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批 评】乔延坤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获奖作品集评

【批 评】乔延坤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获奖作品集评

时间:2020-04-05 19:48:40

相关推荐

【批 评】乔延坤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获奖作品集评

批评

乔延坤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获奖作品规格230cm×109cm

朱以撒点评:

乔延坤此作(如图)取法秦简,能够熟练书写,字多且幅式大,是费了较多功夫而成的。

秦简的出土大大地丰富了篆书的库存,给学习者拓宽了效法的空间,使人有别于秦小篆,更有情调,表现手法也大不同。相对而言,秦简的可调节、发挥之处更多。这也很符合当今书法创作的审美观,在以古为本的同时,以今人的视觉来调节使之生动多变,也就是今人常说的现代感。

这件作品写得十分扎实,笔笔沉着,使墨沉于纸而不虚浮。看起来运笔徐缓以求古朴,显示出作者书写能力的持衡,多而不乱,字字清楚,一丝不苟。虽有规划,并不全为规划所限,可长可短,错落参差,使得整体纵向中有变动。用笔的实在,也使作品气息安和、平静,有一种认真的书写状态。

秦简不是行草书,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单一地写,意连是内在的,外在看来总是一字一个单元。要使其变化,只能在单字的结构上下功夫。乔延坤在这方面表现尤其明显,字形或长或短、或正或欹。细观每一个字,都有结构的大小变动,可谓善调节。当今的审美观喜变、喜动、喜奇,使静、正、平一类作品少了欣赏市场。既然要竞高下,就以动的面目出现,使之好看。

作者在用墨上也显示出轻重之变。一行下来,总有一些重点让人提神,显示出用墨的着意,使其稍稍晕化。而轻者又轻盈之至,显出了灵动。不管哪一种用墨法,作者都显示了细致和认真,写好每一个字。

让人感觉异样的是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是作者把秦简写得太新了、时兴了,全然没有秦简的质朴、浑穆之气,显示不了古今,都是时兴气味。古雅、古意、古质、古味都是篆书中很需要的储存,淡漠了、消失了,也就只有秦简的躯壳。把书法往时风上靠,有意无意地写得妍美而少古质,不是正途。如果说今人学秦简、汉简,材料上改进了,技法也多有研究,却在气息神采上差距明显,全然没有秦时滋味,也是没有真正懂得秦简。因此还得多阅读琢磨,还原那个时代的情调。否则,这类作品大类新妆巧笑,乏滋味。

其次是用笔、结构中的雕琢成分多,太多的摆弄安放成分。秦简浑朴沉着,浑如天造,书写气派堂皇,这些材料、想法古人都没有,就是写而已。不自然使人感到别扭,觉得乔妆了。到底我们学古人的什么?尤其是学秦简这么久远之物,还是值得想一想。不忙着写那么多,装饰的惯性停不下来,结果越发有意。

杨吉平点评:

简书无疑是一个丰富的书法宝藏,而艺术价值较高者当是以战国简牍为主的先秦简书和今人相对熟悉的汉简。由于简书实物的发现较晚,这座宝藏至今仍未受到书法界的充分重视,在书法创作中的使用频率也相对较低。战国简以楚简、秦简资料最多,可资取法的内容也最为丰富。大致而言,秦简圆润厚重,楚简尖刻飞扬,汉简舒展飘逸,又因历史上参与书写简书者人数众多,故其风格又多姿多彩,可谓千变万化、精彩纷呈。

乔延坤的获奖作品,正是对古代简书深入发掘与研习的产物,其作品面貌在当下行草流行的大环境下可谓独辟蹊径、别开生面。简书是隶书的早期形态,也可以说是隶书的行书化写法。与汉简相比,早期简书在字形上大量保留了篆书的形态,在笔法流畅的特点上又多了一种古雅的韵味。因此,简书的书写要在笔法与韵味上都须兼顾。

