴义]前面督脉的上行之气在此被顶撞不能上行。

[名解]前,前部也。顶,挤顶也。前顶名意指前面督脉的上行之气在此被顶撞而不能上行。本穴物质来自于百会穴传来的天部阳气和囟会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百会穴传来的阳气至本穴时是散热冷缩的变化,而囟会穴的水湿之气在上行至本穴时则是吸热蒸升的变化,二气在本穴相会后,降行的气血顶住了上行的气血,故名前顶。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温热水气。 [运行规律]由本穴输散于头之各部。

[功能作用]补益肺气,传导水湿。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2囟会

[别名]囟中,鬼门,天窗,顶门,囟门。

[穴义]督脉上行的弱小水湿在此聚集。

[名解]

1)囟会。囟,连合胎儿或新生儿颅顶各骨间的膜质部也,此指穴内气血有肾气的收引特征。会,交会也。囟会名意指督脉上行的弱小水湿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上星穴传来的弱小水湿,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如同肾气有收引特征,故名囟会。囟中、鬼门、囟门名意与囟会同,中指穴内,鬼指穴内气血寒湿收引。

2)天窗。天,天部也。窗,窗户也,气之通道也,虚也。天窗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之下的水湿之气,天之上部气血空虚。本穴物质为来自上星穴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则聚集在天之下部,天之上部气血如同空虚之状,故名天窗。

3)顶门。顶,挤也。门,出入的门户也。顶门名意指督脉吸热的上行气血在此被顶撞而不能上行。本穴物质为上星穴传来的弱小水气,因无外界热助,弱小水气至此后不能上行,如同被顶撞一般,故名顶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由本穴输散于头之各部。

[功能作用]补益肺气,传导水湿。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3上星

[别名]鬼堂,明堂,神堂。

[穴义]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缓慢蒸升。

[名解]

1)上星。上,上行也。星,指穴内的上行气血如星点般细小也。上星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缓慢上蒸升。本穴物质为神庭穴传来的温热水气,在本穴为缓慢蒸升之状,上行气血如星点般细小,故名上星。

2)鬼堂。鬼,与天相对,此指穴内气血为阴性水湿。堂,聚散之所也。鬼堂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天部的阴湿水气。本穴物质为神庭穴传来的温热水气,至本穴后,因散热冷缩而化为阴性水湿,故名鬼堂。明堂、神堂名意与鬼堂近同,明指穴内气血为天部的明处,神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阴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由本穴外散头之各部,小部分吸热后循督脉上行。

[功能作用]降浊升清。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4神庭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

[别名]天庭。

[穴义]督脉的上行之气在此聚集。

[名解]

1)神庭。神,天部之气也。庭,庭院也,聚散之所也。神庭名意指督脉的上行之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来自胃经的热散之气及膀胱经的外散水湿,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本穴如同督脉天部气血的会聚之地,故名神庭。天庭名意与神庭同。

2)督脉足太阳是明之会。本穴物质主要为足阳明提供的湿热水气和足太阳提供的外散水湿,故为足太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由本穴外散头之各部,小部分吸热后循督脉上传上星穴。

[功能作用]除湿化湿。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5素髎

[别名]面王,面正,正面,面土。

[穴义]督脉气血在此液化而降。

[名解]

素髎。素,古指白色的生绢,此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凉湿水气。髎,孔隙也。素髎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液化而降。本穴物质为神庭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则散热缩合为水湿云气并由本穴归降于地,降地之液如同从细小的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素髎。

面王。面,头面也。王,君也。面王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头面阳气冷降的地部经水。本穴物质为神庭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不断地液化为地部经水,此冷降之水如同化气的君王一般,故名面王。面正、正面、面土名意与面王近同,正指穴内气血为地部水液,为面部气血的主流物质,土则指穴内气血所在为地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及地部的弱少水液。

[运行规律]水湿之气冷降归地,地部经水则循督脉下传水沟穴。

[功能作用]除湿降浊。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热则泻针出气,禁灸。

26水沟督脉手足阳明之会。

[别名]人中,鬼客厅,鬼宫,鬼市,鬼排。

[穴义]督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循地部沟渠下行。

[名解]

1)水沟。水,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经水也。沟,水液的渠道也。水沟名意指督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循地部沟渠下行。本穴物质为素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的运行为循督脉下行,本穴的微观形态如同地部的小沟渠,故名水沟。

2)人中。人,指本穴位在头面天地人三部中的人部。中,指本穴位处在头面前正中线。人中名意指本穴位于鼻唇沟的中部,无它意。

3)鬼客厅。鬼,与天相对,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经水。客厅,接待客人的厅堂也。鬼客厅名意指穴内气血为来自天部之气的冷降水液。本穴位处督脉,督脉气血以阳气为主,地部经水稀少,而本穴气血则为地部经水,地部经水如同督脉气血的宾客一般,故名鬼客厅。鬼宫、鬼市、鬼排名意与鬼客厅同。

4)督脉手足阳明之会。本穴的地部经水不光为督脉的阳气冷降而成,主要的是手足阳明经的冷降水液,故为督脉手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根据人体所处的不同体位而分别传于手足阳明经及督脉的兑端穴。

[功能作用]分流督脉经水,通经活络。

27兑端

28龈交

如果觉得《人体四个风穴是什么?+神奇的八会穴+人体穴位大全-穴位别名 + 经络的秘密-督脉》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