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讨好型人格:费力讨好别人 委屈了自己

讨好型人格:费力讨好别人 委屈了自己

时间:2024-07-10 17:32:24

相关推荐

讨好型人格:费力讨好别人 委屈了自己

照顾所有人,唯独忘了自己

今年夏天,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又名:《凪的新生活》)获得超高口碑。

这部电视剧讲述的是察言观色、谨小慎微的主人公大岛凪在各种契机下辞职分手,告别过去、重新找到自我的故事。

一经播出,《风平浪静的闲暇》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小心翼翼地迎合别人的观点,习惯性照顾别人的感受,害怕表达自己,表面上岁月静好、一片和谐,实际上内心煎熬,在他人眼里也没落好,只获得“虚伪”的评价。

“旧”生活中的凪呈现的就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痛苦的状态。

那么,凪为什么会不断地取悦他人、忽略自己呢?

这就要说到近些年很火的词:原生家庭。

在凪的成长过程中,凪爸一直处于缺席状态,独立养女的凪妈将生活的一切都放在女儿身上。

当凪妈的价值来源单一到有且仅是凪时,凪承担着这份期待,也承担着这份期待背负的重压。

凪本可以按照自己独立意志选择喜欢与不喜欢,但违背母亲意志产生的亏欠感让她不得不放弃自我而选择顺从母亲心意,做一个从小到大乖巧懂事的孩子。

顺从,会看到母亲的肯定和微笑;违背,会惹母亲生气和难过。

当此种联系建立并得到一次次验证,顺从的观念会内化为行为做事的准则,根深蒂固。

从独立于妈妈的个体,变成凪妈的控制物,两者的关系逐渐演变成畸形的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

凪妈希望凪的生活一切都要走在正轨上,凪用尽全力地配合着:在东京获得一份办公室的工作,与适合结婚的能力强的上司交往,生活中最期待的事情是与男友结婚。

一切都好像走在正轨上,但是凪快乐么?

因为母亲讨厌凪的卷发,凪对自己的卷发产生深深的厌恶感;

因为男友喜欢直发,她每天需要早起一小时把自然卷的头发拉直;

当她坐在图书馆准备计划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却发现28岁的自己竟然找不到一件自己发自内心想做的事情。

28岁的凪,从头到尾都懂事但是不快乐。

她渴望通过他人的认可来确认自身的价值,但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如何能通过他人获得自我?

一个漠视自己的人,一个不会表达自己的人,其需求往往更容易被他人漠视。

无尽的谦卑带来的,不是他人的尊重而是他人任意伤害你的合法性,对自己,则是不断战败、退守、受伤。

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的原生家庭

凪的“旧“生活,是否也在我们的孩子身上若隐若现?

和小朋友玩耍时,不争不抢,把更好的让给其他小朋友;

即便不是自己的错,也会满怀愧疚、主动地承认错误;

当爸爸妈妈生气时,默默地完成自己的事情,不吵也不闹······

当我们欣慰于自家的孩子乖巧懂事、让大人省心的时候,我们或许也要关注到,我们的孩子,是否正在形成“讨好型人格“。

他们是否过早地给自己戴上了面具?

他们是否过早地承担了成年人的压力?

有研究表明,在两种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一种是父母控制欲极强、孩子没有选择和表达自由的家庭。

在控制欲极强的父母眼中,孩子不具有选择和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因而大包大揽,让孩子沿着自己设计的轨道前行。

一旦偏离轨道,父母就会极为焦虑,甚至指责、惩罚孩子。

孩子虽小,但他们有自己观察世界的视角和做出判断的依据。哪怕他们的选择并不那么正确,合理的引导会教会他们调节自己的方向。

相反,取而代之则显示出不信任,这会让孩子变得怯懦,从让渡自己的部分权利走向无边界的妥协。

另一种是父母没有给予无条件的爱的家庭。

父母皆有爱子女之心,但是表达爱的方式却各有差异,不恰当的表达爱的方式会让孩子产生错觉。

如果父母说“考上100分,爸妈才会开心哦“,孩子自然而然以为让父母开心的前提的是一定要考到100分。

这或许只是父母激励孩子的一种手段,但从孩子的感知来看,这种爱是需要自己考到100分才能获得的。

那么,为了获得爱,孩子会努力地达到父母的一个又一个要求。

如果父母从来不对孩子表达爱意,孩子会从自身寻找原因。

父母是不是不爱我?是不是自己不够好?是不是自己的错?

如果父母因各种原因忽视孩子,孩子会格外渴望父母的关注,乖巧懂事则成为讨父母欢心的前提。

父母无条件的爱是孩子降生在世界上获得的第一份安全感,当从父母那里获得的爱都是有条件的,还有哪里能提供无条件的爱呢?

父母是孩子看世界的窗口,当他们还不具有飞出窗外、独立看世界的能力时,我们所呈现的即是他们所看到的。

孩子的善良必须有锋芒

在知乎“讨好型人格”话题下,赞同度最高的3个讨论标题均是“如何改变讨好型人格”,其后有众多评论,有人直言自己饱受“讨好型人格”之苦,有人鼓励自己走出无边界妥协、学会发自内心地爱自己。

这表明一种好的趋势:不断有人意识到“讨好型人格”会带来痛苦,不断有人尝试正视自己的需求并通过调整自己获得了更好的生命体验。

这种痛苦,我们完全可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避免。引导孩子做一个善良而又有锋芒的人,给予孩子尊重和爱就够了。

当孩子犯错时,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犯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即便你错了,我们也会陪着你修正错误。

当出去就餐的时候,多问问孩子想吃什么,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需求是被重视的。

当别的小朋友看上孩子特别喜欢的玩具时,不因为其他小朋友是客人就享有获得玩具的优先权,而是引导孩子:“你可以决定是否分享,不过分享玩具的同时快乐也会分享。“

让孩子明白,自己具有处置自己所有物的权利,照顾他人是自己的选择。

让孩子知道,生命从来不是测试和达标,未达标不是绝对的洪水猛兽。

即使没有满足他人的需求,我们依然是有价值的。

对他人的照顾,是我们善意的传达,但我们的善意需要有锋芒,保有对不合理要求说不的勇气。

我们还须注意到的是,当我们谈及改变时,我们内心往往会有一个预设,那就是这件事情是不好的。

但“讨好型人格“不过是一种行为处事的方式,而不是一种病,我们大可不必谈病色变,也不必发现孩子乖巧懂事就焦虑不安。

尊重他人的感受仍然是一种美德,一味的任性并不能代表自我的丰满与充盈。

愿每一个孩子都得到足够的关注

当“乖巧懂事“还是一个绝对的褒义词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以拥有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而欣慰和自豪;

会为自己不用太费心而长长地舒一口气,而会为让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乖巧懂事而烦恼不堪。

事实上,无论我们的孩子调皮或是乖巧,活泼或是安静,他们都需要我们足够的关注。

和孩子一起拥抱世界,是我们的幸福,也是我们的责任。

生命的行迹总是微妙而神秘,蝴蝶效应似乎总在发生着,带给我们惊喜、烦恼、焦虑。

我们无法预测孩子的未来,但我们有力量,牵着孩子的手,迎接朝霞升起的明天。

—END—

拇指儿妈妈专研科学育儿多年的90后辣妈;白天纵横职场,晚上回家奶娃,咱们一起聊聊婚姻、亲子、教育那些事啵

好看你就点点我

如果觉得《讨好型人格:费力讨好别人 委屈了自己》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