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第一届北京话学术研讨会暨《早期北京话珍本典籍校释与研究》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第一届北京话学术研讨会暨《早期北京话珍本典籍校释与研究》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时间:2019-09-29 22:57:41

相关推荐

第一届北京话学术研讨会暨《早期北京话珍本典籍校释与研究》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8月30日至31日,第一届北京话学术研讨会暨《早期北京话珍本典籍校释与研究》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的近百名专家学者、研究生参会。

开幕式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周晨萌副教授主持,北京大学郭锐、王洪君、陆俭明教授和北京大学出版社杨立范副总编辑先后致辞,并与蒋绍愚、张卫东教授共同为《早期北京话珍本典籍校释与研究》丛书揭幕。

郭锐教授指出,北京话在汉语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基础,对其他方言有广泛的影响,又受到其他方言的影响,历史上还受到南京官话和满语的影响。北京话地位重要,历史却很短。它是如何形成、如何变化、如何崛起成为通语,与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关系如何,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早期北京话的材料过去掌握不多,限制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随着早期北京话材料的发掘、整理、出版,北京话研究不再是少数人的工作。组织这次会议,是希望提供北京话研究的平台,希望利用这个平台,推动北京话研究的深入。

郭锐教授致辞

王洪君教授在致辞中说,此次北京话国际研讨会,对推进北京话探源、北京话与朝代更迭、居民迁徙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与不同民族接触和交融的关系等多维向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报告详细介绍了丛书的基本情况和具体的规划过程,希望在学界已有的成规模的成果基础上,更加合理地布局,并在数字化处理的文字化程度和校对注释的研究含量方面有所提高。报告指出,设计这一丛书的先导,可以追溯至上个世纪80年代初林焘先生开设的北京话调查课程,对北京话及其社团差异和历史探源的兴趣也源于此。报告对丛书出版过程中各方的沟通协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王洪君教授致辞

陆俭明教授回顾了北京话研究的历史,指出研究北京话很重要,除了要研究北京话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各个方面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探究北京话的来源和发展,厘清北京话与北京官话、普通话之间的关系,乃至要探究现代汉语的形成和发展,这是由北京话的地位所决定的。北京话研究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是要进一步思考、研究一些问题,比如厘清“北京官话、北平官话、北京话、北京方言、北京土语、北京内城官话、京片子”等这些概念;再如研究北京话的形成及其具体时间、弄清楚阿尔泰语对汉语影响的具体情况、北京话与普通话的关系、北京话和东北话的关系、北方方言还是南方方言更接近古代中原汉语等问题。第二方面,要尽可能全面地搜集整理、分析研究早期北京话珍本典籍以及相关的资料,包括汉字圈内的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家早期学汉语的教材和相关的研究资料,也包括早期西方如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传教士和汉学家编写的学汉语的教材和研究汉语的资料,还有早期的北京话市井小说和京味儿评书以及老舍编写的汉语教材等。第三方面,推进数据库和在线研究平台的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陆俭明教授致辞

杨立范副总编辑在致辞中指出,《早期北京话珍本典籍校释与研究》这项规模庞大的出版工程,学术价值非常高,它不仅为北京话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材料基础,也将极大推进现代汉语共同语的研究,还为文学、历史学、民俗学、民族学领域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材料支撑。丛书不仅是一座学术资源宝库,同时也是展示北京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丛书的出版带来的积极影响也迅速传播到海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广有重要的意义。

杨副总编介绍,北大出版社是具有悠久学术出版传统的综合性大学出版社,在刚结束的“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发布会”上,北大出版社荣获影响力排名第六;根据中国图书评论协会和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共同发布的“中文学术图书引文索引”入选图书索引,北大出版社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在国内综合出版社中排名第一,外国语言学学科排名第二。

北京话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出版这套丛书是出版北京话学术研究成果的第一步。北京大学出版社会继续关注北京话的研究,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和学界深度合作;同时,为了适应现代技术对学术研究的支撑,还会同步进行北京话研究丛书的数据库和在线平台的建设,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科研。

