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段氏真传】段朝阳论“脏腑推拿按摩”(五) ——为何把以腹部作为重点调理部位

【段氏真传】段朝阳论“脏腑推拿按摩”(五) ——为何把以腹部作为重点调理部位

时间:2018-09-15 11:42:39

相关推荐

【段氏真传】段朝阳论“脏腑推拿按摩”(五) ——为何把以腹部作为重点调理部位

??段氏脏腑按导学堂

“导引按跷”一语源自《内经》中:“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之说。

段朝阳论“脏腑推拿按摩”(五)

——为何把以腹部作为重点调理部位

编者按:在保定市“脏腑推拿疗法”入选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际,特根据多年来自己对此疗法的感悟,编写系列论述,意在与大家共同探讨学习,推动其发扬光大,造福社会。因笔者知识浅薄,见解难免有误,不妥之处还望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脏腑按摩是以按摩腹部为主的中医外治疗法

腹居人体之中,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气机升降之枢纽。日本汉方家车益洞吉有“腹为有生之本,百病根于此。”之说,因此,“欲知其脏腑如何,则莫如诊胸腹”(《厘正按摩要术》)。因腹之地脏腑所居,气血、经络、神经之发源,故“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此乃治本之良策,且先天之本“肾”,后天之本“脾”与“胃”,调畅一身气机之“肝”,皆在腹内,按之益甚,莫胜于此。

中医学认为人体腹部是五脏六腑之宫城,气血生化之源泉,气机升降之枢纽。从现代解剖学中知道五脏之中有脾、肝、肾三脏位于腹腔内;六腑中的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也全部位于腹腔内;另外,女人的胞宫也位于腹腔之内,腹部又是人体经络、神经、血管、淋巴管的发源与汇聚部位。可见我们使用脏腑按摩疗法除心、肺两个器官不能直接按摩不到外,五脏六腑的其它器官和人体大部分经脉的基本上大都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到。因此,脏腑按摩疗法更重要的作用是能够治疗五脏六腑病症和因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整个机体形成的各种病症。因为它紧紧抓住的是“脏腑失调” 这一导致人体患病的本源,治病遵循的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采取的是“整体调理”,而非简单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故有多病同治,异病同治之神奇功效。

二许多脏腑病变对腹部气血都会产生影响

胸腹部内藏五脏六腑。根据祖国医学“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五脏六腑发生病变,可以从胸腹部及躯体的外部反映出来。如《素问·藏气法时论》曾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由上述经论可知五脏病变与胸腹部的症状表现联系密切。另外,中医临床之际,常将腹部划分几个区域归属于五脏,如少腹属肝、大腹属脾、小腹属肾等。段氏脏腑按摩在临床治疗中也发现五脏疾患影响腹部的一些症状,使腹部发生不同的变化。如心病者,在腹部心下区部位,常可触到肌肉板硬或硬块,按之患者有痛感或胸闷的感觉,另外,因小肠与心互为表里,心脏病变有时还会影响到小肠,导致小肠功能失调或发生病变,按小肠亦有痛感;肝病者,如肝气郁滞日久,形成气滞血瘀之症,在右胁肋下可触及硬块,按之刺痛,腹部右侧肌肉会板滞硬结;肾病者,患者脐部周围及少腹部会触到按之刺痛的硬块;肺病者,如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因大肠与肺相为表理,可见乙状结肠病变,患者出现大便困难等现象。同样六腑有疾,亦可以从腹部表现出来,以腹胀为例,《灵枢·胀论篇》说:“胃胀者,腹满,胃脘痛……”、“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小肠胀者,少腹膨胀,引腰而痛”、“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胆胀者,胁下痛胀”。可见六腑发生病变在腹部有各种不同程度的症状表现。

因此,按摩治疗腹部,可以消除五脏六腑疾患对腹部产生不良影响,进而改善和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另外,五脏又与人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紧密联系,脏腑功能失调亦必累及人体的其它组织器官,使人体与之相关联的部位出现不同的病症,所以通过按摩腹部,不但可以治疗脏腑所发生的病变,亦可间接地治疗和预防人体其它器官的疾病。

三腹部遍布着众多的经络和俞穴

胸腹部与经络腧穴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十二经脉中的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贯穿于胸腹部,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冲脉亦上下贯穿于胸腹,带脉绕身一周,横行腹部。十二经别则进入体腔,循行于胸腹,经过相为表里的脏腑,更加强了相为表里两经脉的内在联系,亦加强了脏腑的表理联系,同时也加强了高居于胸腔内的心肺与腹腔的联系。

肺,手太阴之经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中焦当腹中脘穴部位,肺脏虽居膈上,但其经脉起于腹部的中脘部位,并和胃、大肠都有联系。

