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医案讨论16:高龄老人舌痛案

医案讨论16:高龄老人舌痛案

时间:2020-01-26 06:46:28

相关推荐

医案讨论16:高龄老人舌痛案

┃前言:本文医案出自平阴县中医医院孙兴亮医师。

赵X荣,女,86岁。6月5日初诊。述满舌干辣痛,如火烫3月余。求治诸医无效,又于某大药房服清火药无效。心下灼热,心烦,大便干。其舌左侧后方累累红色芒刺。舌干红,少苔,似镜面。舌边右侧见瘀点约0.3cm。两脉细弱。此胃阴虚而肝火盛。诸医皆知清火。而水涸竭矣。养阴益胃,泻肝火。沙参麦冬汤加石斛滋胃阴,丹皮泻肝火而去瘀,淡竹叶清火而除烦。3付而舌已不痛,口干大减,心下热烦俱轻,大便已通。唯左舌侧芒刺仍在。家人来开药,老人十分高兴,再开十付。(补充:这个老人用过六味地黄丸,一贯煎诸药)

刘鸣老师:费伯雄谓“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极,乃为神奇。”观上案,极妙,可师可法,方中再加元参郁金如何。

谢功顺老师:理法用药平淡而见神奇。刘主任加元参,郁金贴切,徐洄溪谓惟元参宁火而带微补,用之最为得当。

李伟亮老师:清·王孟英《随息居重订霍乱论·纪律》中的一段话堪为李中梓氏的绝佳注脚:“余曰扶阳抑阴,大《易》以喻君子小人。……,夫人身元气犹‘阳’也,外来邪气犹‘阴’也。扶正抑邪,岂必专藉热药哉?如热伤胃液,仲景谓之无阳矣。然欲扶其阳,必充其液,欲抑其阴,须撤其热。虽急下曰存阴,而急下者,下邪也,下邪即是‘抑阴’,存阴者,存正也,存正即是‘扶阳’。苟知此义,则《易》理医理原一贯也。设但泥温补为扶阳之药,而不知“阴阳”乃“邪正”之喻,虽满腹经纶,无非苍生之罗网。治人治世无二致也。”“邪不去则正不安。"

刘鸣老师:妙解。余擅用寒凉,畏温热,可能与地域、环境不同有关。曾治多例病危重者,多以养胃阴而效,温阳者缺乏经验,几乎没用过。如济南这种地方,用点温性药就上火,用附子之类我也是10g起,最多用到30g。

护阳气存津液是仲师二要,惜今人只知其一,不知有二。人谓《易》贵阳抑阴,不知此阳阴非人身阴阳、药之阴阳,阴阳实为正邪之代词,孔子论‘’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亦非后世重男轻女之见。龟鳖沉静则寿;虎豹善奔而夭,人身之阳虽贵,若无阴资则孤,车驾飞机虽名,无油难行。仲师护阳气存津液,犹人之两足,偏则跛行,故学《伤寒》者,当知四逆理中,原为阴盛阳衰欲竭而设,阴盛者津不亏也;须解白虎承气,着眼阳旺阴耗将尽而立,阳旺者津重耗也。若能知此,方为明医。

贤曰:‘’存得一分津液,便留有一分生机‘’。油灯时代,灯不乏油,则火虽小而可长明,设有火无油,灯不可久明,人之一身同理,故仲师立肾气丸,滋阴之中少加桂附,宋之仲阳,减去桂附以治小儿,以小儿纯阳之体,不乏蓬勃生机,生长旺盛,就恐后继无援,粮草先断。奈今人不悟其理,辄用大剂纯阳,美名曰火神,不善学者东施效颦,断人性命,实为火葬。

附件1:

——摘自《来茂春医话》

附件2:

脾属己土。戊阳己阴。阴阳之性有别也。脏宜藏。腑宜通。脏腑之体用各殊也。若脾阳不足。胃有寒湿。一脏一腑。皆宜于温燥升运者。自当恪遵东垣之法。若脾阳不亏。胃有燥火。则当遵叶氏养胃阴之法。观其立论云。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又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此种议论。实超出千古。故凡遇禀质木火之体。患燥热之症。或病后热伤肺胃津液。以致虚痞不食。舌绛咽干。烦渴不寐。肌燥热。便不通爽。此九窍不和。都属胃病也。岂可以 术升柴治之乎。故先生必用降胃之法。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此义。即宗内经所谓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

以通为用之理也。今案中所分胃阴虚。胃阳虚。脾胃阳虚。中虚。饥伤。食伤。其种种治法。最易明悉。余不参赘。总之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于升降二字。尤为紧要。盖脾气下陷固病。即使不陷。而但不健运。已病矣。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故脾胃之治法。与各门相兼者甚多。如呕吐肿胀泄泻。便闭不食。胃痛腹痛。木乘土诸门。尤宜并参。互相讨论。以明其理可也。

——摘自《临证指南医案.脾胃》

如果觉得《医案讨论16:高龄老人舌痛案》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