杨立范副总编辑致辞

《早期北京话珍本典籍校释与研究》丛书揭幕

本次会议共设9场大会主题发言,摘要如下:

蒋绍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谈谈北京话与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关系》

《早期北京话珍本典籍校释与研究》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北京话在明清直至现代的汉语发展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早期北京话的研究是关系到整个汉语研究的大事。普通话和北京话都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生活不断发展的。研究普通话和研究北京话都要有历史的、发展的观念。报告阐述了“什么是普通话”“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是怎样写出来的”“北京话和官话的关系”“理想的国语”几个问题。普通话的语法、词汇要以北京话的语法词汇为基础,同时,普通话确实吸收了不少方言、古语、外语的成分,方言词和通语(普通话)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总之,普通话(特别是普通话的书面语)要进一步提高,使之成为一种充分体现汉语特点的、全民都能使用的、富有表达力的、优美的语言。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如何选择雅俗共赏的北京话,如何恰当地吸收方言、古语、外来语等方面,都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蒋绍愚教授作大会报告

姚小平(北京外国语大学)

《近代北京话与南京话:17-19世纪西士笔下的北南官话之争》:

明末清初传教士来华,便发现北南官话两相对峙,难以决断何者为标准音。如方济会士万济国编撰《官话词汇》《官话语法》(Varo 1679, 1703),在究竟以南京话或北京话为准的问题上相当纠结,前期优先考虑南京话,后期则欲兼顾北京话,以至频频将同一字兼注南北两音。进入19世纪,争执渐显分晓。法国汉学家巴赞《论汉语通言的一般原理》(Bazin 1845)认为北京话为正音,卫三畏《汉英韵府》(1874)指出京话乃上等中国话。

姚小平教授作大会报告

张卫东(深圳大学)

《从谚解<老乞大>看北京官话的“文白异读”》:

报告以谚解《老乞大》前后衔接的六个版本反映的长达278年的语音演变史,解释了北京话的“文白异读”现象,如海淀镇的“老衚衕”怎么变成了“老虎洞”,“北京”的英文为什么写成Peking而不是Beijing等。谚解《老乞大》(1517-1795)以左音右音异读即文白异读的形式,呈现了北京官话二百多年中发生的语音演变过程,涉及声、韵、调等各个方面。以新旧重叠为主,间有其他方言的影响。谚解《老乞大》可以帮助说明北京话里很多文白异读问题。

张卫东教授作大会报告

曾晓渝(南开大学)

《清末民初北京话单字调内部差异探讨》:

报告考察分析了清末民初北京话四声调值各类别在现代北京周边地区方言对应点的分布情况,初步推测,清末民初北京话声调内部存在类别差异,如上层、知识阶层使用和上下层通用而产生的雅俗之别、反映北京部分满族人和旗人的特有腔调以及反映市井百姓的口语土音。

曾晓渝教授作大会报告

(美国罗格斯大学/香港大学)

《李汝珍和黎锦熙对北京话入声的记录和整理——对照和比较》:

报告对黎锦熙《京音入声字谱》(1924)与百年前李汝珍《李氏音鉴》(1810)“北音入声论”部分的记录进行了比较,同时参考明末徐孝的《合并字学集韵》(1606),指出北京话入派三声的新格局是整体连贯的,具有坚固、整齐、清楚的性质,这一格局的形成和固定经历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大约是在晚明徐孝之后李汝珍之前、清中叶时期。

史皓元教授作大会报告

竹越孝(日本神户市外国语大学)

《从“满汉兼”子弟书看清代北京的语言接触》:

