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王玉珍:六问银行转型之道 |银行与信贷

王玉珍:六问银行转型之道 |银行与信贷

时间:2022-04-24 18:23:14

相关推荐

王玉珍:六问银行转型之道 |银行与信贷

文/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王玉珍

Golden Quote

银行转型是世界性难题,也是世纪性难题。在目前全球化、国际化的大视野下,我国的银行业只有加快转型才能面向未来,只有创新发展才能走向未来,只有提升合规创新能力才能竞争未来,只有人才战略才能赢得未来,这就是转型的要义。——王玉珍

银行需要转型吗?银行业内人士肯定很奇怪,银行一直在转型,为什么会有此一问。但是业外人士又会说,银行那么好过的日子,为什么要转型?但是银行业内人士虽然知道银行一直在转型,但是向哪里转型呢?这确实是一个痛苦的问题的选择。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当代银行人最大、最深的感触,更是探索未来前行的最佳机遇。

笔者作为银行工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从银行业火热的转型大潮中感受了这个我们所处在的最好的时代,银行家是一批有梦想的人,现实在不断改革的新常态也为银行家实现梦想提供了机遇和可能;创新、发展、金融新科技工具的应用层出不穷,让银行家实现梦想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同样,我们也处在一个最坏的时代,国际动荡、金融危机、经济下滑、竞争加剧、破产来临。特别是债券信用分层、银行信用分层、违约常态化以及5G金融革命的到来都将对银行形成前所未有冲击。

那么,这个时代对银行而言到底是好是坏呢?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对银行而言好的是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坏的是我们要面临选择的痛苦并为选择的结果承受代价和恶果,而这取决于银行经营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和战略管理能力。

面对国际经济形势的风云变幻,面对国际金融改革的风起云涌,面对金融科技的日新月异,面对5G金融革命的到来,我国的银行业如何开启转型之道呢?这个难题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然是银行必须面对的问题。比尔盖茨说过,银行是二十一世纪的恐龙。银行会不会成为恐龙呢?一直是银行人的魔咒。在中国的银行业,马云也有一句著名的名言:“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

因此,我们正面临的是一个颠覆的社会,颠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率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而每一次的颠覆都是对银行的冲击,如果说现代科技的发展颠覆的是人们对世界的认知的话,那么面对现实中银行这个庞然大物,所有的颠覆好像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要消灭银行!

金融脱媒的本质是使商业银行失去了金融融资的主导地位,银行存款规模和贷款规模增长受到强力约束限制,从而导致以存款、贷款利差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银行业由于利差收入减少而面临经营危机。

金融脱媒化无论是程度还是趋势都将在未来对商业银行形成很大的颠覆,实际上金融脱媒化的本质就是金融脱离银行。

互联网金融严重冲击传统银行业,导致传统银行业疲于招架而走上下坡之路,近几年来的互联网金融业的野蛮生长更证明了这一点。

甚至有网友提出: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会必有一战吗?谁会赢得未来?

最后对银行业形成致命冲击的一定是利率的市场化。这才是对银行业破产和消灭的最重要的因素。而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脚步正一步一步地向我们走来,特别是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实际上已经成为完全利率市场化的标志。

银行破产冲击着所有人的心,因为连人们最信赖的银行都可以破产,那么还有什么是安全的呢?这就是人们对银行又爱又恨的地方,也是最关注银行的原因所在。

银行的破产理论上将成为现实,毕竟法律法规、处置条例已经存在,有银行破产已经具有现实的可行性,那么,银行业应该怎样迎接这种破产现实性的挑战呢?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法则在银行业同样存在。这就是银行转型的根本所在。

银行只有加快进化才能避免成为世纪恐龙的命运,而银行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也证明了不断的进化恰恰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生命力。银行的进化转型也终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赋予银行业的一个生存还是毁灭的世纪难题。

商业银行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转变时期。但商业银行不是“恐龙”,只要积极应对挑战,在战略、管理、策略、创新等方面提高自身经营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我们相信,商业银行仍然会迎来美好的明天。银行转型是商业银行不断提升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基础,只有不断进化才能凤凰涅槃,商业银行如果不想成为21世纪的恐龙,只有不断地转型。但银行转型千头万绪,银行转型和进化困难重重,银行转型牵一发而动全身。面对银行转型我们应该如何抉择呢?

