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读书笔记——清醒思考的艺术

读书笔记——清醒思考的艺术

时间:2023-08-23 10:25:52

相关推荐

读书笔记——清醒思考的艺术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近期在看一些关于心理学,认知科学方面的书籍。第一本看完的是《清醒思考的艺术》,书中作者列举了52 个我们身上常见的思维误区,也让我们去反思自己的一些思维方式。我们陷入思维误区总是在不知不觉中,习惯的强大的力量总带着我们进入自动驾驶模式,当情绪占据主动,理性自动的退居二线,似乎突然没有了抵抗力。然而,锻炼自己思考的能力,培养自己思考的方式,并不是说我们在生活中都要理性对待,那样生活应该也会变得乏味单调吧,理性和感性的互相存在,互相促进,互相制衡,才是合理存在。读完全书,自己觉得结尾作者所说的:“只要我们能够有一定把握应付生活,只要我们在关键时刻小心留神,我们的决定是否完美,其实并不需要太在意”,才是全书的点睛之处。

试错是我们最常用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能让我们记忆最深刻的行为。在简单问题的时候,也许不用几次试错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但是当问题比较复杂、涉及层面广阔时,试错常伴随着更大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很多时候,大部分人遇到的大部分问题,基本都有可以学习的参照。过去因为信息闭塞,寻找问题的参照还比较困难,大多是口口相传的经验之谈。时至今日,信息共享已经随着互联网变为现实,这种信息有效性的获取变得更加容易。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查询,通过论坛求助等手段,就可以解决掉很多问题。这为我们高效解决问题提供了便利,但转身也要留意这种快捷的方式是否浅化了我们的思考能力呢?每天打开手机,五彩纷繁的信息侵占了我们大部分注意力,而我们一天拥有多少清醒思考的时刻呢?

曾经是教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搬砖之后变成了寝室与单位两点一线。每天在路上的时间,用来看一会书,久而久之,一本书随着一天天过去的日子也在慢慢变薄。在读书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带着自己思考与审视,结合自己的经历,独立去阅读,独立去思考。

下面也结合书中自己摘抄的笔记谈谈自己的观点:

1.比如,我们高估我们的学识要比低估我们的学识频繁得多。失去某种东西的危险要比获得某种东西的前景更能促使我们加快速度。

AI:就像我们大脑对彩色的、热闹的、繁华的更加敏感一样,很多时候,我们也容易因为表面的光鲜高估了我们自己,更好的应该去设想自己如果不具备达成目的能力,要做多少准备?而现在确定的有多少?相对正确地评估常常会减少后期的修补。很多时候,我们高举自律的大旗,宣称自己的目标,然而终了大部分成了两天打渔,三天晒网,这时,不妨转换角度,用自己喜爱的,但是自己不去争取就会失去的东西来提醒自己,往往比自律有用得多。

2. 因此就不去冒险吗?不是这样,不过你在行动时一定要意识到,幸存偏误这个小魔鬼会像哈哈镜一样扭曲概率。

AI:正确的评估自己往往事最难的,我们觉得自己评估好自己了,然后动手去做一件事,然而在过程中,或者说终了,又发现我们还是高估了自己。这时候,结合这种高估的反馈,那么不禁要问自己:没实践之前是怎么产生的这种评估?尽可能去复盘,想想自己思维的出发点,反思当初是基于怎样的想法觉得自己合理的评估了自己?而操作的时候又因为什么出现了偏差?也只有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尽可能辩证的看待事物,或许我们的评价才可能尽可能客观。

3. 请你记日记。请你写下你的预测——有关政治、事业、体重、股市等。请你不时地拿你的记载与实际情况相比较。你会惊讶你是个多么糟糕的预测家。另外,请你也同样读历史。不是事后的、成熟的理论,而是那个时代的日记、剪报、备忘录。这会让你更好地感觉到世界的不可预见性。

AI:写日记也是我这两年一直坚持的习惯,定期回去看一下,你会发现此刻的想法与当时的差异,并且随着时间推移,环境的影响,我们的一些计划不知不觉偏离了最初设计的主线,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每一天的日记,大致可以看的处哪些因素是基本不变的,哪些是在实施过程中发生了变化,而这些变化是乐观的?还是主观的?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反省。我们可控的事情本来就很少,大部分都是无法掌控的,只能说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尽可能去看清一些事情的本质,归纳总结,让自己更清晰地前行。

4. 真正有知识的人知道他们知道什么,也知道他们不知道什么。这类人一旦来到他的“能力范围”之外,他要么什么也不说,要么就说“我不知道”。他这么说时不会觉得难为情,甚至还会带着一定的骄傲。而从“司机们”那儿,你别的什么话都能听到,就是听不到这一句。

