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2 颜面部疔疮

2 颜面部疔疮

时间:2023-02-26 12:47:17

相关推荐

2 颜面部疔疮

2 颜面部疔疮

颜面部疔疮是感受火热毒邪,或因昆虫咬伤,皮肤破损染毒,蕴蒸肌肤,气血凝滞而发生于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以病变迅速,疮形如粟,坚硬根深,如丁钉之状,全身热毒症状明显,易成走黄之变为特点。多发于额前、颧、颊、鼻、颏、口唇等部。相当于“颜面部急性化脓性感染”、颜面部疖或痈伴发蜂窝组织炎”等。

2.1 诊断依据

2.1.1 多发于额前、颧、颊、鼻、颏、口唇等部。

2.1.2 初期: 局部开始有粟米样脓头,或痒或麻,肿块范围3~6 cm 左右,但多根深坚硬形如丁钉之状;继之红肿高突,灼热疼痛;后期肿势局限,顶高根软溃脓,脓栓(疔根)随脓外出,肿消痛止。

2.1.3 可伴有发热,口渴,头痛,便干,溲赤等症。

2.1.4 可有颈颌部淋巴结肿大疼痛。

2.1.5 合并症: 生于鼻翼、上唇部的疔疮,若处理不当,妄加挤压,不慎碰撞或过早切开等,可引起顶陷色黑无脓,四周皮肤暗红,肿势扩散,头面、耳、颈俱肿,并伴有壮热烦躁、神昏谵语等症状,此乃并发“走黄”之象;若

疔毒走窜入络,出现恶寒发热,在躯干或四肢肌肉丰厚处多有明显痛处者,则是并发“流注”之象;若毒邪内传脏腑,可引起内脏器官的转移性脓肿;若毒邪流窜附着于四肢长管骨,骨骼胖肿,可形成“附骨疽”。

2.1.6 应根据病情作血常规、血糖、疮面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血细菌培养及药敏等检查。

2.1.7 与疖、有头疽、疫疔等相鉴别。

2.2 证候分类

2.2.1 热毒蕴结: 红肿高突,根脚收束,发热头痛。舌质红,舌苔黄,脉数。

2.2.2 火毒炽盛: 疮形平塌,肿势散漫,皮色紫暗,焮热疼痛,高热,头痛,烦渴,呕恶,溲赤。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洪数。

2.3 治疗方案

2.3.1 辨证施治

2.3.1.1 热毒蕴结证: 清热解毒,方如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2.3.1.2 火毒炽盛证: 凉血清热解毒,方如犀角地黄汤、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2.3.2 其他疗法

2.3.2.1 中成药: 可根据病情选用六神丸、小金丹、西黄丸等中成药。

2.3.2.2 外治法: 初起: 宜用金黄散、玉露散以金银花露或水调成糊状围敷,或千锤膏盖贴,或六神丸、紫金锭研碎,醋调外敷。脓成: 宜用九一丹、八二丹撒于疮顶部,再用玉露膏或千锤膏敷贴。若脓出不畅,用药线引流;若脓已成熟,中央已软有波动感时,可切开排脓。脓尽宜用生肌散、太乙膏或红油膏盖贴。

2.4 注意事项

2.4.1 并发症处理: 并发走黄: 宜中西医综合治疗。神识昏糊者加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痉厥者加羚羊角粉等。并正确选用抗生素静脉滴注、肌肉注射或口服以加强抗感染。注意观察并及时对症处理。

2.4.2 病情严重、发展迅速者,应及早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

2.4.3 全身情况较差者,应予以支持疗法,如补液、输血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

2.4.4 忌挤压,防止碰撞。

2.5 疗效评定

2.5.1 治愈: 全身症状消失,肿块消散,疮口愈合。

2.5.2 好转: 全身症状减轻或消失,局部肿块未完全消散,疮口未完全愈合。

2.5.3 未愈: 全身及局部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或病情加重,或并发“走黄”。

2.6 病名注释

本病证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第12条,第2.1 款;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1.2条,第5款。

如果觉得《2 颜面部疔疮》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