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针刀标准—针刀医学临床--基础术语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针刀标准—针刀医学临床--基础术语

时间:2021-10-26 02:58:59

相关推荐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针刀标准—针刀医学临床--基础术语

1、范围

本标准界定了针刀医学临床诊疗活动的专用术语、相关术语及其定义。

本标准适用于针刀医学临床领域。

2、专用术语

2.1、基础术语

2.1.1、针刀医学

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及自然科学成果并加以创新,以针刀为主要工具治疗疾病的医学。

2.1.2、针刀医学诊断学

运用针刀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医学。

2.1.3、针刀医学护理学

以针刀医学理论为指导,研究维护、促进机体康复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医学。

2.1.4、针刀医学手法学

以针刀医学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解剖学、生物力学,在术后,根据患者生理、病理情况,以及病损部位的力学特点,以特定手法施治于人体的医学。

2.1.5、针刀医学影像学

针刀医学通过某种介质(如X射线、电磁场、超声波等)与人体相互作用,把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一门学科。

注1:针刀医学按矢状轴、垂直轴和冠状轴将骨关节微小移位划分成多种类型,包括左旋转移位、右旋转移位、左侧方移位、右侧方移位、前移位、后移位、仰旋移位、俯旋移位等

注2:骨关节周围的重要组织较多,如动脉、静脉、神经、脊髓、交感神经节、交通支等骨关节的任何微小的位置变化都可能刺激和压迫这些重要组织。

2.1.6、体表定位学

以针刀医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体表与内在结构对应关系,着重研究点或者线的有关解剖位置的医学。

2.1.7、立体解剖学

以针刀学理论为指导,从宏观立体角度观察人体结构组织的医学。

2.1.8、动态解剖学

以针刀医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在活动或运动的状态下组织结构毗邻关系的医学。

2.1.9、微观解剖学

以针刀医学理论为指导,从微观角度观察、研究人体微小精细组织结构变化的医学。

2.1.10、骨质增生病因学理论

研究骨组织在力平衡失调的过程中,软骨、成骨细胞增生机制的理论。

2.1.11、慢性软组织损伤新理论

研究软组织粘连、瘢痕、挛缩导致动态平衡失调的机理,以及堵塞的致病机制的理论。

2.1.12、经络实质理论

研究微量金属元素经过生物能转换通过经络向人体提供能量、代谢和调解功能的理论。

注:经络为电生理线路中的主干线。

2.1.13、闭合性手术理论

以体表定位学、立体解剖学、动态解剖学、微观解剖学为基础,研究用针刀进行微小创口手术的理论。

2.1.14、针刀

将针灸针和手术刀有机融为一体的医疗器械。

注1:针刀由针刀柄、针刀体、针刀刃三部分组成

-----针刀柄是医者操作时的手持部分;

-----针刀体是连接针刀柄与针刀刃的圆柱形部分;

-----针刀刃是针刀体前部扁平渐薄的部分,其末端为锋利的刀口。

注2:针刀柄与针刀刃在一个平面上。这样的设计可以使针刀刀口线的方向与针刀柄的方向一致,在操作中通过观察针刀柄的方向,就可以随时判断针刀刀口线的方向。

注3:针刀刀口线是由刀口锋利端形成的线。

2.1.15、针刀疗法

以针刀医学理论为基础,运用针刀为治疗工具,以针的方式刺入人体,在人体内发挥针和刀的治疗作用的疗法。

注:在针刀疗法中,发挥针、刀、针与刀综合三个方面的作用。

-----针的作用:通过针的刺激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使机体恢复正常生理功能。

