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重温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1981年《新闻周刊》封面故事

重温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1981年《新闻周刊》封面故事

时间:2020-07-27 11:27:28

相关推荐

重温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1981年《新闻周刊》封面故事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黑人作家托妮·莫里森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于当地时间8月5日(周一)晚上在纽约去世,享年88岁。她是《宠儿》、《苏拉》和《所罗门之歌》等小说的作者。

她的家人在一份声明中说:“她是一位让人尊敬的母亲和祖母,她非常喜欢与家人朋友在一起。”“她是一位完美的作家,珍视文字,无论是她自己的还是学生的还是其他人的,她都会废寝忘食地去读,而她写作的时候就在家里不出门。”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莫里森成为美国文学界多元文化主义的先驱。仅1993年,她就获得了六个头衔,其中就有诺贝尔文学奖。

1981年3月30日版《新闻周刊》封面人物作家托妮-莫里森

托妮·莫里森是在1981年3月30日登上《新闻周刊》的封面的,还有一篇由书评家让·斯特劳斯(Jean Strouse)撰写的随笔,这篇随笔探讨了她当时的新小说《柏油娃》(Tar Baby),并专门写到她从俄亥俄州“铁锈带”的一个小城的工人家庭的孩子成长为畅销作家和有两个十几岁孩子的单亲妈妈的过程。

作家托妮-莫里森和她的两个孩子

莫里森在文章的开头开玩笑地写到:“你们真的要把一位白发苍苍的中年妇女登在这本杂志的封面上吗?”

莫里森的崛起是美国文学的一个关键点,因为她少数派作家的成就首先被承认。1964年她和丈夫离婚后进入到兰登书屋担任编辑,之后她将黑人文学纳入主流。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时,一些人对如此分类感到恼火,他们认为把莫里森这样的人贴上“黑人作家”的标签是在侮辱他们的智商。

“我当然是个黑人作家,”她针锋相对地说道。“他们这样做就像是说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是俄罗斯作家一样,他们的意思是我不只是一个黑人作家。但像‘黑人作家’,‘女作家’和‘拉丁美洲作家’这样的叫法已属正常,不再是边缘化了。我们必须承认人们称之为‘文学’的东西现在是多元化的,社会也该如此。”

但她也反对美国是大熔炉这样的说法,因为在美国不同身份的人是无缝地融合在一起的。

她说:“熔炉从来没有奏效。”从哈西典人到沃尔特·利普曼,从塔法里人到拉尔夫·邦奇,我们应该能够平等地接受每一个人。”

她的第一本小说《最蓝的眼睛》出版于1970年,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在大萧条之后长大的黑人女孩的故事。皮科拉受到父亲在身心上对她的虐待,又因肤色的问题遭到同学们歧视,并被整个社区几乎所有人遗弃。

小说《最蓝的眼睛》有几个自传元素,佩科拉的年龄就是莫里森在1941年的年龄,这本书故事的发生地也是在她的家乡俄亥俄州的小城洛雷恩。但她告诉新闻周刊,这真的是——在所有文学作品中人物都不重要,而黑女孩就是道具和背景。

“这些人从来都不是主要的,”她又补充说。“这些人就是我。”

来源:Newsweek

编译:泥河

如果觉得《重温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1981年《新闻周刊》封面故事》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