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云南所有美食都有传说故事 你知道吗?

云南所有美食都有传说故事 你知道吗?

时间:2020-03-15 09:15:52

相关推荐

云南所有美食都有传说故事 你知道吗?

滇菜,也就是云南菜

因食材丰富、菜品繁多、口味各异

而有着独特的魅力

滇菜是最丰富的

目前统计在案的滇菜品种有3700多种

滇菜

酸甜苦辣咸

五味俱全

面面俱到

而成就滇菜盛名的

除了其色香味俱全

还有其背后一段段曲折离奇的传说和故事

过桥米线

冬天冷的时候,去馆子里“划”(吃)一碗热腾腾的过桥米线,而殊不知这过桥米线背后还有这么一段“虐狗”的故事

相传,清朝时滇南蒙自县城外有一湖心小岛,一个秀才到岛上读书,秀才贤慧勤劳的娘子常常弄了他爱吃的米线送去给他当饭,但等出门到了岛上时,米线已不热。后来一次偶然送鸡汤的时候,秀才娘子发现鸡汤上覆盖着厚厚的那层鸡油有如锅盖一样,可以让汤保持温度,如果把佐料和米线等吃时再放,还能更加爽口。于是她先把肥鸡、筒子骨等熟好清汤,上覆厚厚鸡油;米线在家烫好,而不少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岛上后用滚油烫熟,之后加入米线,鲜香滑爽。此法一经传开,人们纷纷仿效,因为到岛上要过一座桥,也为纪念这位贤妻,后世就把它叫做“过桥米线”。

汽锅鸡

早在清代乾隆年间,汽锅鸡就流行在滇南一带。相传是临安府(今建水县)福德居厨师杨沥发明的吃法。那年皇帝巡视监安,知府为取悦天子,发出布告征求佳肴,选中的赏银50两。杨沥家贫,老母病重,为得重赏,他综合了当地吃火锅和蒸馒头的方法,创造了汽锅,又不顾生命危险,爬上燕子洞顶采来燕窝,想做一道燕窝汽锅鸡应征。不料汽锅被盗,杨沥被问欺君之罪,要杀头。幸而皇帝问明真相,免杨沥一死,并把福德居改名为"杨沥汽锅鸡"。从此汽锅鸡名声大振,成滇中名菜。那时汽锅鸡的做法很简单,但味道很醇正。

腾冲大救驾

据传,清初,吴三桂率清军打进昆明,明朝永历皇帝逃往滇西,清军紧追不舍。农民起义军领袖李定国命大将靳统武护送永历皇帝至腾冲,当时天色已晚,此一行人走了一天山路,疲惫不堪,饥饿难忍。找到一处歇脚之地后,主人图快,炒了一盘饵块送上。永历皇帝吃后赞不绝口地说:“炒饵块救了朕的大驾。”从此,腾冲炒饵块改名为“大救驾”。

通海豆末糖

相传为蒙古铁骑所创。骁勇彪悍的蒙古铁骑在长期征战、远程奔袭中,不能携带更多的食物,只好将青稞、大豆捣成面与潮湿的红糖放在干粮袋内。颠簸中,炒面将红糖一层一层裹起来形成块状,此为豆末糖之雏形也。公元1252年,元世祖忽必烈率部南征,屯兵曲陀关统辖南疆,此糖遂流入通海,制作工艺由当代名师代代相传改进提高。蒙古族大军入云南后,他们同样喜欢用它作零食。在他们的驻地,这一做法简单的零食,逐渐为其他民族所效法,大家也乐意用它作为上山下海劳作完后充饥的干粮。就这样,在辗转相传中,人们不断加工改进,终于成了一种美食,被人们冠以"豆末糖"之名。清中期,豆末糖制作业(原河西县九龙镇)批量生产,一时闻名遐迩。时至今日,已逾七百五十余载,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烧饵块

饵块是云南人常吃的早餐之一,而这个早餐也是有故事的。

传说很久以前的一天晚上,昆明知府衙门二堂不知什么原因突然起火,知府气得暴跳如雷,认定是大胆刁民故意捣乱,于是下令,从当天开始,所有百姓一律不准在家升火做饭,禁令有效期三个月,违者严加惩处,绝不宽容。

然而聪明的老百姓们也想出了应对的方法,纷纷从家里搬出炉子,在上面烤起粑粑来,一个个吃得香极了。粑粑也就是饵块,烧饵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宜良烤鸭

