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112】【113】【114】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112】【113】【114】

时间:2023-08-30 00:13:25

相关推荐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112】【113】【114】

【11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方六十。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牡蛎五两,熬

蜀漆三两,洗去腥 龙骨四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陈修园:伤寒脉浮,为太阳之病,当以麻黄汤化膀胱津液,出诸皮毛而为汗则愈,太阳与君火相合而主神,心为阳中之太阳,医以火迫劫之,遂致亡其上焦君火之阳,神气浮越必惊狂,卧起不安者,以桂枝去芍药,再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前条中风火劫其汗,证见亡阴,故小便利为可治。此条伤寒火劫其汗,证见亡阳,难俟阳之自复,故以此汤从手厥阴以复之。凡亡阴中之阳,必用附子以救之;此亡阳中之阳,因火迫劫,又非附子之所宜。

此一节为火逆出其方也。当知手厥阴证之专方,非逆通用之方也。但汪苓友疑亡阳证恐不能胜蜀漆之暴悍,柯韵伯疑当时另有蜀漆,非常山苗也。愚每以茯苓代之,热盛者以百微代之。

黄元御:汗多亡阳,君火飞腾,神魂失归,是以惊生。浊气上逆,化生败浊,迷塞心宫,是以狂作。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甘草疏木而培中,生姜、大枣补脾而降逆,蜀漆吐腐瘀而疗狂,龙骨、牡蛎,敛神魂而止惊也。

刘世祯:上举二例,虽有津液气血之分,皆由形质受病,以渐及于神藏,本条所举,乃直伤荣气,迫乱心神之候,亦其人心气素虚故也。曰「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明伤寒为寒邪在表,荣郁卫闭,法当脉象浮紧者为常,今脉浮不言紧,知卫虽外浮,荣已内弱,加火热迫劫,乘虚陷脉,必致心气流溢,失其常度。但病机转坏,证由体异,若荣阴偏虚者,当烦惊呓语,昼缓夜加(热陷入阴,故夜则病剧);若心阳偏虚者,得火劫迫心气浮越,则转令亡阳,成本条惊狂、卧起不安之变。盖阳亡而神乱无主。与胃实谵狂之证相隔霄壤,必舌润口和,脉浮而散,按之涩,或大而空,久按时涩时急。宜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本证因热由外入,致令神气虚浮故去芍药敛荣之品;以桂甘和其血脉,散内陷之火热;以龙牡敛其神气,定亡阳之惊狂;佐姜、枣和胃气,兼助解外之用(虽不能尽解,亦不至再陷)。若庸工误进凉心之品,必令邪陷而心气更抑,再逆而惊狂愈甚(惟火热外追,却动心气者,此法为宜。假令因内服燥热过剂而证转惊狂者,又未可比类施治)。一法加蜀漆三两,功在除痰,治寒热结于经脉,痰饮内结而心气实者,可用。

【113】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陈修园:病形初作时,绝似伤寒,见恶寒、体痛、无汗等症,其脉当似寒紧。今诊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阴不足,阳气陷于阴分,伤其津液,其人口必渴。若被火攻者,津液愈亡,致胃中燥热,必法谵语。然脉弱者,虽不可汗,而见症既有发热,再审其脉弱中见浮,不妨服桂枝汤,啜热稀粥,从养阴法以解之,当汗而愈。

此一节,言脉弱者亦不可以火攻也。

按:仲景不出方,程郊倩拟用大青龙汤,未免太过。余注拟用桂枝汤,然于“必渴”二字亦扣不著。今拟小柴胡汤去半夏加栝楼根,仍与桂枝汤合半用,温服覆取微汗较妥。

黄元御:发热恶寒,发热多而恶寒少,是形作伤寒也。伤寒脉当弦紧,乃脉微而恶寒,微即弱之变文。其脉不弦紧而弱,必缘血虚,血虚脉弱者,必渴。若被火熏,愈烁其血,不止渴也,必作谵语。脉弱是以发热偏多,脉法:诸弱发热是也。发热是营气之虚,而恶寒是卫气亦虚也,故上章谓之阴阳俱虚。然虚而外见恶寒,非无表证,有表证,脉必浮。如其发热而脉浮,则阴阳虽俱虚,而解之之法,究当令其汗出而愈。但发汗另有善方,不可以他药发表耳,下章桂枝二越婢一汤,则美善面无弊矣。

