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从小柴胡汤合吴茱萸汤治疗头痛论药量之重要性 – 经方派

从小柴胡汤合吴茱萸汤治疗头痛论药量之重要性 – 经方派

时间:2019-08-27 08:22:09

相关推荐

从小柴胡汤合吴茱萸汤治疗头痛论药量之重要性 – 经方派

余(安徽张伟)素有头痛之疾,平素口水多,纳差,偶有返酸,胃胀感。7月19日头痛又发,左侧头痛甚,晨起口干口苦,余时口中和,汗可,吹空调觉冷,口泛清水,恶心,胸闷,纳差乏力,左肩微凉,小便可,一日未大便,舌尖边红苔白腻,未把脉。

据证口干口苦,胸闷,恶心,纳差乏力,思为少阳。口泛清水,头痛思为太阴,肩凉头痛当时思为有表,表不甚。据伤寒论第99条与378条,觉得主要矛盾在少阳太阴,决定先投与小柴胡合吴茱萸汤,处方(药量单位为克)如下:

柴胡12g 姜半夏15g 党参10g 红枣4枚(擘)

黄芩10g 炙甘草6g 生姜18g 吴茱萸10

水煎,早晚各一次温服,一剂。

次日晨,恶心胸闷显减;头痛稍挫仍旧在,口依然泛唾清水,大便尚未通行。痛苦之余,方寸已乱,总觉辨证有误 ,全然否决前行思路,毅然、果断换方。猜:左头痛、左肩凉,且又见泛吐清水、数日不(大)便,必是寒凝一侧,潜意识号脉觉弦(自评:心无定见,已陷套方之流),胡乱投以大黄附子汤,处方:

大黄5g 附子10g(同煎) 细辛6g

水煎,早晚各一次温服.一剂。

服药后,数时得下、下如清水。

21日晨头痛己不明显,余证仍不缓解,手足无措,遂请彭鸿杨师兄指导。刻下症见:晨起口干口苦,余时口中和;汗可,(吹空调温度过低会觉冷);多饮喜热(有喝茶之喜好);口中多有涎唾,微恶心,胸闷,纳差,左侧肩凉轻微,颈项微强痛,大便稀微粘、臭,排便无灼热感,小便黄,舌尖边红苔白腻,脉弦数。(笔者注:此时尚未告知师兄该患者就是本人,也未曾告诉自我处置过。)

彭师兄据证分析如下:

1.晨起口干口苦,余时口中和;微恶心,胸闷,纳差,脉弦为虚热在半表半里之象,视为少阳之小柴胡汤证。

2.大便稀、微粘、臭,且小便黄,还舌尖边红、脉数,喜饮;若仅凭这数证或所谓的抓“主证”,大部分人很可能会陷入阳明之流,而肆意加入石膏;殊不知该患者尚有口中多涎多唾、舌苔白腻,更是忘却患者虽多饮,但却喜热的一派里虚寒之象。有师兄听我这样分析会认为当前是:阳明太阴合病或者并病;却不知胡老明言:湿热交蒸于里,湿大于热、热从湿化,当为太阴。太阴喜唾之方有干姜甘草汤、理中汤、吴茱萸汤等,此患者里虚寒尤重,唯恐甘草干姜汤甚至理中汤温化水饮之力量不足,故思与吴茱萸汤为妥!

3.患者虽有左肩微凉、颈项微强,但不可视表证,而妄用解表之法;据其脉症,整体思考,当为水、寒汇聚体表(肩、颈、项)<彭注:客证>但证却集中反映于里<彭注:主证。临床不需面面俱到,客证常随主证消失!>。此案患者左肩微凉、颈项微强等症,亦和吴茱萸汤证所致头痛理同。<笔者注:师兄反复多次警示 病灶不等于病位!>故建议予以小柴胡汤加吴茱萸。

余苦数日病痛不解、且初诊尚用过此方;所以来不及多想,又照昔日惯行处方,潦草、书写如下:

柴胡12g 姜半夏15g 党参10g 红枣4枚(擘)

黄芩10g 炙甘草6g 生姜18g 吴茱萸10

水煎,早晚各一次温服.一剂。

当日白天服后,各证均减,唯口泛清水,微减,至夜1点半竟有倒灌鼻中之感,痛苦异常,遂起继煎一剂,吴茱萸加量至15g,今日晨起口泛清水竟好五成,继进中……

此案若是自辨,余可能以为已错,而又换方换药了,余深信彭师兄医术,故未再换方,而是将吴茱萸量上增5g,未曾想意有如此之功 。故尔从此案中我稍谈一点切身体会, 也是我本文要说的重点。

临床上我们常遭遇以下几种情况:

1.有时候是我们证辨错了,所以无效;

2.有时候我们四诊收集没有错误,大方向也很正确,但却没把握好方证,而疗效一般;

3.有时候即使方证辨对了,但是我们却没有仔细衡量药味出入、剂量的偏颇,而显不出很好的疗效。

犹如此案,若确实辨证无误、方证选择也无误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把某些关键药物剂量调整一下,也许效果超乎你的想象。诚然方证、药证固然很重要,但量证更重要!

另外有两疑问,烦请各位老师,予以帮助解答:

1.如果初诊时的处方加量吴茱萸是否会和末诊取得同样的功效?

2.二诊中用使用大黄附子汤为何头痛能愈?

最后也希望各位师兄在辨方证的时候也能注意药量的把握,不要像余一样,一不效就马上换方,而没有认真思考问题的所在,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量,确实是很有道理的。

作者:张伟

如果觉得《从小柴胡汤合吴茱萸汤治疗头痛论药量之重要性 – 经方派》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