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写诗秘籍:写七言绝句的经典方法 脍炙人口诗词必备 值得收藏

写诗秘籍:写七言绝句的经典方法 脍炙人口诗词必备 值得收藏

时间:2021-03-03 06:07:35

相关推荐

写诗秘籍:写七言绝句的经典方法 脍炙人口诗词必备 值得收藏

大家好,这里是诗词世界。本次课程为诗词写作基础课,授课讲师为杨强老师。

本次课程共分八个课时,分别如下:

第一课:四声与平仄

第二课:押韵

第三课:格律(替、对、粘)

第四课:格律(孤平、三平尾、拗救)

第五课:五绝写法

第六课:七绝写法

第七课:五律写法

第八课:七律简析及词的写法简单

第六讲:七绝写法

七言绝句,是近体诗中最灵活也是最容易出彩的体裁。古代不知有多少大家,主要靠擅长绝句,便能名垂千古,在诗歌史上书写光辉的一笔。像盛唐的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中唐的刘禹锡,怀古七绝与竹枝词光耀诗坛;晚唐杜牧,七绝冠绝一时;北宋王安石的小绝句,人称“半山体”,极富特色;南宋杨万里,流传最广的便是灵巧活泼的绝句。

想起这些诗人,我们的脑子里总会有那么几首熟悉的绝句浮现出来。在所有诗歌体裁中,绝句最灵活,写好了也最容易脍炙人口。最基本的一点,在语言方面,写绝句一定要做到流畅、典雅。关于七绝的写法,我这里要讲几点,大家一定要留意。

第一,诗词创作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个手法:情景交融。

以情景交融构成的意境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成为上乘佳作的重要因素。它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意,是主观的,指情感、思想方面;境,是客观的,是外在的景物、环境。二者水**融,其实就是主观的人内在思想活动,与外在的自然事物,相互融合,所构成的奇妙境界。这符合我们传统“天人合一”,“宇宙人生”的观念。也只有这样的文学作品,它才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好的文学作品,都有作者的生命在里面。

所以,我看诗词,除了语言之美外,透过语言,是能够看到作品背后的人的。

如何情景交融呢?我举一个例子。杜甫曾经在安史之乱中,被叛军抓到过,押入长安城。那时的长安城,已经被叛军占领,大肆屠戮,已经很荒凉破败了。有一年春天,杜甫悄悄跑到曲江边观赏,就写了一首《哀江头》。他是要借助眼前的景物,抒发破国亡家的沉痛感受。

可你要知道,春天的景物是美好的、灿烂的,你怎么把这种景融进自己的情,且写得深刻、沉郁。其中有两句: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江头有那么多宫殿,那么多门,以前多么热闹、繁华,现在皇帝跑了,很多王孙贵族被杀了,现在都锁着、都闭着。这已经很冷清了。后面一句才是借景抒情。“细柳新蒲为谁绿”,细柳呀,新蒲呀,开得多茂盛、多美好。可是你为谁而绿呢?人都走了,国都都残破荒芜了,你还旺盛地生长着,给谁看呢?

“为谁绿”三个字,就把悲情融进去了,力敌千钧。没人了,荒芜了,他才会这么问。而另一方面,细柳、新蒲所代表的大自然仍然生机勃勃,它不管人世间的兴衰离乱,这是以自然之无情,反衬人间之多情,让诗人情何以堪。

顺着这个思路,南宋姜夔,曾游览扬州。当时扬州作为宋金前线,也是屡经战乱,再也没有以前的繁荣、热闹。那杜牧在写著名的《扬州慢》时,结尾怎么说的呢?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都荒败成这个样子了,桥边的红药,还开得那么艳丽,摇曳于春风之中,你是为谁而开呢?红药无情,不管人世沧桑,自开自落。以无情衬有情,这种写法,这还是老杜那个手法的翻版。

杜甫的句子,细柳、新蒲、绿,这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姜夔的句子,桥边红药,这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作者是怎么把它跟主观的情结合起来的?关键就在两个字:为谁。这一问,就把诗人的情感带进去了,并且含而不露。因为有主观的情感融入进去,所以那细柳、新蒲、红药,就不再是死的景物,而是包含着作者主观情愫的事物,这便是意象了。象,就是事物,包含了主观的“意”在里面,才构成意象。

意象,再构成意境。就像好的山水画,必须有意境美。否则,画得再像,也只是死画。

“为谁”这样一问,把“情”与“景”融合,值得我们借鉴。类似的成功例子很多,像金代元好问写《摸鱼儿》,开头就说: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

那么苦的莲心,它是为谁而苦呢?这是借“莲心之苦”暗喻“人心之苦”。

秦观被贬到郴州的穷山恶水,他内心苦闷,写《踏莎行》结尾说: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郴江绕着郴山流得好好的,为着谁要流到潇湘去呢?言外之意,这里连郴江都呆不下去,要流走了。可我偏偏贬谪在这里。

这样一问,不但景与情交融,而且问得委婉、含蓄,把多少言外之意都含在里面了。

比直接写我愁苦、我坚强、我烦闷、我开心,那是要强过几百倍的,因为后者那种直白的写法,是很苍白且让人生厌的。你加了两个字,就成了艺术的手法。所以,读诗要读细,而后为我所用。这种借鉴,绝非抄袭,却能使诗词倍增色彩。

还有罗隐的《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严恽的《落花》: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这样的一问,充满了多少关切与同情。这也可以看出,我们的文学是一脉相承的,后人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翻新、变化。因而,我们在读诗的时候,要学会汲取古人有益的经验。

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写过一首很有名的绝句《渡湘江》: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这是杜审言被贬到南方经过湘江时,写的一首七绝。迟日,是春日。春日的园林,这是美好之景。昔游,说明以前游过。以前游的时候,春风得意,心情很好。现在贬谪,再游园林,回想起以前的游览,感到悲伤。“悲”字把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情,绾结起来了,并且还把“昔”与“今”的不同,也绾合起来了。所以,我们要注意,借助客观景物传达主观情感,往往需要关键字作链接,像之前的“为谁”二字

像王勃《山中》第一句“长江悲已滞”的“悲”字,第三四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的“况属”二字都是链接的关键。第二句“今春花鸟作边愁”,“作边愁”三字把花鸟的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情融合起来了。就像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是客观的,他用“感时”“恨别”,就把客观之景主观化了。

第三句是正面叙述,写自己从京国被贬南方。

一般在律诗绝句里,直接叙述不宜太多,需要写景点缀。像这样的客观叙述,杜审言只用一句就带过去了。第四句又回到景:“不似湘江水北流。”但是,这景里面有情在。它是跟人形成了对比。京华在北方,作者眷恋京华,想回北方。但作者是往南贬的,江水却是往北流的。他才觉得自己不如江水,江水能往北,自己却不能往北。作者的情感通过这样一对比,就显然了。它表现了作者对京城朝廷的眷恋、依恋,以及对自身遭贬身世的悲伤与无可奈何。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后两句还是对偶句,但它对得很流畅,以至于让读者忽视了它讲究对仗。这是很高明的对仗,属于流水对。

所以,我们看一首诗里,除了第三句,其他几句全是情景交融。要么借景抒情,要么融情于景,绝不直白浅露。作为写诗之人,要有一种气质与风度,无论什么境况,语言表达要有分寸,要有艺术感染力。不能一遭贬,就在诗里呼天抢地,对朝廷、皇帝怨声载道,用那种直白浅露的语言作谩骂式的发泄。

这种写法,是让人生厌的,也是最不入流的写法。

如果觉得《写诗秘籍:写七言绝句的经典方法 脍炙人口诗词必备 值得收藏》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