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杨大夫讲金匮要略21

杨大夫讲金匮要略21

时间:2018-07-07 06:22:43

相关推荐

杨大夫讲金匮要略21

寒为虚,就是实证和虚证同时存在,形成了恶性循环,虚实并病,临床上

的病人都是这样子的。大便则坚。就是说大便又多又比较坚硬。吃的多,

吸收不了,大便就会多。但胃肠有热,会消耗胃肠水分,大便就会比较坚

硬。同时呢,由于胃中有热,病人还会口渴,爱喝水,糖尿病人就是这样

子的。其脾为约。这种吃的多,拉的多,小便频,又口渴的病证叫什么病

呢?张仲景说,这个病叫脾约。实际上,这就是现代人的糖尿病。麻子仁

丸主之。这个脾约病,消化不良证,病机复杂,可以用麻子仁丸来治疗。

这一个条文,是《伤寒论》中阳明病篇 247 条的原文,我们来看一下这个

脾约应该怎么治,虚实并病,病机比较复杂。

麻仁,补五脏,利血气,是治疗五劳七伤的要药,能补充心血。芍

药,疏肝养肝阴,是补肝血的要药。这两味,是用来补虚用的。枳实,厚

朴,是加强胃肠功能的,理气用的,能加强胃肠对食物的吸收功能,可使

胃肠气机恢复正常,保持胃气下行。大黄,用于清热解毒,把消化系统的

热清掉,并且能把肝脏中的热毒排解出去。我们前面讲过,消化系统疾病

本是少阳与阳明合病,与肝脏有密切关系。最后用到杏仁,为什么要用到

杏仁呢?因为本病是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饮食营养不能经脾吸收进入肺,

自然就会肺虚,在脾胃得到调整的同时,也要注重对肺的调理,用杏仁补

肺津,可增强肺的功能,增强饮食营养在肺中与氧气的反合反应,为人体

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这一点,也充分表现了中医临床治疗疾病是采用综

合调理的方法,单一用药往往不能有满意的疗效。

这个麻仁丸,是治虚实并病的消化不良,用于重证的,临床上非常

实用,这几味药,也是中医组方的基础药物。朋友们,再见

杨大夫《金匮要略》第五十二讲(甘姜苓术汤、治中焦)

各位朋友晚上好,现在我们继续学习《金匮要略》。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麻子仁丸,这是一个治疗虚劳病的方法,针对于消化不良,

