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北京城最古老的塔——天宁寺塔

北京城最古老的塔——天宁寺塔

时间:2020-01-13 23:16:07

相关推荐

北京城最古老的塔——天宁寺塔

北京广安门外北护城河西侧一里许,有一座千年古寺,寺内耸立着一座千年古塔,便是天宁寺塔。说实话,我打小就在这片长大,在这上的小学,初中,高中,小时候没少去它背身的二热洗澡,30多年就只是在车上来回来去的路过它,可是却从来没有想过要近距离的欣赏一下。上周四看天气晴好,也来个说走就走的古塔之旅。

或许你也和我一样,只是远观过,也没少走天宁寺桥,可从来没看过它的真实样貌,希望今天大家伙能和我一起好好看看这座千年古塔。

建于辽代,堪称北京最古建筑纪念物

天宁寺塔,是北京城内和郊外的寺塔中完整立着的一个最古的建筑纪念物。寺院内的清代石碑上说它是“隋塔”,但是根据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考证,推断天宁寺塔的建造年代为辽。

1992年修塔时在宝顶座中发现了一块建塔碑,这块《大辽燕京天王寺建舍利塔记》碑文为:“皇叔、判留守诸路兵马都元帅府事、秦晋国王,天庆九年奉圣旨起建天王寺砖塔一座,举高二百三尺,相计共一十个月了毕。”非常明确此塔名天王寺舍利塔,建于辽末天祚帝天庆九年至十年(11至11)。这也证实了梁和林在1935年时做出的推断完全正确。而这块石碑的出现,也破除了一个谣言,那就是很多文章都在写的,说天宁寺的前身是北魏光林寺,隋代改名为弘业寺,寺内建塔,即今天的天宁寺塔。

北京古代建筑研究所原所长王世仁先生曾在发表文章对弘业寺的真实所在做出推断,称据《日下旧闻考》引《山行杂记》记载,香山之南有门头村,村后有万安山,山后有寺名宏(原为弘,避乾隆名弘历,改弘为宏)教禅林,山门内有大神通塔院,前有平台,后有泉水,与《续高僧传》描述的弘业寺基本一致。门头村为西山浅山区入口,由于背靠万安山,金代一度改名为大万安禅寺,元代重修,复名“大宣文弘教寺”,从万安、弘教(教与业通)、塔院等地名和山水地形分析,大致可以认定这里就是弘业寺所在地。《日下旧闻考》编者也说这里“相传为宏(弘)教寺遗址”,清代改建为法海寺、法华寺,近代已荒废,附近划入万安公墓范围。

主持建塔者是天祚帝的叔叔耶律淳,此人于保大年间(公元11)称帝,帝号:天赐皇帝。但仅三个月而死,此塔也就成了这个短命王朝的唯一纪念。

天宁寺始建于唐代,初名天王寺。天王寺在辽金世宗、金章宗时,修建得更为辉煌,并改名大万安寺。元末,天宁寺遭到灭顶之灾,整座寺庙随豪华的金中都毁于兵火,仅余一座孤塔,直到明朝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下令重建寺庙,依辽代原状更换舍利塔基座砖雕,扩大寺庙规模。辅佐朱棣登上皇位的高僧姚广孝,不要爵位封号,退隐双塔庆寿寺,后来移居天宁寺。天宁寺西北角,曾有一处院落,名为宗师府,即为姚广孝所居之所。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更名天宁寺,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改称广善戒坛,不久,又恢复天宁寺旧名。明正德十年(公元15)和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两度修缮天宁寺,整修一新的天宁寺规模宏大。

图片来源:喜仁龙《西洋镜·中国早期艺术史(上)》

有意思的是,万历皇帝曾为她母亲按照天宁寺塔的规模和建制,在北面修了一所慈寿寺,其中也有一慈寿塔,又名“玲珑塔”。于是,天宁寺塔和慈寿寺塔便被称为“姊妹塔”。明末天宁寺再毁,清初塔顶坍塌,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28年)重建天宁寺,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再次修缮天宁寺。现如今,天宁寺的原有建筑仅余山门殿、东西配殿、接引殿及舍利塔。

一座远看近看都好看的塔长什么样

天宁寺塔塔高57.8米, 为八角十三层檐密檐式实心砖塔。整体结构自下而上为:基座、平座、仰莲座、塔身、十三层塔檐、塔顶、宝珠、塔刹。

梁思成曾盛赞它“富有音乐的韵律,是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中的杰作”。

天宁寺塔的外轮廓不是简单的直线形锥体,而是继承了魏唐以来丰满的抛物线形,各部分屋檐长度按一定参数略有微差,叫作“收杀”。经分析,这个参数约为0.71,是沿用了古人计数“方五斜七”的理念。幸运的是在建塔碑中还留下了工匠的名字:“垒塔作头”寇世英、寇世兴,“勾当”(助手)戴孝诠、黄永寿。

天宁寺塔是中国密檐式塔最后一座,也是最具文化意义的一座佛塔。八角塔始见于唐,但都是单层墓塔,辽代突然出现了许多八角多层密檐塔,主要原因是辽代尊崇显密合一的华严宗,密教的曼荼罗(坛城)也被引入造塔的设计概念。塔下的须弥座、平座和莲台,原为佛座,圆觉道场以塔为佛,所以于其上放塔;十三层檐则来自《华严经》描述的华藏世界第十三层是大日如来驻地。

从下到上,前后左右,仔仔细细看个遍

天宁寺塔建于方形砖砌平台之上。平台以上是两层八角形基座,下层基座各面以短柱隔成6座壶门形龛,龛内雕狮头,龛与龛之间雕刻缠枝莲,转角处浮雕金刚力土像;

