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编剧||如何将模糊的创意变成剧本?8种经典剧本创意思路分析!

编剧||如何将模糊的创意变成剧本?8种经典剧本创意思路分析!

时间:2022-12-13 04:16:22

相关推荐

编剧||如何将模糊的创意变成剧本?8种经典剧本创意思路分析!

假如我们有个创意,或者说脑子里有个模糊的概念、想法,最终我们想把它变成一个完整的剧本,把这个想法实现出来,那么好,我们现在有了起点和目标。

第一步必须明白你的故事要表达的是什么,或者说你想讲一个怎样的故事,在电影中我们称之为主题。一般的观众会笼统地把主题理解为亲情友情爱情,或者说讲时间讲生命讲小人物等等,但这还是对于主题的表征理解。

作为编剧,故事的主题分为两个部分:1,提出问题 2,回答问题

《骇客帝国》第一部来说,对于主人公提出的问题是:我是不是救世主?我能不能拯救地下世界?

《当幸福来敲门》来说,对于主人公提出的问题是:生活各种艰辛,幸福会不会降临?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主人公π提出的问题是:我与老虎漂流在汪洋大海中,我能不能活下去?

在这三个案例中,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是故事的主线,是故事的表征情节,接下去我们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问题:

《骇客帝国》的本质问题是:人是否应该相信自己?这跟《功夫熊猫》的主题是一样的;

《当幸福来敲门》本质问题是我的努力都没有结果,我还要不要努力?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本质问题是社会如此残酷,压根就不需要信仰,你还要不要有信仰?

以上三个案例是让大家在创作时有个概念,电影是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分为表问题和里问题,表问题是表征故事线,里问题是人物成长线、解惑线。

好,接下来就要说到比较难或者说更加模糊的问题了:回答问题。

小孩子都会问我从哪来,但最伟大的哲人都无法回答这样的终极命题,只能给出自己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的创作中,创意就是你提出的问题,那么你要回答这个问题。你提的问题越清晰,回答得越清晰,观众对于故事主题,对于你想讲个什么样的故事就会越明白。

英国短片《黑洞》,故事从一个为加班而烦躁不堪的男主角无意间打印出了一张黑洞纸张而开始。当他发现黑洞秘密之时心中产生了好奇之心,便开始小心翼翼地尝试起来从一次性水杯、食物,到开启办公室之门打开保险箱,拿到第一叠现金。当他发现自从可以从黑洞那里得到一切自己想要的东西, 黑洞可以完全满足他时, 他的胆子变得越来越大,没有了之前的小心和顾虑。他钻进了保险柜,结果贴在保险柜上的纸张被风吹落在地。

这个短片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不用一句台词,干脆利落。你提出的问题,你想怎样回答,这就是你要集中展现的主题,这个答案就是你的价值观、你的态度、你的思想、你的思考、你的人生。

你的回答是什么?这是我们必须要想清楚的问题,但并不要求你马上就搞清楚回答。比如说小演曾经说的案例是《越南买妻》,那么针对买妻这个问题提出后,我对于它的回答是什么?显然,从表面上来看,买妻这个行为是不对的、有悖道德、有悖情感的。但是,这不是我的回答,我也想知道对于买妻这个现象,我真正的态度是什么?于是,进入到下一个步骤,收集材料。

这些新闻材料中最有意思的和最具参考价值的是某论坛上贴出来的戴总相亲记。在这个相亲记中,我了解到因为越南战争导致越南男多女少的问题,于是我又找来了关于越战的纪录片等资料,加以深入的了解。

资料阅读过程中,有些哪些你是可能用得着,哪怕是一个小段子,你都可以用便签纸记录下来,作为可用的素材。当然了,你要是有条件的话,去越南旅游,大胆地去整这么一次活动,也是可以的。收集材料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到别人对同样问题的一个思考。

好,现在我们有了创意,也有了对于创意所做补充的材料,那么我们如何在这个基础上挖掘出主题呢?这里有个简单的办法:

