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新闻微课堂】如何避免采访信息失实?

【新闻微课堂】如何避免采访信息失实?

时间:2019-09-23 06:23:15

相关推荐

【新闻微课堂】如何避免采访信息失实?

小记者们一定都玩过这样一个趣味游戏:老师把一句简单的话悄悄告诉坐在教室第一排的同学,由他再悄悄告诉第二排的同学,这样依次类推,当这句话传到最后一排那里时,我们会发现,不管是一个多简单的句子,在传话的过程中,都会发生变化,到最后都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这个小游戏告诉我们什么呢?那就是不管一条多简单的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都有极大的失实的可能性。

对把真实当作生命的新闻工作者来说,核实是记者在新闻写作时最重要的一个工作步骤之一。只要时间允许,又能够找到不同的途径了解和查证情况及背景资料,小记者们就应当尽量对材料进行多方面的核实。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采访信息失实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检查消息的来源

大家还记得那个“扑通”的故事吗?一个冬瓜熟透了,掉进水里,被青蛙听见了,吓了一大跳,慌慌张张的一边逃跑一边喊:“‘扑通’来啦!”遇见小白兔,小白兔也跟着青蛙逃跑——“怪物来啦!”就这样,他们又遇见了松鼠、梅花鹿、狐狸、甚至老虎,大家都以为森林中来了怪物,一起跑了起来。这个简单的小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能轻信别人的话,一定要核实一下消息的真正来源。

2. 到现场去——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一位老记者曾经总结自己一生的采访经验为“三不罢休”:不到现场不罢休;不采访本人不罢休;稿件不念给当事人听不罢休。到现场去,亲眼看一看新闻事件的产生过程,是核实信息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3. 引用的文字材料要到原始出处去查找核对

我们所要引用的很多材料,不管是复制的、打印的,还是其他类型的印刷品,都有出错的可能,因此,小记者可千万不能有这样的想法——只要是印刷品,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引用,其实不是这样的。为了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这些材料同样应该到原始的出处核实。

4. 新闻稿件完成之后,应当请采访对象过目

1979 年着名美籍物理学家李政道来我国讲学,一来就声明不见记者。当新华社记者顾迈南表示要采访他时,他坦率地说到对某些“科学报道”不讲科学,滥用“高级形容词”的反感。顾迈南并没有就此退却,而是真诚的感谢他对中国记者的批评,用诚意打动了李政道,终于让他接受了采访。稿件写成后,记者如约送给他过目。终于,这篇稿子经过采访对象的核实之后,在报纸上发表,各方对此都很满意。

5. 注明消息来源和材料归属

在新闻写作过程中,小记者们要清楚地告诉读者,你的消息来自哪里。资深记者告诉我们说“凡不是你亲眼看到的,一定要指出消息来源,除非是最起码的常识。”也就是说,严格来讲,只有在下面的两种情况下,记者可以不注明消息来源:起码的常识性的事实(如职务、履历等),以及大家公认的事实;记者亲眼目睹的事实。

小记者们要学会从多个方面了解各种说法,查证背景材料,并与记者自己的观察相对照,如果发现有可疑的地方,必须进一步查证。关于这一点,一位美国的资深记者曾经说过:“新闻工作要依靠坚定的立场和那种通过攀登楼梯、敲门和挖掘原始记载而寻求证实材料的不轻信精神。……核实意味着一个主动而不是被动的工作。也就是说,记者要硬挤进去干。”

本版编辑/晓辉

如果觉得《【新闻微课堂】如何避免采访信息失实?》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