能吃饭,又不能吸收,导致身体虚弱,临床常见的是糖尿病,虚劳中风半身不

遂而给出的一个治疗方法。具体临床用药,张仲景给出的是方法,规范,我们

要根据他的方义去用药,而不是照搬原方,这就是尊古而不泥于古。

《金匮要略》第十一篇第 16 条: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

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

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

肾着之病。就是肾中风寒,肾中血不足,肾虚了,会出现的一系列证状。其人

身体重。病人就会有身体沉重无力的感觉,不想动,没有力气。腰中冷,如坐

水中。这个肾虚的病人,摸一下后腰部,会有冰冷的感觉,病人会感到背腰处

象坐在水中一样冷凉。形如水状。这个水,中医里面说水位于北方,主寒冷,

水是圆的。这里指病人会发胖,形状是肥圆形的,说明是肾虚了。反不渴。因

为身体太寒了,阳气不中,肺胃也热不起来,就不会产生躁热,胃中热不起来,

就没有口渴的感觉。小便自利,饮食如故。这个胖子,他小便是正常的,饮食

也是正常的。病属下焦,身劳汗出。人发胖的原因是肾太虚了,肾虚则肾气不

足,不能固表,病人稍一劳动就会出汗特别多。衣里冷湿。这个胖人出汗后,

会感觉身上的衣服又冷又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这个肾虚时间久了,就

会有屁股痛,不能久坐,腰痛,不能久站,腿痛,不能正常走路。腹重如带五

千钱。这个肾虚引起的肥胖病人,他会有将军肚,肚子很大,感觉很沉重,难

受。甘姜苓术汤主之。由肾虚引起的大肚子,肥胖,下半身疼痛,都可以用甘

姜苓术汤来治疗。本病的病理机制,血不足,这个是短期能解决的,先放一边,

慢病缓治,可放到以后的时间里去调理。当下的问题是体寒,阳气不足,水湿

内停,这个可以使用升阳利水法来解决。

本方里,甘草,干姜,大补胃津,能升阳化气,让身体先热起来,把寒祛掉。

白术把体内的湿收集起来,然后由茯苓把这个水湿通过小便排出去。这样呢,

寒去水消了,证状改善了,病人的痛苦就会减轻了。本方里面,重用干姜升阳

化气,重用茯苓利湿消水,都是用到四两。甘草干姜扶正气,白术茯苓袪邪水。

这就是扶正与祛邪共时进行的。肾虚为风,肥胖为湿,本方也是一个祛除风湿

病的方法。

《金匮要略》第十一篇第 17 条:肾死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

者,死。

肾死脏,就是肾中严重缺血了。浮之坚,就是这时的脉象是尺脉浮大而胀满了,

不是能正常跳动的。正常的肾脏脉是沉细的,现在却浮大而坚满了,是病脉,

不是常脉的。按之乱如转丸,诊脉时应指上去,好象里面在吵架一样,有转动

的感觉。现代临床之中,腰间盘突出证患者就是这种脉象。益下入尺中者,死。

就是说,从心脉溢满浮大,一直到尺脉,这个寸关尺三部都是浮大而坚满的,

说明上中下三焦阴阳将绝,内热过旺,人就不能活了,难治了。这个浮大脉,

说明阴血不足,内热炽盛,又坚满了,太严重了,正气不足,邪气有余,医生

也无回天之力的。



《金匮要略》第十一篇第 18 条: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

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不和,

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

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学生问老师说,我知道人体上中下三

焦得不到津血的滋养,就会枯竭而生病。那为什么上焦心肺枯竭,人就表现为

喜欢嗳气呢?师曰:上焦受中焦之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老师回答

说,上焦心肺的枯竭,原因还是在中焦消化系统不正常,不能正常消化吸收饮

食造成的。凡是有心脏病,肺病的人,他肯定是有肝胆病和胃肠病了,嗳气,

这是胃病的表现,人体是脏腑相连相因的,百病原因皆产生于消化系统,所以,

有心脏病,肺病的人,他肯定有胃病,会嗳气的,胃中嘈杂痞满反酸呀。下焦

竭,即遗溺失便。同理,由于人体消化系统病变,消化吸收不良,才会导致肾

虚,男子会出现遗精早泄,尿频,尿失禁,大便失禁,这些肾虚的表现,原因

还是出在消化系统里面。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正是因为中焦消化系统气机

失常,升降失职,才会导致全身因得不到充足的营养而不能自已控制自己,百

病丛生。不须治,久则愈。凡上焦疾病和下焦疾病,就不用考虑去如何治疗了,

你把中焦消化系统治好就行了,其它的,自己就会好,会自愈的。本条要传达

的本意就是,各种疑难病,治在中焦,气血和,百病消。按阳明与少阳合病这

个思路就行了。所以呢,有很多老中医,一张方子,用了一辈子,干了几十年

中医,就用几张方子。所以,中医不是很玄妙的事情。去年,就有人攻击我,

说我什么病就是那一个方子,说我是骗子。骗没骗人,疗效是真实的,没骗人。

《金匮要略》第十一篇第 19 条: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

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

便肠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

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老师说,人体疾病,大多数情况下是中焦气

机失和,中焦的热又会传变给上焦,上焦心肺有热,就会出现咳嗽,时间久了,

就会出现肺痿而喘气。热在中焦者,则为坚。中焦有热,(中医讲热,西医讲

炎)病人就会有腹满而坚硬的证状。热在下焦者,则尿血。如果下焦肾和膀胱

有热,有炎证,病人就会出现尿血的证状,因为受热后血管破裂了。亦令淋秘

不通。当下焦有热时间久了,小便时会涩痛,也会出现小便闭锁不通,尿不出。

大肠有寒者,多鹜溏。如果病人天天拉稀,说明大肠太虚寒了。有热者,便肠

垢。如果大肠中有热有炎证,大便拉下来之后就会擦不干净。小肠有寒者,其

人下重便血。有的病人大便下血,还有大便时下重,这是因为小肠虚寒的原因,

小肠与心相表里,也说明与心中虚寒有关。有热者,必痔。人怎么会得痔疮呢?