议论文法

议论文法很简单,还是从提出问题开始,比如买妻,那么针对这个问题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买妻?买妻的目的是什么?主人公到底想得到的是什么?这一趟买妻旅程中主人公获的是什么?这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行文吗?他会有所担心吗?被当做商品买卖的越南姑娘为什么要卖自己?她难过么?她会反抗么?她的家庭怎么样的?她自己有喜欢的男生吗?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连串的问题中,我们已经从双方的角度来思考这些问题了。那么在我阅读材料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在越南生活的中国公民,他们怎么看待这个现象?他们的态度是什么?当我们不停地想,把这个议论文不停地写下去后,会发现一个新世界,一个真相的世界。

到最后,越思考,我越对越南女生产生怜悯,她们被卖是不得已的,她们当然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做实现的梦想,但是家庭是她们放不下的负担,有些把自己卖了是为了弟弟读书。所以在我的故事结尾,主人公享受到了越南训练有素的妻子,对的,这些越南姑娘从小就是要培训的,有一个职业叫“养妈”,那么主人公在享受过这些之后,他把自己的钱都留给了这位姑娘,但并没有娶她。我把自己对越南女性的怜悯寄托在主人公身上。这就是我的回答,世界如此残酷,世界如此无奈,但人与人之间可以相互理解。

那么现在我们提出了问题也回答了问题。我们说故事主题的正反题,正题是提出的问题,反题是回答问题。那么针对买妻这个问题,显然你有你的思考,我有我的回答,但是电影创作只能呈现一种回答,创作是个人的,自私的。

大家需要坚持的是自己的回答,因为这是你的态度,你看待世界,看待问题的方式,一旦受到太多的影响,这个问题也便没了答案。当然了,如果有人针对你这个问题,给你更好的思考,比如在创意阶段你就和别人探讨这个问题,你会得到更全面的观点,交流想法也是你寻找资料的一部分。但你务必要做出自己的回答。

我们现在讨论的这些步骤是一个故事的核心,下一期,我们将讨论当故事核心掌握之后,如何利用外在的形式,比如类型、元素等来讲故事。

这里介绍一个最简单的方法:

写日记

吾日三省吾身,今天的遇到的事、遇到的人,你的想法是什么,你的态度是什么,你的价值观也就是什么。你把自己的思考写进日记了,当有一天你运用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写出的人物,他的困惑很真实。英剧《皮囊》的剧本基本内容就是编剧的日记。

从创意到剧本的步骤

页纸写清楚

还是以《越南买妻》为例,我用科幻元素,能不能做?可以做,一个想从星际人贩子那里买老婆的主人公到后来捣毁贩卖组织;要是做恐怖片?可以,买来的妻子是个亡魂;要做社会变迁型?可以,一个中年男子的中年危机,即将和老婆离婚,他要去买个妻子。对于你的故事核心,你想用什么元素都可以。

至此都是我们的材料收集,都是准备工作,接下去,就要做总结和呈现了。呈现的第一步:把①页纸写清楚,故事也就有了

这一部极其重要,不多赘述。

完成以上步骤后,接下来就是进入到大纲的创作。大纲创作的第一步是参考相关类型。

如果想做某一题材、类型的作品,去参考相关的影视作品是必要的。

《泰囧》这个类型的公路片非常的多,从《飞机、火车和汽车》开始,有一系列的衍生,老外对于这个公路题材能玩出很多花样,比如《寻堡奇遇记》《内布拉斯加》《宿醉》《预产期》。

这些花样的重点都是放在人物出发的动力和整体旅程的趣味程度。比如

《预产期》唐尼老婆要生了,他急着赶回去,路上遇到一个逗比;

《寻堡奇遇记》讲的是抽了大麻的两逗比想要吃东西,在去汉堡店路上遭遇的奇幻事件;

