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产业经济:从商业模式初析物联网的发展

产业经济:从商业模式初析物联网的发展

时间:2021-05-19 07:14:35

相关推荐

产业经济:从商业模式初析物联网的发展

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物联网”的概念至今,物联网受到政府和企业的广泛关注。不过,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物联网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其他新兴产业相同的是,技术创新和市场培育是物联网发展必须逾越的瓶颈,但目前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有效的盈利模式仍然缺乏,这也直接导致市场规模的直接拓展空间受到限制、应用需求处于相对较低层次;同其他新兴产业不同的是,物联网不仅仅是多技术融合、多设备连接、多渠道传输的产业,而是涉及到各个行业的应用——如果交通、电力、医疗、农业等行业间的信息和技术无法实现互联互通,物联网也只实现了一半——因此,技术标准在物联网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么,技术标准和商业模式将会如何发展?既然物联网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或许我们能从信息行业的发展历史中发现一些脉络。

从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技术标准的发展并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问题,需要将其与盈利模式的理解相结合:在上世纪的80年代初,个人计算机(PC)仍然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那里IBM PC还是个人计算机的代名词,而苹果电脑则是其主要的竞争对手。不过,后来的个人电脑产业发展证明,这两家企业都没有成为微型计算机的霸主,而是让位于微软和英特尔——这两家企业当时分别曾给IBM开发处理器和操作系统。作为处理器的开发商,英特尔在与摩托罗拉等公司、日本半导体企业的竞争中,在投入巨资豪赌微处理器80386的开发(研发费用超过3亿美元,这对当时的英特尔而言已是天文数字)的同时,坚持英特尔处理器对系列产品的兼容性策略,这样使得英特尔在处理器升级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用户粘性——后来的事实证明,对于高投入的半导体领域而言,规模经济是处理器生产商得以生存的极大优势,无法利用这一优势的企业必然在产品的快速升级换代中遭到淘汰,而当时英特尔这一家处理器厂商足以支撑起整个微机产业。

总结起来,英特尔的商业模式可以简单描述为“对核心部件的专注、对下游产业的兼容、对规模经济的利用”,这在微软发展历史中同样得到体现:首先,与当时IBM的理解不同,比尔盖茨认为个人计算机的利润重心并不仅仅局限于硬件,因而在一开始就专注于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下大力气开发视窗操作系统(Windows)。其次,与苹果公司不同,后者在当时其麦金托什的计算机开发中并没有开放硬件技术,而微软的操作系统则与当时开发的许多计算机兼容。第三,微软推出Windows 3.1后,尽管曾经面临侵权苹果的操作系统的官司,但视窗操作系统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形成,籍此可以积累巨大的财力、人力和雄厚的平台等资源进行操作系统的升级开发,这种优势在后来的发展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可以说,从一定程度上看,英特尔和微软发展统一了个人计算机行业发展的技术标准,而且在其发展历程中,与其说是强大的技术开发能力的成功,还不如说是其对于商业模式的精准判断赢得的胜利:就早期而言,IBM、苹果、摩托罗拉,甚至日本的半导体企业,在技术团队和资源能力上都超过英特尔和微软,但只有这两者一直坚持着“对核心部件的专注、对下游产业的兼容、对规模经济的利用”路线。

以此为角度,来考量当前物联网发展的商业模式,固然物联网的发展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个人计算机的发展模式,但两者同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浪潮,还是存在着一些共性。在物联网的感知、网络、应用三个层次上,分布着芯片商、传感设备商、系统解决方案厂商、移动运营商、设备制造企业等上下游厂商。这个互联网应用的拓展与深化的交叉“大网”,在将现有环境监测系统、物流信息化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及基础设施安全系统等“升级”为统一的系统的同时,涉及部件或子系统的模块化、智能化、兼容性等特性的要求,同样要求有相应的产品支撑起核心的“硬件”部件和“软件”系统——只不过,相比于个人计算机产业,物联网所涉及的产业规模更大、多样性更广,核心产品系列可能不只“英特尔”和“微软”两个。

在核心部件(硬件)方面,经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系统级芯片(SoC)的发展已是集成电路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趋势;在物联网领域,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看,芯片与传感器的融合(未来还可能包括与微控制器的融合),可能会带来类似当年处理器发展的效果,形成该领域的一个或数个“英特尔”。事实上,高通等厂商也已在此作积极的布局。从某种程度上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大屏幕电视之间的数据融合(或者更广义上的智能家居)可以看作是未来的物联网系统中多领域交叉的样本,由此基础上博通、赛灵思、富士通半导体、意法半导体以及华为、浪潮等在机顶盒芯片领域开展的竞争与合作可以看作是未来的物联网芯片领域的竞争“预演”:因为在更广领域的应用中,更多的传感器产商的加入以及下游的运营商、设备生产商之间的影响会使竞争更为复杂化。不过,“对核心部件的专注、对下游产业的兼容、对规模经济的利用”仍将是得以胜出的企业的基本特征——行业的多样性意味着兼容性的作用更为突出,这一方面意味着节点(传感器、芯片、微控制器)硬件企业要能够准确理解技术发展脉络和需求,专注于核心产品的开发从而能够引领核心部件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能够拥有这种能力的企业,可以有更强的客户粘性,从而利用规模优势获取相对于竞争对手更多的资源集聚。因此,在“每个物体上都要加装一个甚至多个芯片”的竞争中,技术能力、兼容性、市场规模是互相促进和正反馈的三种实力。