-----刀的作用:通过刀对病灶的切开、分离、铲剥、割断等操作。

------针与刀的综合作用:如针刀刺入部位有搬痕或结节,在切开瘢痕或结节的同时,也疏通了因瘢痕或结节造成的经络阻滞。

2.1.16、针刀医学闭合性手术

在针刀医学理论指导下,以针刀为治疗工具,在患者皮肤产生微小创口的手术。

2.1.17、辨证论治

根据病因、病理、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精准找出病灶的位置后,进行针刀治疗。

2.1.18、脊柱区带

以脊柱为中轴线的背部,上至枕骨上项线,下至尾骨,在颈部旁开1.5cm,在胸、腰段旁开3cm的区域。

2.1.19、脊柱区带病因诊断

首先用针刀医学影像学检查椎体位置有无异常,再判断脊柱区带内软组织有无粘连、挛缩、瘢痕、堵塞等异常。

2.2生理病理

2.2.1、动态平衡

在人体组织器官正常生理活动允许范围内的活动状态。

注:粘连、瘢痕、挛缩可造成堵塞,堵塞可导致动态平衡失调。

2.2.2、粘连

在软组织损伤的修复过程中,病损组织相互黏附连接。

2.2.3、瘢痕

在软组织损伤的修复过程中,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

2.2.4、挛缩

由于病损组织牵拉过度而形成的软组织局部短缩。

2.2.5、堵塞

在软组织损伤的修复过程中,因粘连、挛缩形成了瘢痕,造成的结果。

2.2.6、结节

可触摸到的团块状病损组织。

2.2.7、条索

可触摸到的条状病损组织。

2.3诊疗操作

2.3.1、压痛点

触诊按压时患者出现的疼痛点。

2.3.2、阳性点

阳性反应点

通过触诊、视诊获得的针刀治疗点。

注:挛缩、结节、条索、肿胀、粗涩、压痛点等可以作为阳性点

2.3.3、体位

患者治疗时身体所摆放的位置。

注:包括仰卧位、俯卧位、俯卧垫腰位、屈膝位、屈髋位等,体位应安全、舒适、适合操作。

2.3.4、定点

确定针刀的进针点并标记

2.3.5、定向

确定针刀刺入的角度和针刀刀口线的方向。

2.3.6、加压分离

以手指压在定点的皮肤上,使重要的神经血管被挤向一侧。

注:加压分离是在刺入针刀之前,为了确保安全而对定点处实施的措施。使重要的神经血管被挤向一侧的措施,适用于较浅的重要血管神经部位。

2.3.7、刺入

针刀快速穿透皮肤到达皮下。

2.3.8、针刀入路

针刀刺入皮肤及相应组织,到达病灶的路径。

2.3.9、晕针刀

针刀操作时,患者出现头晕、冷汗、四肢无力、扑倒的现象。

2.3.10、断针刀

针刀操作时,出现针刀断裂的情况。

2.3.11、减张

用针刀切开病损组织的表层,松解剥离病损组织,减低病损组织的张力,减少肌腱、韧带、肌肉、筋膜的紧张度。

2.3.12、减压

用针刀切开病损组织的表层,释放组织内高压,或切开松解病损组织,降低对神经的卡压,或切开囊壁,排出内部积液,降低囊内的压力。

2.3.13、改供

用针刀切开病损组织的表层,松解粘连、瘢痕、挛缩的病损组织,降低病损组织对血管的卡压。

2.3.14、增供

用针刀在松解病损组织降低血管卡压的同时,使病损组织在自我修复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毛细血管,形成毛细血管网,增加了病损组织的血液供应。

2.3.15、阻断

用针刀触激、切断神经周围病损组织,阻止并隔断不良刺激向神经中枢的传递。

2.3.16、恢复

通过松解粘连、瘢痕、挛缩的肌肉、韧带、关节囊、筋膜等组织,使人体机能得到康复,

2.3.17、修复

通过对病损组织的刺激,使机体不断产生修整恢复,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或免疫能力。