《宿醉》则在结构上就玩了花样,一帮男人宿醉醒来,想要知道昨晚到底发生了什么。

第一遍看片子,你可以注意故事的建置部分,是如何建置主人公出发的动力,接着就是注意看结局前灵魂黑夜部分,故事点主题的对话或者行动,了解这个故事是讲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接下去的一个步骤就是拉片,如下,通过拉片看这种类型故事的结构,看人物的发展曲线。对于《越南买妻》来说,我做了《人在囧途》、《寻堡奇遇》的拉片。

(《人在囧途》拉片)

(《寻堡奇遇》拉片)

8种经典剧本创意分析

在商业类型片的世界里,好创意是可以反复使用并被广泛证实确实行之有效的,最简单的方法比如转换故事类型或背景,将男女主角换成更大牌的明星,追加制作和宣传成本到足以引起最多媒体重视的程度……但操作时需要巧妙掌握规律并最大程度地获取新形式。事实上,好莱坞在这方面的成功例子并不罕见,本文旨在对此提供一种思路,并对好莱坞最近十年那些相当精彩的故事创意及其附属品的运行规律进行举例说明,如果竟能对中国的电影创作者们有所启发,当然最好不过。

第一种创意:死去的人

1999年,年仅28岁的印度导演奈特·希亚马兰在好莱坞拍摄了惊悚电影《第六感》,影片讲述了一个儿童心理学专家(布鲁斯·威利)试图帮助一个可以与鬼魂进行沟通并深受其困扰的男孩(海利·乔·奥斯蒙德),就在他开始取得重大进展之时,他却惊骇地发现,自己之所以可以和男孩进行沟通,并获知“另一世界”的秘密,竟然是因为自己早已在一年前的意外枪击中死亡,他自己就是一个鬼魂!该创意在两年后即被影片《小岛惊魂》成功效法。《第六感》的创意可能得益于导演印度文化背景对死亡的反常规认识,一个对死亡浑然不觉的男人,对自己已经死去多时这一现实感到错愕与惊骇,实在吓到了所有人。而这个创意也绝不是凭空而来,历史上有不少成功小说都曾以死者的主观视角展开叙述,《第六感》只是故意藏匿了“我知道自己已经死了”这个特殊前提,从而达到出人意料的震惊效果。《小岛惊魂》显然“抄袭”了《第六感》的这一核心创意,但你几乎不会感到雷同,因为它借助妮可·基德曼出众的外貌和表演,貌似远离现代纽约的二战背景,以及西班牙导演阿曼巴不俗的导演手法,营造了一种全然不同的影片氛围,这让人来不及联想,只有当你看完电影走出影院,从观赏电影那种奇妙的非理性中挣脱出来的一刻,才有可能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另一部《第六感》。

鉴于复制这一创意的难度较大,而且失败率很高,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好莱坞没有出现大量跟风之作,但这一创意的启发性,却是空前的。比如死者与生者共存可以催化奇妙的戏剧感,就很可能是影片《第六感》带给我们的另一启示。的最新美剧《幻想警探》便巧妙利用了这一启示,该剧由导演过《肖申科的救赎》的弗兰克·达拉邦特执导,剧本台词一流,由好莱坞过气男明星杰夫·高布伦扮演的迷恋黑色电影的洛杉矶警探,他是个想象力惊人的中年男人,在办案过程中,总是能幻想出正在侦破案件中的受害人,并在和死者的秘密沟通中发现案件的蛛丝马迹,最终成功破案。这样的故事,让人很难相信它丝毫没受到《第六感》的影响。此外,最近上榜的惊悚片《隐形人》也借鉴了这一创意。有趣的是,在印度电影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故事,比如在爱情喜剧片《黑帮老大再出击》里,男主角就通过自己幻想出的甘地,赢得了他那令世人瞩目的爱情。

另一个典型创意可能也来自《第六感》的启发,,由马克·弗斯特导演的《生死停留》,以其精彩绝伦的剪辑手法征服了无数观众,而整部电影竟然是一个死者在弥留状态下的逼真幻觉。这个故事“独一无二”的创造性是对《第六感》的巧妙升级,大卫·毕诺夫的剧本再次将死亡的戏剧性和游戏性推向了一个电影化的极致,令人久久难忘。

