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育儿】“妈妈 他们为什么不跟我玩”?这位妈妈的回答 改变了孩子一生

【育儿】“妈妈 他们为什么不跟我玩”?这位妈妈的回答 改变了孩子一生

时间:2022-01-19 02:06:59

相关推荐

【育儿】“妈妈 他们为什么不跟我玩”?这位妈妈的回答 改变了孩子一生

-07-24 阅读8

前两天和姐妹聊天,妹妹蓉蓉吐槽孩子脾气越来越大了,动不动就大发脾气。

原来有一天孩子回到家一直很不开心。于是蓉蓉耐心的询问发生了什么事?孩子带着哭腔说“妈妈,他们为什么都不跟我玩?”蓉蓉在孩子断断续续的描述中明白了孩子在幼儿园里受到了小伙伴的冷落。蓉蓉便开导孩子说“不玩就不玩!咱们可以找新的朋友玩!”本想着这么说孩子能心情轻松一点,结果孩子反而哭得更大声了。随手就把一旁的玩具扔到了墙上发泄情绪。蓉蓉很生气:不明白这件在大人眼中是根本不值得去想的事情,不明白自己这句话错在哪里,为什么孩子的反应这么大呢?

很显然,蓉蓉的开解并不是孩子想要听得话,这也是亲子沟通中比较很常见的一种沟通障碍。其实孩子并不是向父母寻求问题的答案,孩子会选择将自己不开心的情绪表达出来让爸爸妈妈知道,这是因为他们想要把自己的委屈说出来,有人可以分 享的伤心事对当事人来说是一种解脱,会给人一种信心和安全感,这是信赖的表现。

而当孩子告诉父母自己和其他小朋友玩的不是那么开心,甚至受到了冷落的时候,他更期待的是父母能够理解自己,能够给予自己去面对朋友或者是改善朋友对自己态度的信心,而不是直接告诉自己“那我们就不和他们玩了”这样的话。孩子心里十分清楚朋友的重要性,他在乎并且渴望化解,如果简单的不来往就可以让事情变好的话,那孩子也不至于这么难过。

为什么父母没办法理解到孩子真正最需要的呢?因为父母对孩子没有共情心理。当看到孩子有不良的情绪困扰时,很多家长会进行安抚和干预,但是有些家长的安抚却没有效果,甚至让孩子更加的不开心。其中的症结所在就是父母所说的不是孩子最想听的,在孩子看来爸爸妈妈根本就不懂自己,孩子对父母的不理解表示抗议。

那么什么是共情心理呢?在孩子被负面情绪包围时父母的共情心理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01 什么是“共情”?

实际上共情的概念很好理解,就是当看到一些行为,要去想行为背后的意图,还要去想意图后面的需要和感受,这样才能真正地看到他。对于孩子的共情就是去试图想象孩子不良情绪表达的意图,以及这些行为表现背后的情感诉求。这就需要父母不以大人的想法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理解孩子的情绪感受。

《庄子》里有句话叫做:夏虫不可语于冰。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对夏天的虫子述说冬天里的皑皑白雪,无论如何,它都不会明白。是理解的障碍让夏虫无法明白冬日的雪花,而共情就是一种理解。

张姐家的妮妮把布偶娃娃弄丢了,发现后崩溃的大哭。张姐想了想觉得可能是出去玩的时候落在公园了。于是安慰孩子说“别哭了,妈妈再给你买一个!”看着孩子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张姐有些急躁,便有些生气的说“都说了给你再买一个,不就是一个娃娃吗?”妮妮一听,哭得更大声了。

显然,张姐的做法就是典型的没有共情心理的体现。孩子因为娃娃丢了而大哭,张姐安慰了孩子,但是却把关注点放在了娃娃的身上。想的是怎么解决娃娃这个问题,而没有顾忌到孩子的情绪感受。“妈妈知道你很难过,妈妈小时候也有一个很喜欢的玩具不见了”试试这样的表达方式或许更加能够得到孩子的回应。