2.3.18、切

上下提插针刀。

注:提插针刀可对经络、穴位产生刺激作用,针刀末端的刀刃还可以产生切开、切断病损组织的作用。

2.3.19、摆

以皮肤为支撑点,使针刀体在病损组织中作弧形摆动,利用针刀体的摆动对病损组织间的粘连进行大范围的钝性剥离。

注1:由于针刀体在摆动时接触组织的面积远远超过提插时刀刃接触组织的面积,增加了针刀对病损组织的刺激量,更大程度发挥针的刺激作用,从而提高针刀疗效。

注2:由于针刀体摆动幅度比较大,可增大针刀刃对病变组织的松解、剥离范围。由于针刀体的摆动是一种钝性剥离,对组织的损伤较小,有利于在神经和血管周围的治疗操作。

2.3.20、铲

针刀刀口线与骨面呈一定的角度(45~60°),在骨面上轻柔推铲(避免伤及骨膜),将粘连在骨面上的病损组织剥离松解。

2.3.21、切摆

先做切,再做摆。

2.3.22、纵向

针刀刀口线与病损组织纤维的长轴平行,或与脊柱的纵轴平行,或与重要组织的长轴走行方向一致。

注:如与肌纤维、腱纤维、韧带纤维的长轴平行,与骨干的长轴平行,与肢体或躯干的长轴平行,或与神经及血管的走行方向一致的都是纵向。

2.3.23、横向

垂直针刀刀口线与病损组织纤维的长轴垂直,或与脊柱的纵轴垂直,或与重要组织的长轴走行方向。

2.3.24、纵切

当针刀刀口线与病损组织纤维的长轴平行,或与脊柱的纵轴平行,或与重要组织长轴走行方向一致时上下提插针刀。

2.3.25、横切

针刀刀口线与病损组织纤维的长轴垂直,或与脊柱的纵轴垂直,或与重要组织的长轴走行方向垂直时上下提插针刀。

注:横切可切断部分紧张,痉挛的纤维组织。

2.3.26、斜切

针刀刀口线与皮肤呈一定的角度(35°~45°)提插针刀。

2.3.27、平切

刀刀口线与皮肤呈微小角度(10°~20°)提插针刀。

2.3.28、推切

针刀到达病灶逐层推进,切割分离病损组织。

2.3.29、撬剥

针刀到达浅表病灶后,用杠杆原理以针刀体与皮肤接触点为支点,分离病损组织。

2.3.30、纵向纵切

沿着平行于病损组织纤维的长轴方向移动针刀并提插,且针刀刀口线始终与病损组织纤维长轴平行。

2.3.31、连续纵向纵切

在纵向纵切的基础上,做到每刀之间没有间隙,形成较长的切口。

注:连续纵向纵切目的是切断所有病变组织的纤维。

2.3.32、横向纵切

沿着垂直于病损组织纤维的长轴方向移动针刀并提插,且针刀刀口线始终与病损组织纤维长轴平行。

2.3.33、纵向横切

沿着平行于病损组织纤维的长轴方向移动针刀并提插,且针刀刀口线始终与病损组织纤维的长轴垂直

注:纵向横切可将部分过度痉挛、挛缩的纤维组织切成多个节段

2.3.34、横向横切

沿着垂直于病损组织纤维的长轴方向移动针刀并提插,且针刀刀口线终与病损组织纤维长轴垂直。

注:横向横切可将多个痉挛、挛缩纤维组织切断。

2.3.35、连续横向横切

在横向横切的基础上,做到每刀之间没有间隙,连续切断组织纤维。

注:连续横向横切目的是切断所有病变组织的纤维。

2.3.36、十字纵切

先纵向纵切,再横向纵切

2.3.37、十字切割

先纵向纵切,针刀刀口线调转90°,再横向横切

2.3.38、纵向摆动

针刀体做与病损组织纤维的长轴平行,或与脊柱的纵轴平行,或与重要组织的长轴走行方向一致摆动。

2.3.39、横向摆动

针刀体做与病损组织纤维的长轴垂直,或与脊柱的纵轴垂直,或与重要组织的长轴走行方向垂直摆动。

2.3.40、十字切摆

先纵向纵切,再纵向摆动,针刀刀口线调转90°,再横向橫切,最后横向摆动。

2.3.41、纵向铲切

针刀沿与病损组织纤维的长轴平行,或与脊柱的纵轴平行,或与重要组织长轴走行方向进行铲切。

2.3.42、横向铲切

针刀垂直于病损组织纤维的长轴,或脊柱的纵轴,或重要组织长轴走行方向进行铲切。

2.3.43、减张术

用针刀对粘连、瘢痕、挛缩的病损组织进行松解的治疗技术。

2.3.44、减压术

用针刀切开病损组织的表层,释放组织内高压,或切开松解病损组织,降低对神经的卡压,或者切开囊壁,排出内部积液,降低囊内的压力的治疗技术。