有没有觉得小狮子特别萌

所有转角处的金刚力士像头部都已不存

上层基座较小,每面也以短柱隔为5座壶门形龛,龛内浮雕坐佛,间柱上雕服饰、造型各异的金刚力士像,有的高举双手,有的双手交叉在身前;转角处浮雕金刚力士像,左右两侧各有一金刚杵。

佛像和力士像的头部都被凿去

上面用一周砖刻斗拱和栏杆,故极富于装饰性。斗拱间雕有三朵不同造型花卉,平座勾栏上雕刻缠枝莲、宝相花等纹饰。

梁思成先生认为壶门、力神和狮子等很可能是明清时期重修的。

再上面是三层仰莲座承托塔身。围绕塔基上的莲瓣原为铁制,逢节日可在其中倒上蜡油,插上蜡烛,以供佛祖,历史上曾经记载,春节时皇帝率领百官到天宁寺燃灯供佛,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月初八点燃三百六十盏灯。百姓聚众观灯,祈祷吉祥。今之所见石制,为清代重修时所改。

塔身四面设有半圆形券门,门两边雕有金刚力士、菩萨、云龙等,雕像造型生动、栩栩如生。其余四面为直棂窗,窗侧砖雕菩萨像。这些雕饰,造型优美,工艺精致,只是年久失修,破损较多(这一部分的精彩咱们下一段具体说哈)。在八角的八个突出的半圆形立柱上,还浮雕有一上一下、龙首相对、张牙舞爪、吞云吐雾盘旋的蛟龙。

塔身以上是十三层密密重叠着的瓦檐。第一层檐以上,各檐中间不露塔身,只见斗拱;檐的宽度每层缩小,逐渐向上递减,使塔的轮廓成缓和的弧线,呈现出丰富有力的卷刹。各层塔檐的角梁均用木制,檐瓦和脊兽、套兽均为琉璃瓦装饰,每层塔檐下施仿木结构的双抄砖雕斗栱。整座塔造型俊美挺拔,雄伟壮丽,体现了辽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

在每一层密檐的角的上方有一个瑞兽,角的下方斗拱中心也有一个人物雕像,角下挂有一个风铃,据说全塔共有3400个风铃,起风时叮叮当当的风铃声一定极其悦耳。

清代的查嗣栗写过一首《塔灯》:灯明三百六十点,最好天宁云外塔。风撼三千四百铃,恨无梯级上青冥。这首诗正好映衬了铁莲瓣上燃灯和风铃作响的过往。

塔顶用两层八角仰莲座,上承宝珠作为塔刹。塔顶的“刹”是佛教的象征物,本有“覆钵”和很多层“相轮”,但天宁寺塔上只有宝顶,不是一个刹,而十三层密檐本身却有了相轮的效果。

1976年7月唐山地震波及北京,顶部受损严重,塔刹坍塌,塔杆外露,个别砖雕也被震坏。

整座天宁寺塔最精彩的地方

令人惋惜的是,古塔原本十分精美的雕像有不少已经破损。现如今也就正南面保存的最为完好。

正南面全景

上方是腾云的飞天与宝盖,飞天身姿优美,飘逸灵动。

中间假门上的拱券内,雕有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拱券上雕二龙戏珠。

门前的小须弥座上立一尊金佛(应为后添置)

门两侧雕有两尊金刚力士像,身材魁梧、肌肉发达,右边那位张开大口,怒目圆睁。

正西、正北、正东三面的构图也完全一样,只是拱券里的主尊各不相同,但浮雕风化得厉害,有的只剩插在塔身上的木骨架,可惜。

正北是十八臂的准胝观音,左侧是难陀龙王,右侧是优波难陀龙王。

正北面全景

正西是西方三圣,中间是阿弥陀佛,左边大势至菩萨,右边为观世音菩萨。

正西面全景

正东是东方三圣,也叫药师三尊,指的是药师琉璃光佛,和左右胁侍日光遍照菩萨、月光遍照菩萨。

正东面全景

塔身的四个侧面则是圆觉道场的图像。每面直棂窗两侧各塑有一尊菩萨,只剩西南面的文殊菩萨还完整留存。

西南面全景

文殊菩萨端坐在青狮上,前有善财童子,后有牵狮的侍从。身下的狮子回头张望,尾巴鬃毛直翘。

菩萨体态丰腴、面容圆润,作双手合十状,与隔壁刚劲有动感的金刚力士形成鲜明对比。

东南面为普贤菩萨,构图与西南面类似,主体则是普贤菩萨坐在六牙白象上。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佛之胁侍,分别表示佛智、佛慧之别德。

东南面全景

西北和东北面各有五尊脚踏祥云的菩萨立像,其中东北面的五尊菩萨保存较为完好。

东北面

东北面

西北面全景

他们和文殊、普贤一起被称为“十二圆觉菩萨”。“圆觉”有“修行得道,功德圆满”之意,在华严宗经典《圆觉经》中,十二菩萨次第向世尊求教修行的法门,佛一一作了解答。这十二位有望成佛的圆觉菩萨,其实是佛教教义的神化,是一种象征,是佛门为使教义形象化而设计的。

经过风霜洗礼,天宁寺塔今天依然熠熠生辉。虽然塔上的雕像早已残破不全,但却无法改变其雄伟壮观的外观。文中提到了万历皇帝为她母亲按照天宁寺塔的规模和建制,在北面修了一座慈寿塔,明天我将探访一番,回来后再和大家分享,还请各位读者继续关注。

注:文中图片为本人12月5日实地拍摄

如果觉得《北京城最古老的塔——天宁寺塔》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