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假针刺(安慰针刺)实验研究及理论运用浅谈(二)

假针刺(安慰针刺)实验研究及理论运用浅谈(二)

时间:2021-02-21 16:03:28

相关推荐

假针刺(安慰针刺)实验研究及理论运用浅谈(二)

成像显示引起枕叶皮层兴奋,足通谷、束骨和昆仑穴也有类似表现,但针刺至阴穴旁开2~5 cm处的非穴位处则无枕叶皮层的特异性激活。

常小荣等[16]采用细胞外记录方法,比较足阳明经中远近腧穴及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和非经非穴点的传入信息在孤束核( nucleustractus solitarius ,NTS) 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足阳明经穴与NTS的关系更为密切,足阳明经中远近腧穴的信息传入在NTS 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提示经穴存在一定的特异性。

于建春[17]采用PPRT-PCR 技术从基因转录水平分析针刺腧穴和非腧穴效应的差异, 选取健康、雄性7月龄快速老化模型鼠(Senescence Accelerated Mouse ,SAM2P/ 10)。随机分为非针刺组、穴位针刺组和非穴位针刺组,每组20 只,采用DDRT-PCR技术,展示三组脑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情况。结果:针刺腧穴可引起某些基因表达的增强,而非穴则没有明显的变化,同时观察到针刺非穴可以引起一定的应激发现针刺经穴与非穴点引起的基因表达差异显著,认为针刺非穴点可以引起一定的应激反应,而针刺经穴则有治疗效应和应激反应。

Ca2+与其配体钙调素结合调节着众多的生理病理过程,因此被称为“细胞功能活动的综合调节剂”。郭氏[18]等对健康人体经穴处钙离子浓度进行了在体探测。在所测试的14 对测试点中,有9对钙离子浓度明显高于旁开对照的非经非穴处, 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的差异, 有5 对的钙离子浓度虽然高于非穴位处,但无统计学差异。

王秀云等[19]发现:腧穴处的K+ 浓度与非经穴处相比,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即腧穴处可能存在着K+ 的富集。

四、述评

可以发现在上述临床研究,有几项研究的结果是相互矛盾的,如同样选择非穴位作为假针刺,符文彬针刺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研究结果显示针刺组疗效优于假针刺组。HammesMG针刺治疗302例偏头痛患者的研究结果则显示针刺组与假针刺组都有疗效,2组间疗效无明显差异。而孟氏等治疗紧张性头痛的针刺研究结果发现,虽然传统针刺与安慰针刺都能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但是传统针刺治疗要比安慰针刺治疗产生更为有效且更为持久的治疗作用。

而在机理研究中也发现针刺穴位与非穴位点对大脑功能区域中有不同的反应区,但两者也有

一定相通性,即使是不同穴位在大脑引起的信号反应中也有相当多的重叠现象,至少说明穴位的特异性可能是相对的,并且针刺刺激与其它物理、心理刺激在大脑中有相似的反应区。

这些结果提醒我们,在针刺研究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假针刺或不使用假针刺作为对照,2000年世界医学大会修订的《进行人体生物医学研究的伦理道德原则》指明:测试一种新疗法时,应以当时最有效的方法作对照,虽然并不排除使用安慰剂对照, 但仅用于未有有效治疗方法的对照。

不论是何种研究,研究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为治疗服务,假针刺作为一种对照试验设计的合理性虽然还有待研究,但是在现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更应该将假针刺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诊疗手段加以探讨。在针刺穴位理论基础还不十分明确的现在,在具体实验研究中可以进行几类不同的研究:第一类为传统针刺医学理论验证。在这里,不同经脉的穴位或远离治疗组所在经脉的针刺点均可考虑为对照针刺点。第二类,验证针刺的疗效的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安慰对照针刺点也可以作为待测定的穴位点,经皮刺或皮下刺在中国古代和日本流行的针刺术中都有明确记载,它代表了临床针刺技术的一个流派。近些年来陆续创立并常用于临床的多种微针系统,如:头皮针、面针、耳针、鼻针、舌针、眼针、颈项针、手针、腹针、腕踝针、足针等,更是对传统的穴位概念提出了挑战,也说明人体几乎任何一个局部都和整体有密切的联系,都可反映某一脏器或器官的功能活动状况,针刺该部位的某一点可治疗远隔部位病灶的病症。第三类,针刺区域作用的研究,将一定肌肉皮肤区域作为针刺穴位特异性反应区,以古代经筋,皮部的概念为依托。根据初步研究和推测[20],穴位的特异性与组织学的特异性可能相关,如皮下组织、肌肉、肌腱、骨膜组织等。这一考虑特别在治疗与肌肉相关的病症如:腰、背、肩臂疼痛时,应尤其加以注意。因为,针刺在同一肌肉上的两个穴位点可能诱发相类似的效应。