从线条的质感和结字的形态审视,乔延坤的隶书功底较深,也就是说,此作虽为简书,而其在精神面貌上则更多隶书的意蕴。换言之,乔延坤的学书方法是由近及远、由今而古、追根溯源。汉隶的敦厚端庄、沉着稳重在这件作品中均有迹可寻。而以面貌论之,作者则畅游于汉简与秦简之间(秦简的成分更多),杂糅兼取,交融无迹。先秦简书中,秦简的出土数目大,出土面积广,书法取法条件最为得天独厚。秦简的书写性远远大于当时的标准文字小篆。徐铉(916—991)尝言:“若乃高文大册,则宜以篆籀著之金石,至于常行简牍,则草隶足矣。”此所谓“草隶”,便是当时日常书写所用的简书。秦简的特点是结字有篆书意味,行笔具隶书特征,笔法上则是圆转、方折交替使用,且方圆之间的衔接非常自然。而早期的汉简与秦简风格非常接近,也具备了秦简的上述特征而又更为开张舒展。

与传统的秦简相比,乔延坤此作用笔更为严整,表现出金文与汉碑所具有的金石气息,这无疑增强了作品的笔力,提高了线条的质量,可谓笔力铿锵,耐人寻味。同时,在纸上书写所产生的枯笔飞白效果也增强了简书的表现力。另外,乔延坤书作用笔的节奏变化也较为丰富,使笔的轻重提按、线条的粗细变化都把握得非常巧妙且很有分寸,这种变化又与墨色的变化交互为用,使得作品整体上产生一种浑厚朴茂且小有节奏的审美效果。也许是资料的限制,也许是作者古文字修养的不足,作品中重复字的变化显得较为吃力,甚有黔驴技穷之嫌,显然,作者的古文字修养还有待提升。

章法上,作者没有采用简书常见的单行样式,而是采用四条屏的格式,也表现出作者的匠心。但审视正文,整体上有些过于整齐,四角填满的写法也显得有些气闷,丧失了传统秦简的空灵之美。作者似乎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落款部分更多使用了汉简的夸张写法,将字形拉长,与正文字形的方正形成了一定的对比,但由于落款所占比例过小,正文的相对刻板并未完全化解。如果在以后的创作中,作者在正文部分完全采用落款的写法,作品可能会更为生动。

周德聪点评:

中国文字的生成与发展,在本为应用的基础上,经过历代文人审美意识的注入,成就了一门愈久弥新的艺术。许多文字形态在日常运用中逐渐消失,但却在艺术的创造中被不断运用与升华。比如由篆书俗写渐趋隶化的文字,早已退出应用的舞台,然而在书法艺术日益泛化的当下,古隶不仅成了书法家追求“古艳”之美的新宠,也渐渐得到接受者——隶书应有其丰富多样性“言说”的认可。

乔延坤此作显然是在秦简、汉简之中汲取养分,并时时眷顾简书用笔结字之所由来的篆书。这种由篆而隶、似篆非篆、似隶非隶的形貌,今人谓之古隶。他在笔法上延续篆书的中锋,圆厚、内敛、古朴,但又依稀有放逸的梦想,如悄然改变笔法、笔势与横向时有的展拓,即有对篆书规范化的不满情绪。他似乎部分地保留了篆书修长的体态,然又用方折的笔画界破了篆书的空间形象,使其流动圆转的内外空间变成了方圆兼济、多维几何形的形象构成,尤其是笔法上打破了汉隶、清隶字距大行距小的模式,变而为有行无列的自由化书写。这样既保留了篆书的盎然古意,又生成了隶书的童真稚趣。这种古隶此前有鲍贤伦的写意化追寻,张建会的质朴化表达。

乔延坤的作品用笔简率,疾涩有度,干净肯定,骨力洞达。结字率意中见匠心,欹侧中显平正,熟稔中存拙趣,规范中有变化,篇幅宏大,且一气呵成,断非积学累功,难成此气象矣。

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必须具备三个要件:正文、落款、钤印。此作外形式似乎完全具备,然细审落款中的子项:正文出处阙如,是其憾也。若文出《孝经》,则应在落款中标注,以示创作者对先贤经典的敬重。亦可由此引导赏读者去关注原文,达到由审美而修身的目的,岂不快哉!

微商城

..........................................

如果觉得《【批 评】乔延坤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获奖作品集评》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