大肠,手阳明之经脉,“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手阳明大肠经有支前行入缺盆,下络肺脏,贯穿膈膜,到天枢穴附近入属大肠,大肠在腹部,其经脉和腹部有直接关系。

心包,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心包为心之外卫,三焦为脏腑之外卫,两经互为表里而相络属,上下贯穿于胸腹上、中、下焦。

三焦,手少阳之经脉,“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三焦的经脉其内行者入缺盆,复由是阳明之外,下布膻中散络心包,互为表里,乃自上焦下隔,循中焦下行,并足太阳之正入络膀胱,以约下焦。上焦出于胃口之上,下焦起于阑门之下,中焦当胃之中脘。三焦与心包络都与腹部有直接联系。

心,手少阴之经脉,虽然起于心中,但它能“出属心系,下隔络小肠。”根据张景岳的注解,心系有五,上系连肺,肺下系心,心下三系连脾、肝、肾,故心能与五脏之气相通而为一身之大主,使心与腹部通过经络互相联系起来。

小肠,手太阳之经脉,自缺盆由胸下行,入膻中络心,又自缺盆之下,循咽部下膈,循行到胃部之后下行,当脐上二寸之分属小肠,小肠经脉直接与腹部联系。

脾,足太阴之经脉,直接“入腹,属脾络胃,”脾的经脉搏自冲门穴入腹内行,属脾络胃,另有一支内行者,自胃脘部上行,过膈部而注于心中,与手少阴经相接,足太阴经脉外行者,由冲门起,向上散于胸中,而止于大包。

胃,足阳明之经脉,“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由此可知,胃的经脉有三条和腹部有直接的联系。

肝,足厥阴之经脉,“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肝经自阴部上入小腹,会于任脉之中极、关元、循章门至期门之所,挟胃属肝,下足少阴日月之所络胆,又自期门上贯隔,行足太阴食窦之外,大包之里,散布胁肋。肝的经脉与小腹、侧腹、胁肋有联系。

胆,足少阳之经脉,胆之经脉内行者,由缺盆下胸,当手厥阴天池之分贯膈,于足厥阴期门之分络肝,在本经日月之分属肝,而与肝相为表里,乃循胁里,由足厥阴之章门下行,出足阳明之气街,绕毛际,合于足厥阴,以横向至环跳穴处。胆经主要与侧腹联系密切。

肾,足少阴之经脉,向上行经股内后廉,结于督脉之长强,以贯脊中而后属于肾,前面正当关元、中极之分而络于膀胱。关于肾的经脉在腹部的循行,元朝滑伯仁曾做了详细的说明,他说肾的经脉“由阴谷上股内后廉,贯脊会于脊之长强穴,还出于前,循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盲俞、当盲俞之所、脐之左右属肾,下脐,过关元、中极、而络膀胱也。”可以看出肾、膀胱经脉与脐之左右及小腹的关系密切。

膀胱,足太阳的经脉,其中有一条直行的经脉自腰中入膂,络肾前属膀胱,正当小腹部。

任脉起于中极之下,少腹之内,而出于会阴之间,上行于腹部,而外出循曲骨、上毛际至中极,同厥阴、太阴、少阴并行腹里,循关元,历右门、气海诸穴,会少阳、冲脉于阴交。循神阙、水分会足太阴于下脘,会太阳、少阳、足阳明于中脘。会阴维脉于天突、廉泉穴,在承浆与手、足阳明、督脉相交会。可见任脉不但与小腹、大腹、胸部联系极为密切,而且与手、足阴阳十二经脉均有联系,是直贯胸腹部非常重要的一条经脉。

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夹脐上行,于胸中而散。”冲脉起于气冲穴,夹脐上行于腹部,至胸中而散。

督脉起于少腹以下中央,有一条支脉由少腹直上向腹部运行,贯脐中央上腹部,上贯心,入喉上行。可见督脉亦贯穿于胸腹上下。

带脉起于少腹之侧,季胁之下,环身一周,络腰而过,如束带之状,能约束纵行诸脉。由此可看出奇经八脉的循行与胸腹部是密切相关的。

另外,除了诸经络皆汇聚于胸腹外,胸腹部还分布着人体三分之一的穴位,其中五脏六腑的募穴亦全部分布在胸腹部。募穴是脏腑经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与脏腑关系密切,是治其相应脏腑疾病及与脏腑有关的器官疾患的重要选取穴位。

由以上可见,胸腹部与经络腧穴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以按摩胸腹部为主的段氏脏腑按摩疗法提供了有力的治疗依据。通过特定的手法按摩胸腹部,可作用于胸腹部的诸多经络和穴位,有效刺激各个经络及其上的穴位,充分发挥经络和穴位对脏腑的近治作用,起到调和脏腑,平衡阴阳,治病防病之功效。

如果觉得《【段氏真传】段朝阳论“脏腑推拿按摩”(五) ——为何把以腹部作为重点调理部位》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