因为小肠太热了,小肠里有炎证,才会得痔疮的。小肠与心相表里,当然与心

热也有关系了。这一条呢,几乎把人类疾病讲完了,意思,不外乎人体内部的

寒热关系,这个寒热的调控,是以人体中焦消化系统为中心的。所以,中医治

病的原理,实际就是对人体温度寒热的调控,可治百病。

朋友们,再见。

杨大夫《金匮要略》第五十三讲(积、聚,四饮)

朋友们晚上好,现在我们继续学习《金匮要略》。

第十一篇,讲的是五脏风寒,也就是虚劳病,严重时会中风,会形成各种疑难

病。在这一篇里,出现了三个方子,旋覆花汤,麻仁丸方,甘草干姜茯苓白术

汤,这三个方子是干什么的呢?旋覆花汤是治虚劳结气的,临床上很多病人气

郁久了,痰饮湿浊比较重,又特别虚寒,用本方可温中行血,散结气,宣化浊

湿。麻子仁丸,是用来治疗病人能吃饭,但又消化吸收不好的,能加强人体生

理功能,增强体质,让病人身体状况回转。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用于治疗虚

劳病的水湿内停,去水湿消水肿的。这三个方子并不是五脏风寒的主治之方,

是附带的。要真正让病人身体状况回转,还是要从消化系统来治疗的,百病治

在中焦。本篇列举了很多人体病证,都是由于人体中焦失职造成的,消化吸收

不良,即会导致津血生化无源,五脏失血而虚弱风寒。

《金匮要略》第十一篇第 20 条:问曰:病有积,有聚,有謦气,何谓也?师曰:

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辗转痛移,为可治。謦气

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謦气。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

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

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在,积在右。脉

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问曰:病有积,有聚,有謦气,何谓也?学生问老师说,我听说人有积,聚,

謦,这些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师曰: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辗转痛移。老师回

