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鲁迅文学在当下意味着什么? | 纪念

鲁迅文学在当下意味着什么? | 纪念

时间:2018-11-20 10:15:44

相关推荐

鲁迅文学在当下意味着什么? | 纪念

编者按:鲁迅先生1936年10月19日逝世,到今天已经83个年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个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名句,正与鲁迅文学的精神一样,成为一代代中国人骨子里共同的记忆。在这个瑟瑟秋日,我们再一次阅读《秋夜》,感念先生。

同时,今天我们更需要思索的是:鲁迅文学精神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对于我们的文学,对于新青年,意味着什么?在延伸阅读中,十余位“90后”青年作家结合他们理解的社会、文学与写作,给出了属于他们也属于这个时代的回答。

秋夜文|鲁迅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䀹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䀹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䀹着许多蛊惑的眼睛。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日。选自《野草》,《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延伸阅读——

你认为鲁迅文学精神是什么,或者说鲁迅文学精神对当下的青年写作来说意味着什么?

王占黑:文学百年,鲁迅的身影从没有小过。谈得越多,有时越觉得离他远,历史的线头太远了,拉到我们这儿,稀稀薄薄的,最后也不知还剩几分。毕业之后,反倒有几个瞬间,算得上“近”。我开始讲课的第一个月,主题就是鲁迅。课前我打开旧书,发现扉页的角落里有来自小学六年级的提示,让我在即将以一种不够准确的个人方式来传达鲁迅的时候,看到自己的过去,打通现在的自己。原来读书认字至今,每一时段的我,经验中都有他的存在。另一桩事,是重读几年前写的小说,《吴赌的故事》讲一位常年蹭公交的话唠,爱赌博,许久不见,人们才晓得他死了,《地藏的故事》讲一位意外丧女又意外丧母(都是车祸),带外孙女过活的老太太。两个人物在我的生活中都有原型。适逢在讲鲁迅的课,对着读,总觉得这位吴赌多么具有孔乙己的神韵,地藏王过寿又多么像祝福的习俗。写作时从没想过要致敬或是模仿,然而这样的真人真事,竟有如此多的相通之处。不自觉的东西,往往是内化了的。再者,鲁迅的人物,本身充满着普世的概括性,这种特性甚至是不受历史拘束的。这时便感到一种很近的距离,置身其中的回望并不需要依托时间和辈分,和过去的对话竟是可以面对面进行的,以个人的经验方式,以平等的方式,以随时可能发生的方式,以无需耳提面命的方式,长期地、潜移默化地进行着。我一直在写的社区系列,都像是鲁镇在当代中国的一个影子、一个分支,这些地域延续着、共享着同一个“云”鲁镇的母题,各式人物无不验证着国民性的历史存在。鲁镇的时空是可以被打通的。我们在书写各自的一隅时,和他便产生了直接的对话。当然,这种对话暂且称不上是“使命”的担当,只能说是一种自然的相干和联结。

庞 羽:乍一看,鲁迅先生外面是冷的,看上去比我们年轻人还要酷。但阅读多了,你会发现,鲁迅先生内心是火热的,比我们还要青春还要热爱这个世界。在我看来,鲁迅的文学精神,在于“在一个人对生命的依恋之中,有着比世界上任何苦难都要强大的东西”。骄傲的人会惭愧,卑微的人也有其高贵。鲁迅知道生路艰难,但他向往火、渴望火,他用自己的文字作火,照亮来人的路。关于比世界上任何苦难都要强大的东西,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答案,但一切是多么古老,两片云都会有极其相似的瞬间。作为我们90后,我们与70后、80后确实不同,但我们也有一以贯之的共性。靠近火、传承火、成为火,这是最浅显的答案,也是最朴实的谜底。

李 唐:我觉得鲁迅精神对我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不盲从,敢于站在大众的反面来说问题。只讲“真”,很少诸如道德、情理上的负担。另外,我很喜欢鲁迅的语言,里面似乎有一种深深的自我怀疑和虚无主义,但也有强大的意志力,两者混合在一起,就像是铸剑里彼此扭斗的头颅,非常迷人。

江 汀:有一次,我在旅途上随身带了本鲁迅小说集。我随意地翻到了《孔乙己》和《药》,读完后不禁眼眶湿润。这本来是少年时期语文课本上的课文,十几年后重读,我明白自己在时间中理解了他。对时代的观看和认识,对世事流变中人物命运的理解与体认,使得鲁迅始终是读者的“同时代人”。当鲁迅作为一个观看者的时候,对于他者的理解和体恤、怜悯就显现了出来,这一点最为打动我。当鲁迅作为一个现代性的自我主体,进行自省的时候,他的斗争性就显现了出来;我宁愿理解这种斗争为“雅各与天使的搏斗”。

