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一家社会组织的就业扶贫探索 05-新闻视点·长江三角洲新闻-解放日报

一家社会组织的就业扶贫探索 05-新闻视点·长江三角洲新闻-解放日报

时间:2023-08-26 05:28:14

相关推荐

一家社会组织的就业扶贫探索 05-新闻视点·长江三角洲新闻-解放日报

对口支援两地书·援滇篇

一家社会组织的就业扶贫探索

——沪滇就业帮扶系列报道之三

6月11日 05:05-新闻视点·长江三角洲新闻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杨健

本报记者杨健

每年4、5月份,上海市中小企业技术人才引进服务中心主任徐建华都会忙得不可开交。因为这个时候,正逢一批批的云南职业学校学生来到上海,到企业顶岗实习。他为及时了解学生动态、企业反馈,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

徐建华告诉记者,他连着两头,一头是云南的职业学校,一头是上海的劳务公司。前几年职校学生找工作难,他帮忙联系上海劳务公司要岗位,这两年企业招不到人,他就联系职业学校要人。

这与记者印象中的劳务公司既相似又有不同。劳务公司就是去中西部地区招人,按人头向企业收取派遣费后就算结束了。但徐建华“管”得还挺多。他会与学校派驻在上海的代表去接学生,接完学生送到企业安顿,安顿下来会找人来给学生上课,为学生消除焦虑。在接下来的实习期间,徐建华还会监督劳务公司,让他们派人定期了解学生情况,做好与企业的协调工作。徐建华说自己是企业人事经理和学生“保姆”,同时也是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老娘舅”。

“校企合作”需要第三方

,云南玉溪工业财贸学校找到徐建华,希望帮助提供就业岗位。当时学生就业难,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职校教育缺乏针对性,对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不了解。双方探讨下来,决定探索“2+1”模式,即2年在学校学习,1年直接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后就能比较顺利地留在企业,不留的也能掌握实用技能。

设想挺好,但操作起来才认识到难度太大。首先是学生家长不放心,云南学生大多数家庭比较贫困,多为少数民族,有的甚至从来没坐过火车,大多数家长心存顾虑。而且,即便是好说歹说劝出来了,能顺利适应的只有少数。因此,第一年来到上海的几批学生,90%没到半年就回老家了。学校急,学生回家更找不到工作;企业急,员工流失快,根本来不及找人补上。

徐建华两头建议,建议学校在上海开设办事处,派专人负责学生的稳定工作,让学生感觉学校仍在关心他们;建议企业对云南学生“特殊照顾”,不要只想让他们干活,而要从生活上关心帮助、工作上耐心指导。一段时间下来,效果非常好,企业、学校和徐建华还一起总结出学生就业的三个“不稳定期”:最初三天、三个星期、三个月。根据不同时间段学生的特点,徐建华创造了“4+2”跟踪问效模式。

首先从生活上关心,由中小企业技术人才引进服务中心与劳务公司为学生准备生活用品,不免费但可以先用,等工作挣了钱再还,还不还、什么时候还都看学生自己。徐建华说,钱虽然不多,只有200多元,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安心,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自信自强。接着,请“企外辅导员”为学生上课,上职业规划、政策法规、如何做人及在上海的生活常识等等。另外,通过与电信、银行等部门合作,为云南学生提供优惠的通讯、金融服务。

最重要的是,与学校代表、企业人事部门建立定期协调制度,促进学生与企业的沟通。有一年,一位云南学生受企业另一名员工的欺负,准备找人报复后就回家。这个信息被定期走访的学校老师了解到,该中心马上与企业进行沟通,避免了一场大纠纷。一位学校老师告诉记者,如果不是有徐建华在场,与企业的沟通就不会那么顺。有第三方做协调,效果会好很多。

“2”是指团员之家与小通讯员之家。徐建华告诉记者,他准备与团市委合作,请上海的青年志愿者与云南学生一对一结对帮扶。小通讯员之家是指培育学生的动笔能力,把自己在上海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悟写下来,投稿给企业内刊和大众媒体,使学生能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打造就业扶贫“上海模式”

这一模式不仅得到了学生家长、职业学校、上海企业的欢迎,在云南玉溪职业教育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许多职业学校纷纷找到徐建华要与其合作。玉溪教育局局长李世华说,上海中小企业技术人才引进服务中心是云南学生的“上海代言人”,“上海模式”推动了玉溪职业教育的发展,学校“出口”稳定通畅了,拉动了学校招生的“入口”,使更多贫困学生进入职校掌握技能,提高素质,最终就业、脱贫。六年的合作,3000多名学生的就业,很多家庭因此改变了贫穷的面貌。

实际上产生的就业扶贫效果,引起了上海市政府部门的重视。上海市合作交流办对口二处处长陈晓云认为,上海对口支援云南,劳动力转移就业是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从输血到造血机制的重要抓手。但是,由于信息不畅、传统观念等原因,云南对口地区贫困人口不愿意出来,“就业扶贫”的方式面临很多困难。因此,抓住职业学校、抓住贫困人口中的青少年,改变他们的观念,就能比较顺利地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在这个过程中,职校学生不是普通的农民工,他们既有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又有进一步成长、成为推动家乡发展的人才的诉求,因此对于他们到上海的顶岗实习、就业,必须采取人性化的服务、引导、培训方式。上海市中小企业技术人才引进服务中心的探索十分有益,如能把这种模式复制推广到上海对口支援地区,必定能加快推动“就业扶贫”的步伐。

目前,“校企合作”方式在文山州已初现成效,已被纳入上海市合作交流办牵头开展的对口支援云南就业扶贫试点工作。来自文山州砚山县的小伙姜维,目前已是上海欧通电气有限公司装配车间主任。他就是在当地职业学校就读后,参加了“2+1”顶岗实习留在了上海企业并获得了发展。

徐建华认为,要打造就业扶贫的“上海模式”,仅有校企合作还不够,因为除了学生,散落在农村的贫困农民还是占大多数。但是受校企合作的经验启发,就业扶贫至少应该包括就业信息平台、就业联络站与就业服务站三个方面。就业信息平台就是把上海企业的用人信息及时传递到云南对口地区的广大农村;就业联络站是利用当地人力资源部门的优势,搜集当地农民找工作的信息,与就业信息匹配;就业服务站是指在上海设立的工作点,为到上海的云南农民提供换岗、维权等相关服务。

如果觉得《一家社会组织的就业扶贫探索 05-新闻视点·长江三角洲新闻-解放日报》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