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回顾

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回顾

时间:2022-10-03 13:23:12

相关推荐

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回顾

在经历了的行业低谷、的反弹之后,中国医药行业可谓全面复苏。数据显示,1~11月,中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总产值7486.79亿元,同比增长26.33%;医药工业销售收入达6909.14亿元,同比增长25.71%;实现利润683.63亿元,同比增长28.39%。

但与此同时,世界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显现和新医改目前存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又给未来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前景带来了变数。人们期望,经过的磨炼、成长,中国医药行业在新的一年中不但能成功抵御风险,而且能获得新的飞跃。

【研发企业 迎接春天】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沈竞康认为,从全球范围来看,出于成本压力,原来企业一直奉行的封闭式、独立的药物开发模式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合作开发新药势在必行。如雅培、葛兰素史克、强生、辉瑞、罗氏、赛诺菲-安万特、惠氏七大制药公司共同组建“国际严重副作用协会”,参与者可以共享数据,且必须公开自己的数据库,通过协作,共同研究基因变异与药物副作用的关系。与此同时,阿斯利康和百时美施贵宝合作研发上市两个糖尿病治疗药物;先灵葆雅和默沙东共同开发出降血脂药物辛伐他汀和依泽替米贝的复方制剂等。

事实上,这种合作开发新药的模式也给中国医药研发企业带来巨大的机会。普华永道在其最新发布的《亚洲地区医药研发外包发展动态报告》中指出,在全球医药产业中,中国和印度已成为医药研发外包的首选场所。,仅CRO市场,中国就已经达到2.6亿美元的规模。预计,中国CRO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3亿美元。截至6月,网上登记显示,中国有428个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累计有870个药物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试验。未来,中国、印度有望成为亚洲,乃至世界药物创新中心。

精诚CRO公司总经理武海波告诉记者,不仅跨国公司加大了对其在中国进行新药研发的投入,中国本土企业对于药物创新也日益重视。国家不仅从政策层面上对药品创新给予了各种鼓励,且对新药创制平台建设进行了大量投入,未来这些方面的投入还有望逐年增加。

有专家表示,在此环境下,中国药物创新领域可能出现四大变化。一是随着中国新药临床研究逐步与国际接轨,临床研究审批速度将逐渐加快,目前已经由原来的平均10~12个月缩短至6~8个月。未来一到两年内,有望将国际多中心临床的审批时限缩短到6个月以内。在加快审批的同时,政府对于药物临床试验的监管能力也越来越强,正从事件性监管向系统性监管过渡。二是随着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和制药企业投入的增加,本土企业创新药物研发逐步走向正轨,目前不断有创新药物申报,有些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中国正逐步由仿制药大国向创新药强国转变。三是临床试验的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目前国家不断加大研究投入,十分重视新药创制,对机构和研究项目的核查力度不断加强,临床研究水平和质量大幅提高,对全球同步的临床研究吸引力也日益增加。四是药物创新研究呈现出模块化趋势。过去药物创新研究或者由企业自行组织实施,或者全部外包给CRO公司,而现在企业在研发中采用的模式越来越灵活:有时制药企业和CRO进行横向分工合作,制药企业和CRO各负责一部分医院的临床研究,或者监察同一个临床研究的不同部分;有时则进行纵向合作,制药企业将临床研究方案设计、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筛选、临床试验监察与稽查等环节外包给CRO公司。

中国本土新药研发企业在经历了最初集中在老二类、四类药研究上的无序竞争后, 终于有望迎来发展的春天。

【跨国企业 谋求变化】

,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医药领域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有数据显示,,合资制药企业所占医院市场的份额为32.4%;而上半年,其所占份额已增长到34.2%。在前不久的一次访谈中,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与开发行业委员会前执行总裁萧滋杰表示,跨国制药企业对于中国医药市场的发展十分乐观,因为市场一定会扩大,总容量大了,跨国企业一定也会从中获益。

中国医药市场良好的发展势头也吸引着跨国药企将更多的新产品投放到中国市场。例如,拜耳计划在未来5年内在中国市场推出超过20个创新的产品。诺华在目前主攻肿瘤、心血管、肝炎和糖尿病四个主要治疗领域的基础上,正积极拓展其第五个治疗领域——呼吸系统。