AI: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往往是一个很难的过程,你觉得自己知道了,但是使用的时候,时常难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过后再仔细查看,发现自己以前也有类似的知识。并不怕完全不知道,而要担心是一知半解而不自知。如说中所说的:“预言未来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一无所知的人,另一种是不知道他们自己一无所知的人”觉得在此次依然适用。

5. 在群体里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独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记住的只是那些在群体中保持独立的人。

AI:正如《乌合之众》书中描述的一般,所谓独立之思想,独立之行为,是极少的部分。更多的是在浪潮中成为了乌合之众,人云亦云,让你觉得他们的一切那么的无懈可击,但是套入逻辑的分析框架,你会发现漏洞百出。我们应该都看到过这样的描述:小时候敢想敢做,不在乎外界的声音,而慢慢地,曾经的棱角在现实中变成了圆滑,还洋洋得意自诩自己长大了,但是有没有回头问问自己是哪些因素导致在成长过程中让我们成为大众化?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其中有一点是磨练自己要在事上,现实中去磨练,而不是逃避到世外桃源一个人修炼,只有在嘈杂的环境中,依然能做到心中安静,方是境界。如何锻炼自我能力呢?我觉得有一个不错的方式就是勇敢的去表达,特别是在多人交流讨论的场合,熟人面前我们大部分人都可以侃侃而谈,但是陌生的环境却容易怯场,这时候鼓起勇气勇敢的走出去一切都会不一样。我们总要在大众当中保持一点自己内心的声音,追寻自己心中所爱。

6. 人们在团队里的行为不同于单独一人的时候(否则就不存在团队了)。可以通过尽可能彰显个人效率,来缓和团队的弊病。

AI:对团队,自己的看法是差异化发展。因为每个员工都有自己擅长的,有自己欠缺的,不要指望所有人什么都会,那跟什么也不会没有区别(当然全才除外)。比如:团队里有的人富有想法,总能提出一些新奇的想法;有一些人具备实干精神,能把一个项目从想法变成现实;而有一些人术业有专攻,成为行业专家……在不忽略每个人不足的前提下,最大化的让员工做自己在工作中擅长的事,远胜于大家都要有想法,大家都要敢冒险……每个人的能力是他专业知识与个人性格的组合。平均的思想更加的容易产生懒惰,因为平均的前提是不一样的,一个团队成员的待遇与时间,能力都是有关系的。所以,一个团队,既要有核心员工,也要有重要员工,还有一些团队的润滑剂。稳定与战斗力是建立在差异化,互相取长补短之上的,毕竟一个能肩挑多个重任的是少数人。对于个人,在完成自己份内工作的前提下,去做一些助于自己成长,帮助他人的事情是很不错的,但是要小心那些打着团队意识想着不劳而获的人,因为他们是团队内不稳定因素的来源,也是容易让个人产生懒惰的来源。做好自己的事情,反过来能积极影响团队是个人成长的体现,也是自己价值所在。保持专注,做好自己。结论的成立总是伴随前提条件,脱离了前提下结论也就成了空喊口号。

7. 你要明白,你永远做不出完美的选择。要想作出在事后看来无懈可击的选择是非理性的,因为事情的发展永远有无数种可能性。你就满足于一个适合你的“好答案”吧。是的,在生活伴侣这件事上也是如此。只有最好的才适合你吗?在存在无限选择的年代,情况恰恰相反: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AI:没有人能够未卜先知,事情的结果总在回首的时候才会变得更加清晰。所谓的完美与极致,有的时候更像一句口号。我们总在追求完美,渴望最好的,但有没有想过最适合自己的呢?工作,爱人,凡此种种,如果能够选择,听从自己内心的指引,去做一做内心深处所爱的,也许生命会不一样。来自自身的干扰,亦或外界的风雨,注定路上不会一帆风顺,但那又何妨呢?做一个属于自己水手,奔向世界的港口,迈出第一步,一切都会简单起来。去寻找内心所爱,去追寻适合自己的那些事情。

在远古时代,谁花费双倍的时间采摘,谁就会带回家双倍的莓果;谁同时将两只猛犸而不是一只驱逐到地渊上方,谁有肉吃的时间就会是双倍。反而深层的思考可能来致命的危险,闪电式的反应关乎生死存亡,我们不可能看到危险靠近,还在考虑自己是否要逃离。而今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进化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时代的发展,烙印在我们基因深处的记忆无时无刻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我们的大脑总能在第一时间给出一个解决方案,但是这仅仅是能行,而不是最佳,当所有人都知道,与不知道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所以,在一些关键的节点上,用理性与逻辑去分析,会使我们在道路上走得更加平稳一些。

不要停下脚步,累了就坐下来歇一会。

8月5日记

如果觉得《读书笔记——清醒思考的艺术》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