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法(三)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法(三)

时间:2023-03-20 10:43:34

相关推荐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法(三)

接: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法(一)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法(二)

下面进入三阴病,太阴病的提纲,284、师曰: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硬。----太阴病是里阴寒证,病位和阳明病完全一样。

腹满而吐,食不下,腹部胀满,包含胃脘也就是心下痞满。

一般喜按,也有不喜按的如寒疝证,但都喜温。腹部,可以上连及心下,也就是实体的胃脘,下及少腹,胀满,喜温喜按。

胃口不好,吃不下东西,胃里面虚寒,它消化不过来,就不想吃东西。

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自利,经常大便稀溏,这是虚寒的表现,腹部不但胀满,呕吐,还会经常疼痛。

太阴病就是这几个要点:胃口差,胃腹部容易胀满疼痛,喜温,易呕吐,大便稀溏不成形或先硬后溏。

太阴病不会口渴,若饮水也喜热饮不多饮,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润,或厚或腻,多伴有齿印,水饮重则舌面湿滑。

治疗的方法,就是理中丸或汤(人参,干姜,炙甘草,苍术),严重一点就是四逆汤(干姜,炙甘草,附子)。中成药可以选用理中丸或附子理中丸。

肠胃中水湿重的,可选用附子汤。胃寒湿而致呕吐伴胸部满胀的,可以选用吴茱萸汤(吴茱萸,生姜,红枣,人参),若有痰食积在胸膈的,用三物白散(巴豆,桔梗,贝母)。偏于腹部胀满的,可选厚朴生姜半夏人参甘草汤,等等。

太阴病是里阴寒证,不能用下法,特别是不能误用阳明病的承气汤来下。若里有寒,又有积滞必须下的,可以用温下法,如大黄附子汤(大黄,细辛,附子),三物备急丸(大黄,巴豆,干姜)这样的方子。

如果误用阳明病下法来治太阴病,就会造成胸下结硬的变证,这个胸下结硬,就是脏结证,形成寒实积聚,也就是现代的肿瘤,这样病情就加重了。

治太阴病就是要保住人的胃气,才能留人治病。

真正的死证,绝大多数都是胃气衰败所致,就是太阴,故有“死在太阴”之说。

在伤寒论中,把死证大部分条文是放在少阴病篇中列出的,这是有其意义的,因为少阴病是表阴证,是阴证的虚证,在表的时间极短,然后很快就会内传太阴形成少阴太阴并病或合病,死证放在少阴就是提示我们在少阴阶段要及时截断病情的发展,否则会越来越严重。

少阴病的提纲,291、师曰: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现在到少阴病了,之前我们学习了太阳病,再来学少阴病就好学习了。

太阳病的症状,少阴病都具备,但又增加一个主症就是但欲寐,脉象上也较太阳更弱更细。

脉微细,脉象微微变细,是相对于太阳病的脉象而言,浮细而无力,或浮涩细而无力。这个脉微细的微,不是微脉,而是定语,微微细之意,一定要分清楚。以前没有人这样讲过,胡老也没有讲过,这一点是我的原创。我讲这个话是有根据的,限于时间就不细讲,大家有空可从少阴病篇去找出证据来。

但欲寐,就是成天想睡觉,但还睡的不好,睡不沉,似睡非睡,喜坐喜卧不喜站,白天没精神,对以前感兴趣的事一下失去兴趣,不想做事,对事物反应变迟钝,不敏感。

明明自己有发烧,也觉得没有发烧。身体有沉重感,体倦乏力。

少阴病舌质淡红苔薄白,齿印不太明显,一般不会湿滑,但舌面是润的,不干。

少阴会有口渴,但喜热饮,因其津虚而饮水自救。阳明病小便必黄赤量少,少阴太阴小便皆清白量多。

少阴病,也分有汗无汗来确定它的两大类型。

脉浮细无力,有汗出,四肢沉重乏力,甚或拘挛,但欲寐,用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再加上炮附子),如果无汗出,就用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炙甘草,炮附子)。

少阴病的其它方,都是此两类型的变方,或有兼夹证之方。少阴病中的死证,绝大多数是内传太阴,形成少阴太阴并病或合病,少数是传到厥阴成为少阴厥阴并病或合病,少阴病本身是没有死证的,还不到这么严重的阶段。