宜良烤鸭又称滇宜牌烧鸭,是云南省经典的汉族传统名肴,起源于明朝,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相传,在明洪武年间,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首领,率领千军万马奔赴云南,同时带上了自己的御厨——南京著名的烧鸭师傅李海山。后来云南统一,傅友德被朱元璋赐白绫而自缢身亡。李海山闻讯后不敢回南京,便隐姓埋名,先后在宜良狗街、宜良蓬莱乡经营起烧鸭生意,如今的“李烧鸭”已是第28代传人。

石屏烧豆腐

石屏人吃烤豆腐,那更是一道奇特的景观。不管是县城、乡镇的小集镇,还是嘈杂的集贸市场、街头巷尾,都随处可见街边小吃烧豆腐。

相传,六百多年前,石屏县城有一户人家,住着一对夫妻与母亲,可惜婆婆待媳妇并不好,日常生活中,婆婆连普通的豆浆都不愿让媳妇多饮。有一天,婆婆要出远门两三日,婆婆前脚刚一走,媳妇后脚便开始磨豆子、煮豆浆,但当豆浆正开锅时,院子里传来了脚步声,媳妇害怕是婆婆回来了,见着会挨骂,便赶忙端起了烧好的豆浆,往灶上的瓦坛里倒。

当她出门一看,原来是丈夫回来了。于是,她喜滋滋的拉着丈夫进屋喝豆浆。谁知,揭开瓦坛盖子一看,豆浆竟全部凝固成块了。原来,瓦坛子内盛着一些她刚打来不久的井水。无奈之中,夫妻俩勉强尝了尝,惊奇地发现,与过去用石膏卤水点制的豆腐不同的是,这凝固的豆浆味道竟是那样的质嫩味美。掺入井水后凝固的豆浆,居然比平时用卤水点制的石膏豆腐还要鲜嫩。这一惊人的旷世发现,使石屏豆腐以其独到的制作方式和别具一格的口味,名噪天下,流传数百年之久。清朝时,石屏豆腐就曾一度成为贡品,成了皇室桌上的美味佳肴。

沾益辣子鸡

滇菜里的辣子鸡,和川菜走的麻辣豪放路线不相同,多了一份妖娆和细腻。说起这辣子鸡的来历,也有一个故事。

沾益县的村民龚红云,在十多年前的一个春节,她下厨炒鸡肉时不小心将放在灶边的一碗辣椒面翻泼进锅里,只好将就着一起炒,不料竟做出一道辣香独特的好菜。1987年,她利用街边住房开起了小食馆,逐渐把她家的辣子鸡推成了专营名菜。

以上图文来源于爱云南

扒肉饵丝

是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一道独具特色的小吃。

相传在一千多年前的蒙化城(现在的巍山县),因一次山火将当地居民饲养的家猪烧死了不少,居民们舍不得丢弃,于是便把烧焦的猪洗净后刮去外表的胡渣重新放入土锅中炖煮。为了去处糊味,他们添进了当地的阉鸡肉和火腿,先用大火猛煮后捞去浮沫,再加入草果、生姜等继续用温火耐心熬制到肉已经相当酥软滑腻,最后放上用巍山有名的“黄皮谷”米制成的饵丝一起加工,结果味道出乎预料的好。据说,当年南诏王皮逻阁曾用它招待大唐使节,受到极高赞誉,从此扒肉饵丝便名声大振,被誉为南诏故地饮食文化的一大品牌,目前仍是大理巍山一带最具特色的名小吃。

在继承传统加工工艺的基础上,随着烹饪技法的不断改进,现在扒肉饵丝的做工、选料越来越精细和考究。饵丝最好是当天食用当天加工,过夜之后的味道就要逊色一些。最地道的饵丝色泽洁白,口感细软甜润,而且不脆不粘;在肉类的选择上,只能是刚刚宰杀上市的鲜猪后腿、肘子、腹部的三线肉,在炭火上用大火将外表烤焦,再放进温水中浸泡片刻并将糊渣刮洗干净,放进砂锅中加适量草果、腊骨,用文武两火煮炖,直到肉炖至熟烂松软。

烹煮饵丝也很有学问,有经验的厨师都懂得应该如何掌握时间和火候。将饵丝在开水中烫到熟而不烂之时,加上炖好的扒肉、汤汁,放上葱花、酱油,再添加蒜汁、香焙辣椒面以及用巍山草场山上的大红袍花椒所制的麻油等,这样的扒肉饵丝吃起来汤汁鲜美,味道浓香,入口令人回味无穷,百吃不厌。

(扒肉饵丝的“扒”实际上应该是左边一个“火”旁,右边一个“巴”字,读作:“pā”,意为食物烂糊、软和。而一般电脑的字库中通常找不出这个字,而“扒”本身也有煨烂烹饪之意,因此不得已用其代替。)

来源:网络

如果觉得《云南所有美食都有传说故事 你知道吗?》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