第一,零售银行是不是已经成为银行输不起的转型战役?

近几年来,通过转变经营管理模式,重塑核心竞争力,避免同质化的竞争已经成为各银行的共同任务。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认识上的趋同性,各商业银行的转型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向零售银行转型的战略。

大家虽然都看到了并把向零售银行转型作为银行的发展出路,但现实中是不是应该向零售银行转型在银行的内部决策中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在各银行的内部如何向零售银行转型以及到底转变的程度一直处于左右摇摆之中。

几年前,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说过:不做对公,今天吃不上饭;不做零售,未来吃不上饭。这被认为是银行业发展困境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银行向零售转型的囚徒困境。

商业银行向零售银行转型的根本困境在于:一是大家对银行转型的认识趋同、手段相同,因此向零售银行转型的结果是从原有的同质化转向新的同质化;二是向零售银行转型的过程中只有人海战术和网点扩张战术导致商业银行向零售银行转型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但同时效果的体现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很多银行转不起型。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特别是金融4.0的打造,为商业银行的转型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手段,从而可以实现商业银行向零售转型的整体目标:减少成本、精准营销、财富服务、高效低价、降低风险。

通过金融科技手段助力商业银行的零售银行转型,不但使商业银行向零售银行转型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新的科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可以使商业银行更精准、低成本、批量化的获客。

客户的价值就是银行的价值所在,银行真正的核心价值是有多少有价值的客户。在向零售银行转型的过程,如何提高银行的获客能力是最关键的要素。

那么,零售银行转型中获客的秘密在哪里呢?通过智能化大数据的应用、精准低成本营销、卓越化的客户体验如何为大众提供高效低价的财富管理服务?

卓越化的客户体验已经成为未来零售银行竞争的焦点,银行零售业务的客户获取金融服务已经从银行网点为主演变为从数字化渠道为主,卓越的客户服务体验必须依赖于金融科技、信息化手段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银行4.0技术的发展使银行零售银行业务的数字化业务能力得到提升,而全新的客户体验将成为零售银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如何打造零售银行卓越的客户体验呢?银行的网点会不会消失一直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但是传统银行网点的消失并不代表银行网点的消失,相反,银行未来的网点将插上智能化的翅膀也许会飞得更高。

随着中国的银行业格局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国银行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资产荒仅仅是银行面临的压力之一,利率市场化更是倒逼银行进行转变,面对互联网金融场景化的冲击,银行也不可能只有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越来越多的银行都在不断尝试探索金融场景服务并角逐未来。

因此,场景金融将进一步广泛地融入我们的生活,只要有生活场景就可能打造成场景金融平台和场所,从而为零售银行提供广泛的市场空间。

第二,银行对公业务这一银行利润的传统支撑是不可有可无?

对公业务一直是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是我国商业银行的最主要的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的主要来源,人们常说的“过去的十年是银行业的黄金十年”从根本上说,实际上是指的银行对公信贷业务的黄金十年。

我国经济改革开放40年,对银行而言,受冲击最大的就是银行的对公业务,商业银行向零售银行转型的核心压力就来自于对公业务的冲击,其中对银行对公业务冲击最大的无疑是金融脱媒。

当我们说银行信贷风险过大是因为企业融资中间接融资占比过大的时候,说的是银行承担了企业融资风险的全部风险,企业出现的任何信用风险和经营风险都必然向银行风险积聚,从而导致银行成为社会经济风险的最终积聚地和最大的风险集中区,专家、学者和权威们纷纷建议弱化企业融资对银行的依赖。

