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中医大家治“心慌胆小”的经典医案!心总慌 源于有湿气

中医大家治“心慌胆小”的经典医案!心总慌 源于有湿气

时间:2023-11-23 09:56:31

相关推荐

中医大家治“心慌胆小”的经典医案!心总慌 源于有湿气

本文理论依据:《方剂学》、《中医基本理论》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说,我继续带您一起听故事、学中医。

我现在说的这则医案,是我早年读书时看到、收集起来的,特别有意思。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性,姓钱,年52岁。什么毛病呢?就是平时总心慌胆小,一听到异响,就感觉到心乱跳,总感觉身边危机四伏。最严重的时候,离谱到什么程度了?害怕打雷!每当到了阴雨天,她必须把自己的子女留在身边。一看要打雷了,孩子就握住她的手,包抱住她的头,这样心里觉得安宁,雷声响了也能挺过去。如果不这样,雷声一响,完了,整个人就容易晕倒,不省人事了。

平素,这个人体胖,常觉得头晕、胸闷、多痰,有时候恶心,睡眠很不好,经常被身边的声音吓醒,或者做噩梦。

这什么毛病啊?西医说是神经官能症,经调治后效果一般。后来,她转投中医。

她的主治医师姓刘,为我国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经方学家。

刻诊,见患者舌苔微黄腻,脉象沉弦而滑。

医师寻思片刻,写了一个配伍:

竹茹20克,半夏18克,陈皮12克,生姜14克,枳实10克,茯苓20克,朱砂粉1克(分冲),琥珀10克,珍珠母30克,龙齿15克。

结果,药用10多剂,心慌、头晕、胸闷、呕吐、恶心、失眠症状消失,打雷不再害怕,可以说诸证悉平。

读者朋友,你知道这里是什么原因吗?

我给你从头理顺吧。

看见没有?这个人体胖,舌苔腻,平时欲呕、恶心、痰多、胸部满闷,脉滑,这是体内有痰湿无疑了。痰湿就是这样,在体内郁久,容易化热。所以你看,她舌苔还有一点发黄。这就是所谓痰热之邪了。痰热之邪会伤害谁啊?受害者之一,是我们的胆。我们的胆,号称清净之府。胆为痰热所扰,失去了清肃之性,我们就会心慌、心乱、胆小、惴惴不安、失眠。胆和肝互为表里。胆气乱,肝气则郁滞不畅。肝胆属木,木郁则克脾土,所以脾湿更甚。脾湿反过来,再加重痰热伤于胆的局面。这样,恶性循环就产生了。

因此,这个女性患者之所以听见雷声就不行,之所以惊悸胆怯,说到底,就是痰热扰于胆。

怎么办啊?医案里面医师用的方子,其实是温胆汤加减。温胆汤是载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里头的古方子,基本配伍是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和茯苓。医案里头无非是加入了镇静安神之品。总体来看,就是竹茹和半夏化痰热,利胆气,陈皮、生姜、枳实、茯苓健脾除湿。朱砂、琥珀、珍珠母、龙齿镇静安神。这就是基本意图。

到这里,医案我就给你解读完了。但是,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没完。

根据我的体会,像医案中患者这样心慌惊悸、胆小不安的人,有很多。一些神经官能症、失眠症患者可能就是这样。怎么形成的?诸多因素中,我觉痰湿郁久化热,使得痰热扰于胆,令胆气不升,失于宁静,有很大关系。 说白了,一切源于湿。当然,这也和有些人的先天体质有关系。但无论怎么说,脾虚有湿是绝对不可以忽略的。

所以说,有类似问题的朋友,你不妨就从健脾利湿的角度来调养自己。怎么养啊?文中的方剂,是一个参考,但必须经中医师辩证指导来借鉴应用。你自己平时来养护,我建议就多用一点茯苓。茯苓15克,水煎取药汁,用药汁来煮粥。茯苓能利水湿啊。湿气没了,痰热就没了源头,日久就可以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同时,茯苓还能够宁心安神。

好了。文章就写这么多。希望我的文字,能给您带来一点收获。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中医大家治“心慌胆小”的经典医案!心总慌 源于有湿气》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