第二种创意:封闭空间

封闭空间是恐怖片,特别是低成本的美国恐怖片最常用的故事场景,B级恐怖片大都会使用这种利于控制成本的方式构架故事。最近几年,把这一类型发挥到极致的恐怖片是《电锯惊魂》,该系列的过人之处在于,常见的封闭空间正邪角力变成了一个个令人不安和却引人兴奋的死亡游戏。而加拿大电影《立方体》则堪称此类型恐怖片的另一极端,它通过空间的最小化和不断地空间切换将不同人物挤压出各自的野心贪婪或正义坚持。在英国恐怖惊悚片《黑暗侵袭》里,导演(尼尔·马歇尔)则把洞穴冒险和女性惊悚主义融入残酷故事,也很成功。

封闭空间对向人物施加强大的外部压力非常有利,同时,空间本身也能形成一个特殊角色,比如《异形》系列里的太空船、太空监狱。这种设计,有时候也会被用于那些负责探讨人类复杂心理和人际关系的艺术电影,比如塔科夫斯基的科幻片《索拉力斯星》或者罗伯特·奥尔特曼的《高斯福特庄园》。

第三种创意:记忆碎片

将主人公设计成一个失去记忆的人,这是悬疑故事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它几乎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次类型电影,但像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记忆碎片》那样,在主人公失去记忆的前提下,又采用眩目的倒叙手法讲述故事,则实在令人耳目一新。在克里斯托弗·诺兰最精彩的那些故事里,他总是既担任导演又兼顾撰写剧本,的《魔道争锋》也是这样,影片没有延续“失忆”这一典型情节,而是把最大悬念通过“谋杀复制人”这一关键动作表现出来,充满了令人惊讶的戏剧张力。

在好莱坞天才编剧查理·考夫曼的作品《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里,“失忆”也被作为一个关键道具发挥地淋漓尽致,并几乎达到了此类叙事艺术的终点。在这个感动了无数人的爱情故事里,由喜剧明星吉姆·凯瑞扮演的乔尔,发现交往两年的女友克蕾婷(凯特·温斯莱特)到一家名叫“忘情诊所”的地方把一切有关他的记忆删除。眼见甜蜜爱情一去不回,痛苦之余为了报复,乔尔决定也到那家诊所把关于克蕾婷的记忆全部删除,但记忆清除程序启动之后,他却开始后悔。想起种种甜蜜往事,他发现自己并不想真正忘掉克蕾婷,但清除程序不可逆转,他只好在自己的记忆里一路狂奔,在一切消失之前想方设法保全这份爱的回忆。这真是一部令人心碎的电影,对爱情与记忆的辩证解析击中了当代人的情感软肋,它既是一个技巧纯熟的故事,又能在技巧之上唤醒和刺痛每个人内心的情感记忆,实在相当高明,妙不可言。相比之下,像《玩命记忆》这样的故事则不免显得小气,它讲的是一个谋杀者因为意外而短暂失忆,醒来后被误导,破坏了劫匪的绑架计划,成功解救了人质,但记忆苏醒后他才发现,原来自己是这起绑架案的策划者。不过这倒是个很有趣的讽刺作品。

假借失忆编织推理落网、爱情陷阱的故事实在太多,开具一份漫长的清单似乎并不困难:《初恋50次》、《特工狂花》、《我脑海中的橡皮擦》、《波恩的身份》、《我是谁》、《灵幻夹克》、《鸳梦重温》……关键在于确定影片的类型,并置换故事背景,有关失记的故事,还有很多花样值得探索。

