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李零读《论语》:孔子说的“君子”有哪些标准?

李零读《论语》:孔子说的“君子”有哪些标准?

时间:2022-03-01 09:06:26

相关推荐

李零读《论语》:孔子说的“君子”有哪些标准?

有人说孔子是伟大的哲学家,也有人是不以为然的。可以说是思想家,也可以说是伦理学家、教育家,但是哲学家这个标准孔子是够不上的。一个人要想被公认为是哲学家,首先得有自己的著作,请问“述而不作”的哲学专著是什么?这是一切吹捧孔子的人,都无法回答的问题。

孔子的学问,说到底是“修行”的学问,是道德学问。他试图通过大量是例子来告诉后人,什么的圣人?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在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来,具体的事情应该怎样做。一切的道德学说,其存在根本在于“自我修行”,即自己定的道德标准,是自己做人的原则,是用来约束自己的。如果自己连自己提倡的标准都做不到,又有什么资格来要求他人呢?孔子本人对自己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

总结《论语》全书,孔子讨论君子,大概有七个方面。一是修行、二是知礼、三是治学、四是施教、五是干禄、六是闻达、七是富贵。用今天的话来说是,首先得思想品德过关,做一个思想高尚的人,其次是要学习周礼、六艺,还要把自己学会的教给其他人。学成之后要去参与政治活动,在为社会服务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赚的好名声,最好是青史留名。最后是君子一定是富贵的人,贫贱的人做不了君子。我们可以分别拆解一下。

一、修行

孔子讨论过的道德标准非常多,基本上涵盖了中华文化的主体道德观。其中最重要的是“仁”,孔子确定了“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从而赋予“仁”很高的地位。我们常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其实孔子并非不讨论“义”,义利之辩就是从孔子开始的,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除了“仁”、“义”之外,孔子还讨论了“忠”、“孝”、“友”、“信”、“宽”、“恕”、“恭”、“敬”、“敏”、“惠”、“让”等,这些概念构成了中华传统美德主体的核心。由于每个道德标准都是分开讨论的,语录体这种零散的表达需要系统地整理出来才能讨论,李零先生提出“纵横读”的方法是非常适用的。即根据某一个专题,通过对比孔子对不同弟子不同回答,结合这个弟子的具体情况,从纵横两个角度来认识孔子讨论过的概念。

二、知礼

“礼”对孔子来说是最重要的,他在教育儿子的时候说:不学礼,无以立。在孔子看来,周礼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我们需要区别的是,孔子说的礼,绝不是封建礼教兴起之后士大夫讲的那些规矩。他看重的是礼、乐的精神实质,而不是外在形式。孔子说的“礼宁检”,跟后来礼部提倡的繁文缛节是完全不同的。

三、治学

孔子所说的“学”,单指“学文”,在如上道德都做好的情况下,就可以开始学习文化知识了,当时是的主要教材是诗、书、礼、乐四艺。根据当代学者的考证,在孔子的时代,六艺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学问。

就拿《易传》来说,它是历经三四百年,好几代人的共同编纂,最后在汉宣帝时期形成定本的。因此孔子虽然晚年喜好《周易》,但是并没有把这个作为成熟的教材来传给学生。可以认为是孔子晚年,跟核心弟子一起深入研读过《周易》,但是在《论语》中是没有提过《易传》中是核心思想的,也没有提到过《春秋》。在所有教材中,孔子最喜欢的应该是《诗》,他跟很多弟子都讨论过《诗经》中的具体内容,《诗》是《乐》的歌词,《乐》是《诗》的谱子。《书》是当时的历史课本。

四、施教

真正让孔子名扬天下的,应该就是教育了。孔子的仁政思想不为各国国君所认可,政治抱负不能实现,退而求其次,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在孔子成名之前,他的学生主要他姥姥家的亲戚还有邻居街坊。这些人有着共同的社会背景,祖上曾经是贵族,后代逐渐落魄了。

五、干禄

到了孔子中年之后,孔子说他“知天命”了,李零说他知道当官了。因为从历史记载来分析,观其言,察其行,孔子五十之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就是要去当官。后来富商子贡、大贵族司马桓魋都是在这一时期拜师的。或许他们更看重的是孔子背后的政治资源。

当官是实现孔子政治思想的必须途径,孔子的政治目标是三代时期的圣王,他要“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他要实现“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治理想,这里有“公天下”的思考在里面。具体如何整理国家,孔子讲了三条,足食、足兵、民信之。孔子给国君画的大饼是:“三年可成”。

六、闻达

闻和达,都是出名的意思。闻是虚名在外,达是实至名归。

孔子对名声的渴求,一方面是在世的时候,能够被伯乐知道,另一方面是死后能够被后人铭记。前者是政治资本,是贫寒读书人游说诸侯的必要条件,寂寂无名的人往往是要吃闭门羹的。后者是达成天下大治之后,青史留名被后人瞻仰。可惜的是孔子老年只能感慨到,只有天知道我。

七、富贵

孔子想要做官,因此对隐士颇有微词。他不仅看不起逃遁山林的隐士,就连躬耕陇亩的农夫也看不上。穷要学着安贫乐道,而是勤奋耕种。君子种地,在孔子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孔子对富贵是非常渴求的,他说如果富贵可求的话,虽然是拿着鞭子赶马车的工作,他都愿意去干。但是随着接连碰壁,孔子逐渐领悟到了“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求是求不来的,因此选择了“从吾所好”。这并不意味着孔子会因此而降低“君子”的标准,孔子对富贵的渴求,同对政治的渴求是一致的。

李零读《论语》:古人读《论语》有哪些版本?

李零读《论语》:孔子讨论过哪些历史人物?

李零读《论语》:古人说的“圣人”是个什么概念?

如果觉得《李零读《论语》:孔子说的“君子”有哪些标准?》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