参考文献

[1]金百仁.阿是穴是对脸穴特异性的挑战[J]. 针灸临床杂志,1996,11(2):6.

[2]Macklin E A , Wayne P M , Kalish L A , et al . Stop hypertensionwit h t he acupuncture research program ( SHARP) : results of arandomized , cont rolled clinical trial[J]. Hypertension , ,48(5) : 838 - 845.

[3]Park J, White AR, James MA, et al. Acupuncture for subacutestork rehabilitation: a Sham-controlled, subject andassessor-blind, randomized trial[J]. Arch Intern Med, ,165(17):2026-2031.

[4]赵宏,赵婷,刘保延等.条口穴不同刺法对肩周炎疗效差异的观察[J].中国针灸, ,26(10):729.

[5]Park J, White AR, James MA, et al. Acupuncture for subacutestork rehabilitation: a Sham-controlled, subject andassessor-blind, randomized trial[J]. Arch Intern Med, ,165(17):2026-2031.

[6]符文彬, 樊莉, 朱晓平,等.针刺调肝法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临床研究[J].针刺研究,,31(6):355-358.

[7]Hammes MG, Weidenhammer W, Willich SN, et al. Acupuncture forpatients with migrain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J AMA,, 293(17): 2118-2125.

[8]孟冬祥,樊碧发,周书元.传统针刺与安慰针刺治疗紧张性头痛的初步比较研究[J].疼痛学杂志,1996,4(1):6

[9]Berman BM, Lao L, et al. Effectiveness of acupuncture asadjunctive therapy in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 :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 Ann Intern Med, , 141(12): 901

[10]于强.针灸疗效评价中盲法和安慰剂的选择.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J].,1(4):196

[11]黄梅芳,俞昌德.安慰对照针灸方法的可信性测试[J].中国针灸, ,24 (7) :507 - 509.

[12]胡卡明,王承平,谢慧君,等.真、假针刺与大脑功能关系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R].广西,桂林,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第十四届全国针灸学术研讨会针药结合论坛,.

[13]Jeun SS , Kim J S , Kim BS , et al . Acupuncture stimulationfor motor cortex activities: a T fMRI study[J]. Am J Chin Med , ,33(4) :573-578.

[14]Gareus IK, Schulte AC , Seifritz E , et al. Cortical effects ofacupuncture using fMRI :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edstudy[R]. Proc ISMRM 9th Annual Meeting , Glasgow ,2001.

[15]Cho Z H ,Chung S C , Jones J P , et al. New findings of thecorrelation between acupoints and corresponding brain corticesusing functional MRI[J ] .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8 ,95 (5) :2670 - 2 673.

[16]常小荣,严洁,何军锋,等.针刺大鼠“四白”传入信息对孤束核神经元放电的影响[J].针刺研究,,30(4):234.

[17]于建春,于涛,韩景献. 从基因表达差异分析腧穴和非腧穴针刺效应差异[J ].中国针灸,2002,22(11):749-751.

[18]郭义,陈爽白,张春煦,等.健康人体经穴Ca2+浓度分布特异性的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1):37.

[19]王秀云,郭义,苗文方,等. 经穴钾离子特异性的实验研究[J].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8 ;17 (1):50.

[20]刘京,王俊英,刘俊岭,朱兵。安慰针刺对照设计的研究进展与相关问题探讨[J]。针刺研究,,32(6):389.

[21]杨佐琴,郑倩华,李瑛,等.针灸临床研究中假针刺的运用及研究概况[J].新中医,,41(3):93.

[22]梁繁荣,曾芳,赵凌,等.经穴效应特异性及其基本规律[J].中国针灸,,29(2):129.

如果觉得《假针刺(安慰针刺)实验研究及理论运用浅谈(二)》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