2.3.45、神经触激术

用针刀触碰、刺激神经根、神经干和(或)神经的治疗技术。

2.3.46、通透剥离法

用针刀刺入皮肤,经皮下组织到达并穿透囊壁的操作方法

2.3.47、提插切割

针刀体与皮肤垂直,上下提插针刀切断局部组织的操作方法。

2.3.48、体表瘢痕松解法

用针刀斜向刺入,在瘢痕部位行松解、推切、分离的操作方法。

2.3.49、骨痴与骨性融合凿开法

用截骨针刀凿开畸形骨痴,复位后使局部重新产生骨性融合的操作方法。

注:从骨折畸形愈合处进针刀,刀口达骨面时和骨折线平行,使针刀体与骨面垂直,对骨痂进行叩凿至对侧骨皮质然后使针刀退回原位,改向一侧倾斜30°凿穿第二孔洞至骨皮质,同法凿穿第三孔洞后,进行折骨,重新复位。

2.3.50、注射松解法

用水针刀注射药物并松解局部病变组织的操作方法。

2.3.51、针刀美容术

用针刀刺入人体,对人体组织进行维护、修复和再塑的治疗技术。

2.3.52、针刀减肥术

用针刀刺入皮下脂肪及穴位,对肥胖者的神经和内分泌功能进行调整的综合治疗技术

2.4针刀类别

2.4.1形状分类

2.4.1.1、平刃针刀

针刀刀口线的方向与针刀体纵轴垂直。

2.4.1.2、斜刃针刀

针刀末端为楔形,针刀刀口线的方向与针刀体纵轴成锐角,斜面为针刀刃。

2.4.1.3、凹刃针刀

针刀末端为凹形

注:凹刃针刀分为凹弧形针刀和V字形针刀两种。

2.4.1.4.凸刃针刀、圆刃针刀

针刀末端为圆凸形

2.4.2功能分类

2.4.2.1、截骨针刀

针刀体较粗、针刀柄略长、针刀刃较厚,专用于截凿骨痂。

2.4.2.2、注射针刀

兼有针、刀与注射三种功能的针刀。

3.相关术语

3.1、运动生物力学

用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础原理结合解剖学,生理学研究人体运动的学科。

3.2、软组织

人体的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滑膜囊、神经、血管。

注:软组织是比较重要的人体组织

3.3、筋膜

遍布全身各处的膜性组织,包括浅筋膜和深筋膜。

3.4.浅筋膜 、皮下筋膜

位于真皮之下,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3.5.深筋膜、固有筋膜

位于浅筋膜的深面,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注:深筋膜包括被体壁、四肢的肌和肌群以及血管神经等。

3.6、滑膜囊

封闭的结缔组织小囊。

注:滑膜囊形扁壁薄,分为纤维层与滑膜层两部分,内有少量滑液。滑膜囊多位于腱与骨面相接触处,以减少两者之间的摩擦。在关节附近者可与关节腔相通。

3.7、腱鞘

套在长肌腱外面的鞘管。

注:腱鞘具有分泌滑液与减轻摩擦的功能,分为纤维层和滑膜层两部分,多存在于活动性较大的部位,如腕、踝、手指和足趾等处。

3.8、肌腱膜

背覆于肌腱表面的半透明薄膜。

注:肌腱膜厚度在0.03mm~0.08mm,非常光滑,并能产生少量的滑液。肌腱膜对肌肉的相对运动及减少与周围组织的摩擦具有重要的意义。

3.9、牵拉痛

关节活动时相关组织出现的疼痛。

3.10、针感

医者的手感和患者的体感。

3.11、经筋

维系人体脏腑、四肢百骸的网络组织。经筋是人体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12、横络盛

由于慢性损伤导致肿胀、疤痕、挛缩,并且对经脉、关节的造成粘连堵塞和卡压的经筋组织。

3.13、解结

解除横络盛等病理组织对经脉、关节的痹阻和卡压。解结是经筋理论治疗痹证的重要治则。

如果觉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针刀标准—针刀医学临床--基础术语》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