报告介绍了“子弟书” 这种说唱艺术,为满洲八旗子弟所创始,并由此得名,在清代北京相当流行。子弟书作品大多数只用汉语写成,但其中偶有汉语和满语混杂出现的情况。重点以《螃蟹段儿》为主要考察对象,通过对其中出现的满语和汉语的分析,讨论了清代初期北京的满、汉语言的接触以及这两种语言“混杂”时期的语言面貌等问题。

竹越孝教授作大会报告

张美兰(香港浸会大学/清华大学)

《北京官话和北京土话——关于<清末民初北京话口语词词典>词条的设立》:

报告介绍了《清末民初北京话口语词词典》的收词情况,该词典主要收集了清末民初北京官话和北京土语(京话与俗语)词汇。这些词大部分是北京话口语文献作品中的新词或在元明早就出现,而在清代至民初北京话材料中大量使用的口语词,具体包括北京官话词、清末民初大北方地域(含北京地域)口语词、清代新出现的新词以及满语的译词等。

张美兰教授作大会报告

方梅(中国社科院)

《北京话市井小说的叙事特点》:

报告指出,损公、冷佛的北京话市井小说,其语言与《红楼梦》等小说形成非常鲜明的对照,文本的叙述话语具有明显的“为说而写”的特点。这一特点表现如下:(一)通过人称代词、互动性句法形式,以虚拟听众的叙述模式构筑现场交际的语境;(二)叙事文本中含有对所述人物、事物、关键情节的注解;(三)故事情节与讲述者对所述人物或情节的评论穿插交错。言者视角的讲述,既有对所述情节的评价,也有对人物的评价。“为说而写”的叙事文本不仅为词汇语法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口语材料,也对探究元话语成分产生的篇章条件具有重要价值。

方梅教授作大会报告

郭锐(北京大学)

《从南北官话的差异看北京话“给”字被动句的来源》:

《红楼梦》《清文指要》《儿女英雄传》等虽然是北京话作品,但包含不少南京官话的词汇和语法成分,“给”表致使和表被动,其实都是南京官话渗透进北京话作品的结果。“给”表被动用法在当代北京话中保留了下来,并受到普通话的影响进一步扩大,而“给”表致使的用法则未能保留。报告通过考察语料得出结论:1.清代南京官话中“给”是主要的被动标记,同时也有大量表致使的“给”,满足“给予-致使-被动”的演变链。2.清中叶以来北京官话中没有“给”表致使的用法,缺少从给予动词演变为被动标记的中间环节,北京话被动标记“给”并非自源性成分。而是来自南京官话(以及受南京官话影响的普通话)的外源性成分。3.“给短被动”无论在普通话还是北京话中都不存在,“给短被动”其实是一个被致使标记,在早期北京话中就大量存在,是北京话自源性成分,是受益受损助词“给”语义演变和进一步语法化的结果。

郭锐教授作大会报告

在分组会议中,与会代表围绕“共时与历时视角下的北京话研究”“满汉语言接触对北京话的影响”“早期北京话的域外教学与传播”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刘一之《北京话语法的研究方法》

史金生《清末民初北京话必然类语气副词研究》

山田忠司《对北京话“给”的若干看法》

金雅瑛《关于新发现的官立汉语学校汉语教材<中洲正音>》

周晨萌《三维空间中北京话语音变异现象的扩散路径》

王继红《清代文献<满汉成语对待>的方言基础》

冯蒸《关于黄廖本<现代汉语>(第六版)语音部分的两个问题》

刘云《早期北京话在线语料库建设方案》

讨论

闭幕式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汉语及语言学编辑部邓晓霞主任主持,会议发起人郭锐教授表示:当下的北京话研究焕发出勃勃生机,前景可期,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特别是年轻学人投身这一领域。

撰稿:崔蕊

摄影:宋思佳、志村法穗、张逸斐、刘文琪

会议纪要:黄天仕、郭伊阳、郝琮

会务:孙艳玲、孙浩浩、郝琮等

编辑:km

如果觉得《第一届北京话学术研讨会暨《早期北京话珍本典籍校释与研究》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大学举行》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