这种循环反馈的升级过程,在终端产品的表现就是从“感知”到“互联”到“智能”的升级,那么与此同步的必然是软件的不断升级。目前,无线传感节点的操作系统的作用已成共识,只是其具体应该执行什么样的功能还没有明确的答案,而功能问题又是无线传感网络的核心问题。但是,与传统的操作系统不同的是,节点硬件的数量、种类、资源限制、通信可靠性都有所不同,为此加州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等为此开发了TinyOS以简化之,而科罗拉多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瑞典计算机科学学院等也在开发各自的节点操作系统。从研发的总体情况来看,相比于传统的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用于实现信息交换的节点操作系统都是微型的操作系统。可以肯定的是,节点操作系统与已开发的操作系统相区别,在商业上完全有可能成为新的“Windows”或“Android”。

从Windows到Android,前者的软件商业模式成功引领了近的辉煌,但绝大多数的通用型软件公司无法采用(而不是不想)这种盈利方式(因为产品质量、用户规模都无法与微软竞争);但到了移动时代,微软已经在互联网领域失去了资本和产品的优势,而谷歌则证明了“免费应用、系统开源+广告出售(以及用户偏好跟踪)”模式的成功。由此演化来看,再过几年回过头看,在物联网领域,或许也是采取免费的节点操作系统企业才能成功:因为近二三十年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信息技术行业这个领域与其他行业相区别的最大特点是,市场领先的企业可以占据一半以上甚至2/3以上的市场份额(例如2月数据显示Android占据全球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52.5%的份额,是目前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移动操作系统),由此积累的不仅仅是技术优势和市场规模优势,更有“兼容性”这个关键的优势使得上下游厂商和用户都会“随波逐流”。

既然是免费,那就必须要有相应的其他盈利点。尽管采用iPhone类似的软件平台与硬件设计互为一体的模式有可能占据一定的市场(由于物联网的节点操作系统相对更加微小,与芯片的嵌合也有天然的优势),但如前所述,能够积累最大的“兼容性”优势的节点操作系统必然更近似于Android的商业模式。当然,这种模式肯定也不是Android模式的简单复制,最有可能取代其中的广告收入的是用户价值发现(偏好跟踪等只是其中的一种,但基于此的产品使用相关数据的挖掘、产品使用程序的演进等,都有可能)。有观点认为,“未来属于能将数据转化成产品的人或公司。”

所以,数据获得、利用等对于物联网的商业模式发展就十分重要。在物联网系统中,大量的传感器节点不断地向数据中心传递所采集的数据,从而形成了海量的数据流,而精细、快速、综合、高效的数据利用,或许是物联网的商业发展模式的核心。在这方面,云计算和数据挖掘等已经为此积累了技术基础,但真正地应用到物联网的商业模式上,仍有待进一步的创新:其中,一个可供观测的重要指标就是,社交网站的“大数据(big data)”商业模式——毕竟,相对于物与物的互联,利用社交网络寻找更多更好地增加用户粘性、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降低运营成本的方法和途径更为贴近。

而在捕捉和分析海量的“物”数据基础上,实现大规模的商业成功的案例还很少。目前,更多的做法是由政府机构等提供支持,以推进“大数据”领域的研发。例如,美国认为,许多领域存在越来越多数据量巨大、类型多样化的大数据。如何对这些大数据进行分析和有效利用,成为目前面临的重要挑战。为此,今年3月29 日,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联合六个联邦机构,投资2 亿美元以上启动“大数据研发行动计划(Big Dat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itiative)”,以改进收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共享大型数据所需要的核心技术。

从商业模式上看,大数据涵盖复杂、微妙的信息,可以用于改进业务流程、优化产品功能等,这是发展的关键。例如,在前期评述所涉及的工程机械领域,基于物联网的开发可以收集不同气象、地理、地质等环境下的各类机械利用情况,这对于未来产品应用中的工作程序发展而言,是重要的前提;如果将其与地理信息系统、气象系统等获得的数据相整合,那么就可以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更真正地实现定制服务。而这,或许是物联网真正进入快速发展通道的起点。

如果觉得《产业经济:从商业模式初析物联网的发展》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