再比如,邻居家的孩子喜欢玩游戏,调皮捣蛋,在学业上也是一塌糊涂,但是这个小朋友重义气,讲人情,孩子们就是喜欢和他玩。这时候家长们要出面阻止了,“这么爱玩的孩子长大以后能有什么出息”、“小时候成绩就不好,以后就是给别人打工的料”、“成天就知道玩,一点学生的样子都没有”。坏孩子的形象在家长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此时他们就会阻止孩子和这样的孩子交朋友,生怕自己的孩子会被带坏了。

我们经常听到父母告诫孩子不许和这个人来往,不许和那个人来往,虽然父母的初衷是好的,希望孩子接触的人都能够对孩子起到榜样作用。但是,这正是父母没有共情心理的症结所在。通常情况下孩子都会反对父母干涉自己交往了怎样的朋友,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判断,也不希望父母去否定这份判断。

对家长行为的不理解让孩子在这件事情上无法和父母的想法及要求一致。此时如果爸爸妈妈们告诉孩子:“我相信你的朋友都有自己的过人之处,但是你要学会自己判断是非哦”即使孩子没有把话听进去,你们也产生了一个有效的交流,在日后对于同样问题的交流,孩子的心里最起码还有一份认同感存在,而不至于抵触、排斥。

02 为什么家长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共情”?

梅姐平时常需要出差, 一周总有2~3天不在家。出于对孩子的补偿心理,孩子的要求,梅姐一般都会满足。可是同事和孩子的沟通却存在一些障碍。周末的时候,梅姐难得休息一次,就想着陪孩子一起辅导作业。可是孩子却很不愿意,宁可自己写作业也不愿意妈妈陪着。但是梅姐坚持,孩子也只好乖乖地坐在了书桌前。结果孩子一开始就做错了一道题,梅姐赶紧指出错误,“这么简单都会错啊!” 刚说完,孩子哇的一声就哭了,弄得梅姐摸不着头脑。

显然,梅姐的孩子更加希望妈妈能够对自己多一些关心和相处,而不只是成绩和物质的满足。原本很难得的周末本应该是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玩,弥补因为工作而误的亲子时光,但是因为妈妈忽略了孩子的需求和想法,让孩子轻松的周末却要被作业捆绑,孩子满怀期待,想要和妈妈更多的亲近,却等来了妈妈的指责。这不是孩子的玻璃心,是家长缺少共情的心理。

时下有很多的父母因为忙于工作,对孩子的照顾存在着一定的疏忽。缺乏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使得沟通时常处于一种孩子没有反馈的单向说教的状态,只输出不输入,难免会影响了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而沟通、交流的缺乏,常常导致孩子和父母不亲,也就是没那么熟络和依赖,这是因为孩子对爸爸妈妈的印象总是那些固定的画面,孩子没有办法通过其他的方式去感受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久而久之,会害怕父母,这种害怕是恐惧和畏缩的,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极为不利。

那么对于家长来说,孩子和自己不够亲昵,当然是一件沮丧的事情,自身竞争的压力更加迫使家长们更多的把精力放在了孩子的成绩上,也就拉长了彼此间在交流上的距离。

为什么孩子的想法总是和家长的意愿背道而驰呢?孩子是思想的精灵,很多时候他们会比家长更疏于表达,既是因为他们的能力还不足以支撑他们完整的述说内心的想法,也是因为成长的过程中对爸爸妈妈多少会有些忌惮。

比如小女孩和妈妈在商场逛街,这时她看见了一个粉红色的漂亮布娃娃,有的孩子会选择拉着妈妈的衣角,然后沉默的看向布娃娃,再确定妈妈的眼神。孩子心里不知道,妈妈会不会帮自己实现愿望,但是又怕被责怪,于是就选择了这样的方式来告诉家长她的需求。而有的孩子就会直接地告诉妈妈她想要那个布娃娃,这是因为家长在和孩子的相处当中,建立了良好的情感模式,孩子知道她的行为会得到妈妈的回应,这是孩子对妈妈的情感表达和情感信任。