因此,以直接融资为主体的债券市场、证券市场等形成了对银行融资的部分替代。当银行正在为弱化了企业融资的金融风险而兴高采烈时,金融脱媒却对银行形成了强力的背后一刀,企业的直接融资弱化了银行间接融资依赖的同时也弱化了银行的基本融资能力。

我国的金融脱媒已经呈现出典型的时代特征。金融脱媒不仅仅是脱了银行业务的媒,更是脱掉了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业务基础。以弱化银行风险的初衷出发,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为银行自己挖个金融脱媒的大坑,成为金融脱媒对银行发展的背后一枪。中国的银行业能否通过金融的脱媒的冲击而进行重整和改革后实现重生,是中国银行业必须面临的考验。

未来五年,交易银行、投资银行会不会是对公银行业务的重要增长点?银行的传统对公业务在未来是不是会成为一种鸡肋呢?银行的对公业务如何通过综合化服务提升银行的整体服务能力? 如何通过提升客户及产品关联管理能力?如何打造综合智能服务平台实现立体化金融服务,通过公司银行业务数字化挖掘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大力发展投行业务将成为公司金融未来的盈利点,打造银行和客户的伙伴文化?交易银行这一“新时代的公司银行业务”会不会带给银行管理理念和对公金融产品服务供给形式的全面转型呢?更重要的是,我国的银行如何通过对公业务的蜕变而创造未来呢?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

第三,在大资管时代银行理财如何走出迷局?

很多金融机构断言“人们已经进入资产配置的大资管3.0时代”。那么什么是大资管?大资管究竟“大”在哪呢?为什么资产管理监管规定频出呢?互金巨头与传统银行如何展开对决?

从互联网金融“颠覆”银行的雄心,到银行与互联网巨头战略合作,无不预示着中国传统金融正在向科技金融转型,金融科技将如何推动资产管理业态的升级和发展?互联网平台金融其发展处于规范发展的时期,规范以后的发展是不是值得期待?而银行如何获取高收益资产越来越难的破解之道?

高收益资产的获得越来越难是一种必然的趋势,银行业在转型中要认清一种现实即高收益资产一定会越来越少,我们不要企图去改变这一趋势,而是在这一大趋势下如何提高银行业的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能力。

金融大数据是不是破解传统银行获取高收益资产的未来?金融大数据的应用不仅可以推动金融机构的战略转型,更可以通过金融大数据的应用降低信息的不对称程度,增强风险控制能力,强化资产的获得能力,提高资产的收益能力。

在此背景下,银行在大资管体系中的优势和核心战略是什么?在大资管时代,银行作为大资管体系中的一部分,拥有什么样的优势呢?银行如何在大资管时代生存和发展呢?银行在未来发展大资管会采取什么样的核心战略呢?

银行的轻型化正在成为一个大的趋势,大资管和大投行业务是上市银行推进战略转型、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智能化、大数据、云计算将推开银行资产管理的另一扇窗,让资产管理插上腾飞的翅膀,为银行系资产管理的大资产管理时代带来核心的驱动力。

资产管理新规将改变未来的金融理财产品市场格局,也将改变着银行的存款品种格局和产品创新的未来方向。那么,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呢?

第四,银行同业业务如何实现穿透式监管并解除马甲外衣?

中国的银行同业业务之所以说是穿马甲,是因为内部的人看不清,外部的人看不懂,风险不知道在哪?影响越来越大。有人说银行的同业业务是火中取栗,好吃但也会烧手。但只要有利可图就会有人去做。

我国大力推进中间业务收入的十年,实际上是与同业业务大发展的黄金十年分不开的。正是监管政策对同业业务马甲高容忍度和保护,使银行的同业业务成了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创新方式,以“同业负债+委外投资+同业理财”为代表的同业套利模式成为同业业务发展的重要模式。

随着监管对同业业务的加强,商业银行通过各种马甲进行银行创新与监管的博弈,导致同业业务的马甲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同业业务创新背后所显现的是风控难题如何解决?这已经不仅仅是银行风险和金融风险,也成为监管部门的风险控制难题。

同业业务面临监管去杠杆的难题,如何将杠杆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和水平之下?在同业业务未来以穿透监管为主、以降杠杆为手段、以降通道为监管目标的前提下,同业业务的创新和发展有哪些机会和可能?