徐 威:试图简单地讨论鲁迅文学精神是困难的。至少,我不敢也无法在只言片语中对这一内涵极其丰富的命题进行讨论——它至少包括了战斗精神、民族气概、现实批判、立人追求、自掘己罪……而假如问从如今“90后”作家的创作与现状来看,应该如何对待鲁迅文学精神的话,我想至少有两点是值得关注的。第一,“90后”作家的阅读视野(信息容量)与写作技能都并不会令人失望。换而言之,他们并不缺乏技术,他们不少人都把文章作得很漂亮。然而,在漂亮之下,我们有理由期待一种比“自我满足”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鲁迅的现实关怀与批判,比如鲁迅为唤醒麻木心灵而进行文学创作的信念。第二,当然现在也有不少“90后”作家已经开始将笔墨与锋芒指向现实、指向恶。然而,愤怒是容易的,批判别人是容易的,承认自己同样是被批判者之一、同罪者之一、懦弱者之一、逃避者之一则是困难的。

于文舲:从切实的角度说,我认为鲁迅文学精神就是明确。鲁迅的每一句话都是明确的,落笔就白纸黑字,从不故意制造含混,也不晦涩。而这背后,是作者本人认知的明确,面对混乱的社会,他是有“主心骨”的,因此无论鲁迅文学如何多义,我们仍然可以感觉到他作品中有一个“核”,是坚定地立在那里的。特别对于“90后”来说,我认为我们现在过于强调文学的含混性,过于害怕“主题先行”,其实很多时候是在给自己找借口,因为自己见识不够、思考力不足,就借此安慰自己。实际上,不管作品中是否写出来,作者心里至少要有明确的东西,否则叙事者立不起来,作品也没有筋骨。具体表现在作品中,“90后”的文学内容上往往左右逢源不敢下判断,形式上多用一些精美的隐喻或无关紧要的细节来填充,用散漫迷惑读者,其实都是自身虚空的表现,自己也无法说服自己。

郑在欢:孔子论诗提出“兴”“观”“群”“怨”四个字,后来成为中国艺术欣赏的基础。鲁迅的大部分作品都契合这四字。“兴”,让人看了精神奋发,激励人心;“观”,体察社会,洞观现实;“群”,不能曲高和寡,要人们都能参与欣赏讨论;“怨”,“怨刺上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勇于批判,但要有理有据,可以让人心生愤懑,从而激起反思。孔子是在“仁”的前提下倡导这些,人们对鲁迅的印象普遍停留在最后一个字“怨”,感觉鲁迅是个愤青,什么都要批判,而且还没做到“怨刺上政”,只是喜欢批评嘲讽小人物。但是综合这四个字去看鲁迅的作品,他当得起“贤”“仁”二字,鲁迅一直在有意识地以文载道,心怀悲悯,对小人物批判的同时引起同情,激起反思。“怨刺上政”容易,毕竟你的交流对象读过书,大家在同一个语境里说话。激起群议却不易,在鲁迅的作品里,他始终一视同仁,也着实担得起国民作家这个重担。

梁 辰:如果以一种更时下、直观的观念去理解,我认为鲁迅是一名“反英雄(anti-hero)”创作者,与“英雄”相对应。他笔下的人物是悲观且矛盾的,他“解构”人物命运与传统价值观念,塑造出这些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反英雄”人物。就算放在现在,也绝对是一种超前的理念。所以我觉得我心目中的“鲁迅精神”就是“反英雄主义精神”。而他塑造的这些“反英雄人物”或放荡不羁或与众不同。这一切,理应超出文学的范畴,成为这个时代的潮流。

程皎旸:个人觉得,他的精神可能是又真又狠,是一种哪怕你把我毙了我也得把大实话说出来的倔强。其实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是人之常情,作为文化人,就应该敢于表达,甚至是揭露、批评、反抗等,但今时今日,这种“真”与“敢”反倒成了一种稀罕的东西,一种需要被珍藏被讨论的精神……

唐诗人:鲁迅精神对于大多数年轻人而言,其实就是反抗精神,是启蒙意义上的去除天真、反对愚昧,是一种伴随着知识增长而来的主体性觉醒。我个人而言,大学曾特意花了一个暑假去阅读鲁迅全集,把日记之外的小说散文杂文和译文都看了一遍。这种阅读肯定是轻浅的,但它塑成了我的基本性格,就是更加不听话了,读书看问题都会不自觉地带着批判性思维,包括日常生活,都有影响,可以说有好有坏。但经过多年的知识积累,差不多已经把身上那种戾气压住了,更胡适化了。所以,我觉得鲁迅精神对于现在的大多数年轻人而言,可能就是批判性思维表现。

林培源:我觉得鲁迅精神里最核心的一部分,是他对黑暗的鞭挞,就像他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里说的“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对于年轻作家而言,鲁迅是这样一位肩住了黑暗闸门的精神父亲。

崔 君:鲁迅先生对我写作的启示意义在于,他时刻是敏锐警觉的,是一个好的怀疑者,无论多么凄惨凌厉,都让人感觉有宽厚的东西存留。

节选自赵依《一份提纲:关于鲁迅文学精神在青年写作中的缺失》,《青年作家》1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

点击“阅读全文”订购《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如果觉得《鲁迅文学在当下意味着什么? | 纪念》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