厥阴病的提纲,337、师曰:厥阴之为病,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厥阴病提纲。

渴,容易出现口干渴证,但和阳明不一样的是,它虽然口渴,但喜饮热水而不喜冷水。原文为消渴,是错的。

舌象呢,多见舌质红而舌面润,苔比较少,舌尖及前部分苔少,后部苔厚夹黄色苔,舌不瘦小。

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自觉有气上冲,这是奔豚气的表现,阵发性的突然发作一下,不是持续性的。心中觉得发疼,撞一下就疼一下,疼时并有心中烦热感,不疼时则没有。

饥而不欲食,知道饿,但不想吃东西,有时闻到食物味道,就会发烦,这个就和少阳的默默不欲饮食相似,常伴有情志问题。

食则吐蛔,一吃东西,容易呕吐,胃里面是阴寒的,食物进去不能受纳,就会吐出来。古时饮食常不够清洁,卫生条件不足,人体内容易长蛔虫,故其吐食时常伴有蛔虫吐出来。且蛔虫在体内避寒就温,闻食味而动,一动就让人心烦而厌恶食物,就形成恶闻食臭,得食则烦之症。

现代临床本上吐蛔虫基本上是见不到了,卫生条件改善了嘛。大便呢,也是经常下利的,拉稀,不成形。这样的病也是不能用下法的,一下就更是泻下不止,会造成更严重的病情恶化。

厥阴病的脉象呢,沉而微,多夹有数象,但重按无力。另外常见的症状是四肢逆冷,逆冷就是从指尖,趾尖身肘踝部位冷过去,称为逆,从心脏向四肢末端走,称为顺。有时也呈现为手热,足冷,成为上热下寒之状。

它的病位是半表半里,病性是阴证。厥阴病,一般用两个方处理:1、乌梅丸2、半夏泻心汤(含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汤,旋复代赭石汤)。

乌梅丸是疏泄太过,上热下寒,津液不足为主。情志上以宣散过度为主,故主以乌梅收之,偏虚证,以酸温收敛为主。

半夏泻心汤是胃脘痞满按之不痛,寒热郁积于胃脘,而伴上热下寒为主。以心下痞满,心烦不得安为主,故主以半夏降之,偏于实证,而以辛开苦降为主。

病到三阴,均有恶寒一证,一般不发热。三阴病的恶寒,和太阳的恶寒不一样,三阴的恶寒,如果加衣服,盖被子,烤烤火之类,会明显的减轻,称为得温则减,这样的恶寒,就适合用附子,干姜之类辛温的药来治。

三阴病也可同时伴有发热,但其热多不重,为热少寒多,或病人对发热的感觉不敏感,但对恶寒却极敏感。如少阴病可伴有发热咽痛,太阴病可有格阳于外之发热面赤,厥阴病可有心中疼热,或手足烦热,渴,厥逆等见证。

伤寒论对此六类病的排列顺序,是有讲究的。先太阳,次阳明,后少阳,这是因为表里易辨,分清了表里,则半表半里不难得出。且阳证以解表为先,攻下为后,故太阳在前,阳明在中。阴证则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为后,也是一样的先辨出表与里,半表半里自然而出。而阴证以救里为急,解表为次,故先太阴,后少阴。作为半表半里阳证与阴证,因其疾病所涉及的脏腑器官最多,病变表现最复杂,故提纲的归纳总是有不够典型的情况,才要借助这样的编排方式来帮助我们更好的辨证。

至于更细节一些的虚实辨证,还有水分血分辨证,这里就不讲了,留待以后再详细讲。

临床上,我们就以这几条提纲条文,来辨证施治。

伤寒论的核心就是这个辨证系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只要严格按照这个方法来进行疾病的分析,辨证,不敢说水平有多高,大部分的疾病,还是能应付的。

更多的条文,就留在后面慢慢来学习,并扩展我们的辨证体系的具体内容。

青木:此文为学习胡希恕老师伤寒理论后的学习心得,以此纪念我的私淑老师----一代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

大医精诚倪海厦

如果觉得《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法(三)》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