第五,银行人才保卫战,人工智能会干掉多少银行的员工呢?

曾经有一句话特别流行,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那么,在银行转型中什么最难?也是人才。人才不仅关系到银行未来的转型成败,人才更决定着银行的未来。

而目前,银行员工面临的三大难题:焦虑、焦虑还是焦虑。银行员工面临的三大困境:饭碗、铁饭碗和泥巴碗。对于银行人来讲,打破饭碗才是对银行业员工来说最致命的因素。

智能化会在多大程度上导致银行对员工和人才的需求下降?银行的员工面临在未来面临怎样的生存和发展的难题?银行面对人员的风光不再和人才流失的不可避免,如何应对人才保卫战才能应对未来?

人才精英的流失不可避免。银行的生死一线全在于人才。

在商业银行面临人才的转型挑战时,不得不说的是,是不是更多的是对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才领导力素质的挑战?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才的领导力在多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商业银行的转型成败?

银行人才面临转型、收入降低、压力加大、对外流失的多重冲击,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智能机器人的上岗将是不是对银行人才的更大冲击?

智能金融带来的将是竞争边界愈加模糊的新格局,金融服务与非金融服务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同时人工智能与银行员工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这是不是对银行员工的更大挑战呢?

银行战略家将成为未来银行发展的关键,面对智能银行发展的新未来,一家银行的战略选择和制定对银行的未来至关重要。所以,一家银行的高级经营管理者是否有战略管理能力和战略引领力,会不会成为未来银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第六,监管升级,银行未来之路该咋走?

以来特别是以来,如果说有什么事情会让银行从业人员刻骨铭心同时又有切肤之痛的话,则非监管升级莫属。银行业的监管越来越严格,处罚力度越来越大,而且这种严查、严处、问责已经成为未来银行监管的常态。如何与监管博弈未来,超越监管?

银行与监管正是在博弈中推动了银行业的发展与进步,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世界一些大银行的成长和发展,无一不是与监管博弈的结果,因此,一部银行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监管的博弈史。

同样,我国的银行与监管的博弈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并通过与监管的博弈实现了瓶颈的突破而取得了发展。那么。在目前严格监管的高压监管态势下,抑制创新、抑制套利已经成为大多数银行人的共识。

在这种大监管环境下,我国的银行机构如何实现超越监管、与监管博弈未来?如何防止层层加码监管的过度监管,防止监管的过严、过重、层层加码?商业银行如何建立和明确合规创新是第一要务的银行监管理念?实现在创新的过程中通过“先买票再上车”的合规性和合法性,弱化和减少不合规创新风险?超越监管是在监管硬约束的前提下,如何争取最大的监管合规能力,从而提高监管的最大支持银行发展的效能?优秀的银行管理者如何通过自身的经营管理行为影响监管的行为,获得监管对银行创新业务的理解和支持?银行如何建立良好的管理的机制包括治理机制和决策机制,让监管部门真正认同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和创新的自我约束能力?优秀的银行如何尽可能争取对监管标准的制订权和建议权主动适应监管、主动接受监管、主动提出监管标准、主动对监管标准提出建议?考验的是银行与监管的主动博弈能力。

主动实行自我监管要素提升银行应该通过自我监管主动适应监管,通过自我约束实现创新和发展,超越监管不是不要监管同样,商业银行只有超越监管、主动与监管博弈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银行转型是世界性难题,也是世纪性难题。在目前全球化、国际化的大视野下,我国的银行业只有加快转型才能面向未来,只有创新发展才能走向未来,只有提升合规创新能力才能竞争未来,只有人才战略才能赢得未来,这就是转型的要义。

本文经作者本人授权发布,本文编辑:王蕾

如果觉得《王玉珍:六问银行转型之道 |银行与信贷》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