答说,当人体虚弱的时候,气血运行不畅,可能会有气血瘀积在某一处而出现

病证。如果气血瘀积在人体五脏上面,就叫做积,会有肿胀感,这个肿胀是固

定的,不会到处移动的。而气血瘀积在六腑上面,叫做聚,这个聚是能够移动

的,病人的疼痛感是有移动性的。并且,这个聚,还有一个特点,它有时发作,

有时不发作,病人有时有痛感,有时没有痛感,而积病不是这样的,积病始终

都会感觉到疼痛的。为可治。不管积也好,聚也好,这些病都是可以治好的。

謦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謦气。还有一个謦气病,它的证状是病人

胁下肝区疼痛,用手按上去就舒服些,不按又要疼痛了,这个叫謦气。这里没

有说为可治,意思就是说,这个肝区胀痛,就不是太好治的了。因为一旦肝区

疼痛,说明病程太久了,肝为人体至阴,最阴的地方,一旦出现严重问题,风

险是比较大的。这个积,一旦发展到很严重时,就是肿瘤了,由于体质差,病

程久远,治疗起来就需要相当高的水平了。如果正不压邪,病情就无法控制,

迅速发展,不可控制了。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那么,人为什

么会得积聚謦这些病呢?最根本的原因是病人津血亏耗严重了,病人的脉象是

非常微细的,应指按上去,按到骨头才感到有细弱的脉,没有血了,身体循环

不能正常进行,在某一处形成瘀血,才形成了积。寸口,积在胸中。如果病人

寸口脉很沉细,就会有心脏病,会有胸痛短气现象的。微出寸口,积在喉中。

如果病人寸口往上一点的脉是沉细的,那么,病人的喉咙这个地方就会有瘀积。

关上,积在脐旁。如果病人的关部往上一点,其脉象是沉细的,说明在肚脐旁

边有瘀积。上关上,积在心下。这个上关上,就是关脉的上部有点大,说明病

人胃的下方会有瘀积。微下关,积在少腹。如果病人的沉微脉在关部的下部能

摸到,说明有积聚在小肚子这个部位。这里特别指出的是,积聚病,病人的脉

已经几乎摸不到了,现在医生是摸索着找脉的跳动点,很难找了。尺中,积在

气冲。如果在尺部能摸到沉细脉,说明瘀积在气冲穴,也就是在气衔,位于鼠

溪穴上面三寸之处。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因为人的左右手脉跳

是不一样的,如果沉细脉出现在左手,积聚就在左边。如果沉细脉出现在右边,

积聚就发生在右边。脉两出,积在中央。如果病人左右手都是一样的,这个积

聚就发生在人体左右的中间线上。各以其部处之。医生要详细诊断病情,确诊

后再根据积聚所处的部位来决定治疗用药。

这个第十一篇,我们学习完了。本篇主要说明的是,消化系统疾病,会导致人

体津血不足,五脏失养而风寒虚弱,然后百病丛生。到最后,会发展成各种积

聚,严重时就相当于肿瘤了。最严重的,就是胁下痛,肝中瘀积了,对生命就

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了。那么,这个积聚,它的本质是什么呢?实际就是痰饮,

瘀浊。所以,紧接着下一篇,将会专门讲述痰饮病。

*******************************************************************

*************************

《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首先说明一下,咳嗽病,前面第七篇已讲过咳嗽病,但本篇主要讲述痰饮,它

是积聚病的根源。但由于有了痰饮,病人就会咳嗽,所以本篇把咳嗽同为一块

来讲述,主要是由痰饮引起的咳嗽。

《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第 1 条: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日:有痰饮,有悬

饮,有溢饮,有支饮。

学生问老师说,我听说痰饮病有四种,是怎么回事呢?老师回答说,是啊,有

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这四种。痰饮,当人体津血不足时,处于虚

弱状态,气血津液循环不畅,当津液运行不畅而聚积一起,就成了水饮,叫做

饮。当人体内部有热时,比如少阳证,就是有内热,人体不良代谢产物与津液

混合一起,就形成了浊痰,这个叫痰。热痰与寒性的水饮结合到一起,这个就

是痰饮。热生痰,寒生饮。什么是悬饮呢?当寒性的水饮聚积在胁下时,称为

悬饮。什么是溢饮呢?当寒性的水饮聚积在四肢及皮肤,形成了水肿,这个叫

做溢饮。什么叫支饮呢?当寒性的水饮停留在胸膈及心肺之间,形成了肺水肿,

心包积液,胸腔积液了,这个叫做支饮。这一条,是对水饮病的一个定义,由

虚寒引起的水津停留聚积,对人体健康将构成严重威胁。

《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第 2 条: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

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

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

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学生问老师说,四种水饮病,应该怎样去区分呢?

老师回答说,对于正常的人来说,人体应该平素是体壮肌肥的,但现在有一种

病人,他很瘦,瘦人说明有内火,有内热,就会生热痰,有内热时间久了,身

体就虚寒了,就会有寒饮,这种病人,他胃肠虚寒时,同时又有内热,胃肠间

会有水声在响,他肠间的响声是热痰与寒饮在互相作用,这就是痰饮。

寒饮如果停在胁下,病人咳嗽或吐口水,都会振动得胁痛,这个是悬饮。

如果寒饮停在四肢,皮肤本来应该有汗,因为有了水饮,就不会再出汗了,会

肿胀而疼痛烦重,这个是溢饮。

如果病人咳嗽喘气,感觉是气短,日夜不能安卧休息,并且病人看上去有水肿

的征象,这个是胸膈间上焦有寒饮了,这个叫支饮。

这一条,说明由虚寒,由内热,会引起痰饮内停,会导致严重的疾病发生。

朋友们,再见。

杨大夫《金匮要略》第五十四讲(饮在五脏时的症状)

朋友们晚上好,现在我们继续学习《金匮要略》。

目前,学习的是痰饮咳嗽病,第十二篇。

首先,我们要懂得学习《金匮要略》的方法,它的每一篇

章,前后都是有关联的,不是单独讲某一病证的。前面,

他说了,人体杂病,发病的根源都是在人体消化系统,阳

明与少阳合病,才导致人体津血不足,营养不良,造成五

脏风寒。当津血严重不足时,会出现积聚病,也就是痰饮

聚积在身体里面,又会变生出很多证状来。并且,张仲景

说,凡是积聚病,脉象是沉微的,按到骨头才感到有脉,

是一种极度虚弱的脉证。

十二篇讲痰饮病,实际就是对五脏风寒积聚的进一步解释。

昨天,我们学习了痰饮病有四种,胃肠中有痰饮的,叫痰

饮病,胁下肝区有痰饮的叫悬饮,因为肝脏是悬起的。痰

饮停在四肢及皮肤的病人,他皮肤会出冷汗的,所以叫溢

饮。痰饮在肺中,会出现咳嗽喘气,影响支气管正常功能,

所以叫支饮。

《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第 3 条: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

恶水不欲饮。

如果觉得《杨大夫讲金匮要略21》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