所以父母不仅要满足孩子生理生活层面的需要,更要照顾到孩子在心理精神方面的需求和想法。就像同事一样,对孩子注重物质条件的满足,却忽视了情感的回应;注重成绩分数却忽视了孩子的内在需求。

03 家长的“共情”对孩子的重要性

一天赵姐家的孩子和同伴一起玩的时候不小心摔倒了,膝盖弄破了,孩子大哭不止。赵姐看着很是心疼,一边给孩子处理伤口,一边吐槽“再也不和他们玩了,都把宝宝弄伤了!”孩子本来情绪有点缓和了,一听到赵姐的话,更加委屈了,哭声又上升了一个等级!不久之后,孩子又遇到了上次一起玩的同伴,孩子大声的嚷嚷着“我再也不和你玩儿了!”

显然,家长的共情心理也要注意尺度的把握,赵姐提供的并不是一个可行性的安抚方法。这很容易造成孩子傲慢、自私的性格特点,这对孩子与人交往是一种阻碍。虽然赵姐的做法达到了安抚孩子的目的,但是却对孩子造成了错误的引导。

在孩子情绪不稳定时会极度缺乏安全感,内心的想法也会因为情绪而变的极端和深刻,此时他们最依赖的就是自己的父母,这是来自血缘的魔力也是一份信任的结果。他们的不安心理致使他们想要找到一个突破点可以安放自己的委屈情绪,这时候就像是溺水的人碰到了一根稻草,无论稻草是否真的能救自己,他都会选择相信稻草。孩子也是一样,正如那位被弄受伤的宝宝一样,他在不安时被告知“那就不和他们玩了”,这就像是一根稻草,无论对错他都希望把情绪存放在里面,从而保护自己。

家长的共情需要达到的效果是安抚孩子的情绪,保持与孩子良好的沟通以及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引导,而不是让孩子错误的将情绪掩埋。孩子可以从父母的共情表现中获得正确的指引,以及被理解、被尊重的情感体验,这才是父母作用“共情心理”所需要达到的效果,这对孩子与父母的双向沟通的建立非常有帮助,也有利于孩子与他人的交往能力的提升,建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和意念,寻找出更好的处理方法。

04 父母应如何对孩子产生“共情”?

★从孩子的视角看问题

很多时候父母不能够理解孩子的情绪,更多的是把关键点放在了问题的解决上,这就使得父母对孩子的情绪安抚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从孩子的视角来看问题时,更加能够明白孩子纠结的部分,以及适当的指引。

★不过分的表达同情

当父母对孩子的感受过于同情时,会造成孩子对自身责任的认知缺失。比如说,孩子摔倒了,妈妈说“都怪地板,是地板太坏了!”孩子就会认为和自己跑的太快没关系,这是地板的错。显然,这样表达同情的方式并不利与孩子的成长。

★理解孩子的感受

当父母制止孩子不要哭时,这也是对孩子情绪的一种否定,这会让孩子很多挫败感。进而有孤独无助的情绪产生。当父母去试着理解孩子的感受时,孩子会受到鼓舞更容易从情绪中走出来。

★舒缓孩子的情绪

孩子在遇到事情时,总会出现情绪的起伏,如果出现大哭、害怕等情况,一点一点讲道理显然是不可行的,那么家长就需要先让孩子稳定下来,给予孩子安全感和信赖,让他能够暂时的走出事情对他的影响,舒缓了孩子的情绪后,再加以耐心的引导,便能让孩子脱离情绪的掌控,从而和孩子产生有效的交流。

共情心理是亲子间交流的基础,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更容易得到孩子的回应。当然父母也要避免进入共情的误区,给予孩子理解的同时,不做过多的同情或者是不可行的建议,对孩子给予恰当的情绪处理引导。

大家对父母的共情心理有哪些见解呢?当孩子情绪低落时,大家是怎样应对的呢?

如果觉得《【育儿】“妈妈 他们为什么不跟我玩”?这位妈妈的回答 改变了孩子一生》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