刘世祯:此示血虚中风,形作伤寒之候。盖伤寒当发热无汗,中风必发热自汗,若形作伤寒之发热无汗,其脉不弦紧而弱者,平脉与见证不合,于是知邪不空见,中必有奸,脉为气血先见,法当平脉辨证,不可据证舍脉。按弱有象弱、势弱之异,伤寒发热无汗者,荣卫两郁,脉当浮紧,左右弹手而类弦,今外具表实之证,乃脉气不能郁鼓者,此为荣阴内衰,卫阳外弱。汗之与血,异名同类,血虚不能化汗,故中风反见伤寒之表(中风血虚,则液不化汗而形作伤寒;伤寒血虚,则荣气不秘而证似中风。但伤寒虽自汗,必恶寒而脉象浮虚,按之紧弱;中风则脉弱全无紧象,思之自辨)。虽证似伤寒,而实非伤寒,故曰形作伤寒也。脉象弱则血虚,荣阴衰而燥化,化燥则津液枯竭,渴欲饮水自救,故弱者必渴,但血虚化燥之候,虽渴亦不能多饮;血虚者忌火,故被火则热陷于荣,循脉干心,必发谵语(此为血虚心气热之谵语,非胃实之谵语也)。弱者发热,谓血虚自化热也;脉浮,解之当汗出者,明血虚发热之证不一,大抵以阴阳自和,不从汗解者为常;若弱从浮见,气机在表,则又当从汗解。论云解之当汗出愈,而不曰当发其汗者,知养荣始能化汗,非辛温劫津发阳之谓。宜桂枝法加当归治之,俾荣气和则汗出邪解。当察脉诊象势之偏,以定气血轻重之治,象偏弱则养荣为君,势偏弱宜益气为佐(以本属血虚之证,故当以血为主)。阴阳偏胜之度,惟平脉以权衡之(本证若用麻黄法发汗,必躁烦不解,汗仍不出,临诊宜加留意)。

【114】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陈修园:太阳病,法在发汗,然太阳之汗从下焦血液而生,若以火熏之,则血液伤而不得汗,下焦血液生于肾,肾伤其人必躁。如经气已周,七日之数复到于太阳之经而不解,其火邪下攻则必清血,《内经》云:阴络伤则便血。此因火所致,名为火邪。

此一节,言火邪之逆于下也。

黄元御:太阳病,当以汗解,乃以火熏之,又不得汗,内热愈增,其人必躁。到经尽之期,当解而不解,热伤血分,必当圊血,此名火邪也。

刘世祯:此承上更示血虚火劫之变。凡辛温强责汗出之例,义可类推。曰大阳病而不冠中风伤寒者,明体秉血虚,则中风可形作伤寒,伤寒亦证象中风,总之皆客邪为病,当相体定治,以展太阳外开之用。若外加火熏,内灼荣液,必致循脉干心,躁扰不解(火熏当亦古习用之法,家技相承,用以取汗,惟表里寒湿之体,证得风痹之类,法可取效,若施之太阳表病,值血虚之体,或大汗出以致亡津之变,或竟液虚不能得汗,则热气循脉内犯,变生种种,如上惊狂谵语诸证皆是也)。本证为血虚在里,故火熏仍不得汗(若在表血虚,必荣气不固而大汗出),其人反加躁扰。到经者,值各经王时之谓,如太阳到经,每日从巳至未上是也。到经不解,知病已屡发,日数久淹,邪气留连,自经入府(太阳之府,即膀胱也),火热由气陷血,迫血妄行,因成清血之变,其病名曰火邪。清血者,小便下血是也。此火邪下行之证,脉当未火熏时,其象浮弱;得火则转涩而数,下尺中。宜桂枝汤加黄柏、丹皮、泽泻、阿胶之属治之,解外达荣,以清下焦血分之热。又火劫之一变也。

如果觉得《《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112】【113】【114】》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