第四种创意:“虫洞”理论

多数情况下,“虫洞”理论是个难以定论的物理学概念,它本身就充满辩证色彩,有一定理论依据但难以证实,不过在好莱坞,它却是屡试不爽的神秘故事法宝,所有无法解释的逻辑悖论似乎都可以用它来搪塞,《死亡幻觉》、《时空线索》……无不借助这一理论,将故事的正常时空随意打乱、扭曲、折叠、翻转,但有趣的是,大多数情况下观众也很愿意乐在其中。而且这种创意不仅仅适用于科幻电影,不少惊悚片也从中受益,比如《雾气迷蒙》、《蝴蝶效应》,悬疑剧集《度日如年》等等,甚至包括韩国电影《蜘蛛丛林》,也可以算是这一创意的某种延伸。

人是否真的能够打乱时空顺序而平行存在,这不是电影最关心的,电影利用这一噱头制造出别具一格的时间迷宫,让观众在一种迷失、困惑和沾沾自喜中获得愉悦,才是其意义所在。虫洞理论的银幕魅力在于,它能随心所欲地摆弄时空,而不显得过分矫揉造作。

第五种创意:精神分裂

在好莱坞,精神分裂者显然比失去记忆的人要多得多,以此为题材的电影也几乎已经形成一个次类型。早期的经典电影比如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1960年),最新最酷的文本则是大卫·芬奇的《搏击俱乐部》。精神病患的人格分裂症状对应着电影的非现实性,它能让叙事更随心所欲,并使故事主题蒙上一层辩证色彩。在《搏击俱乐部》里,布拉德·彼特和爱德华·诺顿扮演的角色属于同一个人两个截然不同的人格层面,他们存在于同一空间,彼此面对面地交流心得并发生激烈对峙,这样的事情在现实中是不可实现的,但通过电影,它却被传奇化,不但深刻而且触目惊心。

这是借助人格分裂作为电影叙事技法的典范,还有一些影片则直接探讨主人公的人格或精神分裂,比如郎·霍华德的《美丽心灵》(2001年)和大卫·科南伯格的《蜘蛛》(2002年),也同样获得了巨大成功。而伊恩·索夫特雷《K星来客》,则以更加暧昧的人道主义立场,将精神病患者的世界观彻底浪漫化了,在片中,凯文·史派西扮演的波特自称是个来自K-PAX星球的外星人,这一说法不但得到精神病院病患们的认同,同时也令他的精神分析师马克(杰夫·布里基斯)陷入困惑和迷惘。影片最后,并没有明确交待波特究竟是否外星人,而这也成为影迷们激烈讨论的关键所在。

精神病患这一创意,更多的还是被用于商业惊悚片的悬念制造(就像希区柯克47年前作的那样),《神秘窗》、《机械师》、《致命ID》都是如此,但这种“单纯的分裂”往往很容易被熟练的观众一眼识破,《致命ID》仍能达到一定的惊悚效果,但像《神秘窗》、《机械师》这样的故事则已经代表着此一类型的衰落,相比之下,一些非好莱坞影片却能拍出新意,这其中法国的《高压电》和墨西哥的《潘的迷宫》比较突出,尤其后者,它是一部将魔幻和现实紧密结合的电影,最终观众发现,影片的魔幻部分其实全部出自那个酷爱童话的小女孩的幻觉。导演(吉尔勒莫·德尔·托罗)真该为此获得一个最佳银幕创意奖!

第六种创意:梦的解析

某种程度上讲,电影其实就是一个个梦,但梦本身却不是电影。有些电影试图表现人类的梦境,并透过梦境展现人物内在的精神焦虑,但像《半梦半醒的人生》这样的电影,仍然属于一个极端,它的故事情节发生在无限循环的梦境之中,梦中有梦——无论你如何醒来,你都仍然身处另一梦境当中。这实在太有趣了,同时也相当令人崩溃,但电影,自古以来就具有这种催眠力量,而观众则善于无条件地接受这种催眠。