近年来,中国医药产业政策一直处于调整状态,对跨国制药企业而言,各项新出台的政策有些能发挥促进作用,也有些将制约其发展。根据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从开始,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战略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在将表现得更为清晰。

首先,在我国医药领域,外商投资越来越多地采用独资方式设立企业,或通过收购中方股东的股份将原有合资企业实现独资,我国合资制药企业呈现出独资化趋势。,上海先灵葆雅制药就完成了独资身份

的转变。此外,北京费森尤斯卡比医药公司、上海西门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北京诺华制药公司等,都曾有过从合资向独资逐渐转变的经历。但合资企业的“独资化改造”并非意味着跨国公司准备在中国单打独斗。恰恰相反,跨国公司将按照自己的意志来选择中国的事业伙伴,以更为灵活的方式来与中国的事业伙伴建立“非束缚性”的伙伴关系。百特(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耀坤告诉记者,他们正在积极开展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合作。,百特签约与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侨光制药厂进行为期30年的合作,该厂将主要为百特生产和销售肠外营养产品。

其次,跨国药企加快了并购本土企业步伐。7月,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宣布完成收购东盛集团下属“白加黑”等三大OTC品牌所必需的监管审批,国内最大医药并购案终于收官。有专家指出,此次收购显示出了一种趋势,即未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并购行动会进一步展开。企业并购将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增加渠道和生产,尤其是基层市场渠道并购;二是买产品,包括一些销售得好的普药。

第三,大力投入在中国的新药研发,尤其是临床试验。为降低生物医药研发成本,跨国药企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纷纷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研发中心,向我国转移研发环节的步伐明显加快。同时,跨国药企也在积极通过合作、收购、兼并等合法的资本运作手段,获取中国本土有希望的新药科研成果。

最后,越来越多的跨国药企将目光集中到社区和农村医药市场。以往,跨国药企的市场重点是一、二类城市的三甲医院。随着中国卫生政策和市场环境的改变,他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社区和农村医药市场。如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宣布,于6月起斥资1000万元与卫生部共同实施“中国社区卫生促进项目”,这是拜耳医药保健与卫生部继开展“走进西部”农村卫生工程建设后的又一次合作。

【本土企业 良性调整】

对于中国医药行业来说,最大的利好就是新医改。据业内人士分析,新医改对医药行业需求的影响主要包括需求总量扩张和需求结构转变两个方面。其中所强调的加大政府投入,将产生千亿元增量资金,可谓重大利好。而新医改的推进,将给我国医药企业带来绝好的并购良机,并推动医药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

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努力,“全民医保”终于渐行渐近。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老龄化趋势,全民医保无疑将直接拉动国内医药市场扩容和药品消费。一直以来,政府着力建设城镇职工医保、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三大保障体系,并不断提高补助标准。据测算,到,全民医保的三大保障体系支出将比整体高出2200亿元,有望拉动药品消费年均18%的增长。

虽然种种利好让大家对宏观局势充满信心,但对于具体企业而言,其面临的生存压力巨大:国家药品价格管理越来越严格、医疗保险目录尚未更新、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宏观经济,以及目前新医改政策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中国药学会医药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健康中国战略规划”药物政策研究组副组长宋瑞霖认为,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国家非常重视保持现有企业的稳定发展,因此将为企业提供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这有利于企业良性调整。

对于本土大型企业而言,产品能否进入基本药物目录将是其生存的关键。虽然业内对于基本药物目录有较大的争议,但国家压低药品价格、缩减中间流通环节的基本框架已经明确。基本药物制度将在3年~5年内对中国医药行业产生深远影响。与基本药物制度一起,医药分开的推进将使得过去靠医药代表和对营销资源巨大投入的药品销售模式发生巨大的改变。能够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并及时做出调整的企业将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医药营销策划专家顾向科告诉记者,对于以招商为主要销售模式的中小本土制药企业来说,能否继续生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精细化招商的能力。所谓精细化招商,是指企业根据自身定位及行业发展趋势,确立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特色优势,通过有针对性地实施招商行为和市场经营,使得这种优势得到最大化体现,进而不断提高招商精准度和经营效果的一种招商模式。这种以人员的专业化、组织构架的专业化、市场把握的专业化等多策并举的专业化之路,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对于市场的把握程度,最终提升医药招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如果觉得《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回顾》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