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脾 肾疑似证——脾气下陷 脾阳不足 肾虚水泛 肾不纳气

脾 肾疑似证——脾气下陷 脾阳不足 肾虚水泛 肾不纳气

时间:2020-12-31 08:34:45

相关推荐

脾 肾疑似证——脾气下陷 脾阳不足 肾虚水泛 肾不纳气

上一篇,说过了心、肝疑似证的区别,这一篇在聊聊脾、肾的疑似证。

脾气虚弱、脾气下陷、脾不统血、脾阳不足辨

脾位于腹中,有主运化,化生气血,统摄血液,主四肢肌肉等功能,开窍于口。

人体的生长发育,全靠脾胃之气吸收水谷精微以供给,故有“脾为后天之本”之说。

脾气足则人体气血旺盛,精力充沛,肌肉丰满;脾气虚则健运失调,气血生化无源,发生种种病证。

脾病多虚,故有“虚者太阴,实者阳明”之说。

由于脾虚病程有长有短,病情有轻有重,故临床根据脾虚症状分为脾气虚弱,脾气下陷,脾不统血,脾阳不振,诸证皆由饮食不节,劳倦思虑,或身体虚弱,或久病失调等引起,其共同症状为食欲不振,身倦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蜡黄。

所不同的是:

脾气虚弱,多因脾虚失键,生化之源不足,气血不充所致。

症见食少乏味,饭后脘腹胀满,大便溏泻,四肢倦怠,面色无华,神疲懒言,舌淡苔白,脉缓弱。

治当健脾益气。

脾气下陷,则多由脾虚中气不足发展而成,或因久泻久利,损伤脾气,致使发生中气下陷的病理变化。

症见头目眩晕,语音低怯,自汗,食入则胀,脘腹重坠,便意频数,小便淋漓不尽,或久泻脱脏、子宫脱垂,舌淡苔白,脉虚弱。

治宜益气升提。

脾不统血,则多属中气虚衰,脾失统摄之权,以致血不归经的病证。

症见便血肌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及其他血证,常兼饮食减少,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脉细弱等。

治宜益气摄血。

脾阳不振,则多由脾气虚弱发展而来,也可因过食生冷,损伤脾阳所致。

症见腹胀纳呆,腹痛而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或遍身浮肿,小便不利,舌质淡嫩,苔白滑,脉沉细或迟弱。

治宜温运脾阳,或温脾行水。

肾阳不足、肾气不固、肾虚水泛、肾不纳气辨

肾的阳气亏虚,根据不同临床表现可分为肾阳不足、肾气不固、肾虚水泛、肾不纳气四种证型,它们临床表现都具有面色晄白,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舌淡苔白等特点,易于混淆。

肾阳不足,多为肾阳虚衰、阴寒内盛的病变。

临床以面色晄白,形寒怕冷,腰膝酸软,男子阳痿不举,女子宫寒不孕,舌淡苔白,脉沉无力为特征。

治宜温补肾阳为主。

肾气不固,则多为肾气亏耗,以致封藏固摄的功能失职。

临床表现男子以滑精早泄为主,常兼神疲,小便频数而清,尿后余沥,甚则不禁,夜尿频多,女子带下清稀,胎动易滑,舌淡,脉细弱等。

治当补肾固摄。

肾虚水泛,则多因肾阳虚弱,阳虚不能制水,以致水液泛溢肌肤。

症见浮肿,下肢尤甚,按之凹陷没指,尿少,畏寒肢冷,或兼呼吸急促,咳喘痰鸣,舌淡胖嫩有齿印,苔白滑,脉沉弱或沉滑。

治宜温阳利水。

肾不纳气,则多由肾气虚弱,摄纳无权所致。

症见喘促息微,呼多吸少,动则喘促更甚,或咳时遗溺、汗出肢冷,或面目虚浮,舌质淡,脉沉弱。

由此可见,肾阳不足、肾气不固、肾虚水泛,肾不纳气四型,皆与肾阳亏虚有关,故治疗总宜以温肾助阳为主。

偏于肾阳不足者,证属肾气亏耗失固,治疗重在温肾以固摄;偏于肾虚水泛者,证属肾阳亏虚,阳不制水,治疗重在温阳行水;偏于肾不纳气者,证属肾气不足,摄纳无权,治疗重在温肾以纳气。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如果觉得《脾 肾疑似证——脾气下陷 脾阳不足 肾虚水泛 肾不纳气》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