关于梦的解析,我认为当代电影对它的挖掘还远远不够。

第七种创意:神奇力量

身体因为神奇激光照射而变大、变小,时间隧道可以把人送回史前时代或异度空间,野心科学家发明了可以令人隐形的药水,被蜘蛛咬伤可以变身无敌超人……这些不可思议的景象都曾被在好莱坞一一实现,但好的创意绝不仅仅停留在这些表面变化上,像《亲爱的,我把孩子变小了》、《隐形人》、《蜘蛛侠》或《博物馆之夜》这样的电影,“神奇力量”往往只是一把打开视觉奇观的逻辑钥匙,它们赋予现实世界以超现实力量,但最终讲述的仍然是合乎常情的家庭剧、爱情故事或者合家欢电影。神奇力量的最大作用,是赋予主人公在现实世界之外的更多可能性,比如可以披上斗篷飞翔在纽约的夜空之上,并通过透视眼看到心爱女人新家的内部装修,或者随意操控时间,扭转生死乾坤,再或者令博物馆里的标本在午夜复活……在美剧《失落的房间》里甚至有一把万能钥匙,用它可以打开任何一扇门,非但如此,经它打开的门背后总是同一时空的另一地点,这种神奇力量不是赐予人的,但它事实上提供了叙事的更多种可能性。

神奇力量并不总是令人愉快的,在影片《倒霉鬼》(韦恩·克莱默)里,赌城拉斯维加斯有一个形象猥琐的男人(威廉·梅西),凡他出现的地方一定会给赌客带来“霉运”,因此他被赌场雇佣,以令运气好的顾客转而输钱。这个有关“神奇力量”的创意,能让好莱坞的大多数制片商们气得吐血,因为一般来讲,观众更喜欢看到影片中的主人公获得有价值的超现实力量,从而在观看影片的时候获得平时无法体验的满足感,没有人喜欢看到自己“变得更蠢”。而恰恰因为这样,《倒霉鬼》成为了一个相当精彩的反方向创意。

中国古代传说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神奇力量,比如可以穿墙而过的崂山道士,可以用一只毛笔“制造”实体的神笔马良,可以从贝壳里跑出来操持家务的田螺姑娘,可惜的是,这些古代传说所蕴含的神奇土壤,并没有在当代电影的尴尬环境下创造出更为鲜活的文本,超现实题材在中国显然被人为地扼杀了,以至于很多人误认为中国观众不善于接受超现实题材,但事实上,像《蜘蛛侠》、《哈利·波特》这样的电影,在中国大有市场。

第八种创意:正邪逆转

,关于正邪逆转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惊悚片《水果硬糖》,色情狂在网上寻找猎物,并成功地将又一个少女骗到家里,但故事的走向却令人大感意外,因为这次“绑架”恰恰是这个受害女孩预谋以久的,影片结尾处她已经从一个“猎物”彻底变成了“猎人”。此类创意适用于一部分恐怖惊悚片,它往往在影片的最后部分,将受害者和凶手的对位关系作一个180度大逆转,从而产生惊人效果。除了《水果硬糖》(狼和小羊的故事),迷你剧集《恐怖电影》第一季第一集也属此类,性感女主角苏珊独自驾车在密林深处的公路上夜行,却遭遇嗜血杀人狂,于是,一个逃命一个追赶,惊险连连。最终,苏珊不断回忆起军人丈夫鲍伯对自己严酷的生存训练,并逐步建立信心,奋起反抗,在密林里设下重重陷阱,杀死了凶徒,而故事的结尾我们却蓦然发现,受害者苏珊深夜驾车行驶在密林深处,其实是为了藏匿汽车后备箱里丈夫鲍伯的尸体……她是一个谋杀者。法国片《高压电》()也有类似创意,不过其设计更为极端,这里的女受害者和杀人狂是同一个人!她是个人格分裂的女同性恋者!

正邪逆转故事必须承担这样一个风险,当受害者摇身一变成为陷阱的制造者,编导必须想尽办法尽快让观众接受这个事实,否则,观众会因为感到自己的道德感受到挑衅,而对影片产生厌恶。聪明的编剧,可不会让自己成为电影里最讨人厌的角色,向来如此。

如果觉得《编剧||如何将模糊的创意变成剧本?8种经典剧本创意思路分析!》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