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赤壁之战”的始末:“浦口之战” “赤壁之战” “乌林之战”

“赤壁之战”的始末:“浦口之战” “赤壁之战” “乌林之战”

时间:2021-06-17 06:53:00

相关推荐

“赤壁之战”的始末:“浦口之战” “赤壁之战” “乌林之战”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相信大家都知道曹操与孙刘联军之间的“赤壁之战”,即便不喜欢三国历史的人想必也都知道,因为实在是太着名了。作为三国“三大战役”中的第二场,“赤壁之战”粉碎了曹操迅速统一天下的机会,保存和巩固了江东集团,促进孙刘两家结盟,战后的权力真空的荆州更是成为刘备真正崛起的跳板和养分。总而言之“赤壁之战”虽然在规模上不是三国诸多战役中最大的,但在小编看来,它的意义重大至极。小编下面就简单地聊一聊关于“赤壁之战”的一些事情。

“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曹操平北方、罢三公、下荆州

“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是在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这个时间,或者这段时间对于曹操来说,是春风得意的一年。我们看当时的曹操,已经击败了袁绍,吸收了袁氏的势力,又消灭了三郡乌桓,大大地削弱了来自北方幽州的威胁,彻底掐死了袁氏死灰复燃地机会。曹操成为了北方霸主,他下面有两条扩张的路线可以走,一条是向西北方进攻关中,一条是南下进攻荆扬。当时关中的军阀在名义上已经归附了曹操,曹操当然选择了南下。

为什么说曹操是春风得意的状态呢?从一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来。曹操用一个非常古怪的理由(辟自己的儿子曹丕为官),废掉了司徒赵温。当时是没有太尉的,三公官就剩下曹操一个司空。仅隔了半年,曹操废除了三公制度,恢复了丞相制度。自己就是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可以感受到曹操的心理,感觉天下就快要平定,也加快了名正言顺地集权的进程。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春,正月,司徒赵温辟曹操子丕。操表‘温辟臣子弟,选举故不以实’,策免之。”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为丞相。秋七月,公南征刘表。”

曹操为了训练水军,挖了一个大池子。训练半年多,感觉差不多了以后,就发动对荆州的进攻。没曾想刚一动兵,荆州牧刘表就去世了。这下曹操更是捡了一个大便宜。曹操让王粲劝降刘琮。刘琮在荆州是没有什么威信的,荆州的世家名士和实权人物也不愿意给他卖命,于是大家和和气气地出来投降了。这下曹操不仅接收了很多荆州的军队,更是占据了长江的水利,荆州在扬州的上游,江东集团赖以生存的长江天堑不仅起不到屏障的作用,还处于不利的位置。所以曹操拿了荆州之后,再也遏制不了拿江东的想法,谁劝都不好使。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十三年春正月,公还邺,作玄武池以肄舟师。”

《三国志·魏书·贾诩传》:“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荆州局势突变的后果:孙刘两家迅速结盟

说到刘琮投降,荆州易手的事情,最倒霉的应该是刘备。刘备当时正给刘琮守门呢(刘琮在襄阳,刘备在樊城),结果转头就被刘琮给卖了。刘备的第一撤退路线是江陵,但是曹操对刘备真是爱得深沉,拿了襄阳之后,赶紧调五千骑兵追杀刘备,于是才有了当阳之败。这时候计划沿汉水撤退到江陵的关羽到了,于是刘备与关羽汇合,也不去江陵了,沿汉水东下到夏口。

再说江东集团。原本鲁肃以给刘表吊丧的借口,打算挖刘备的墙角。计划赶不上变化快,才到南郡的时候,刘琮投降了,刘备逃往江陵。鲁肃继续北上,就在当阳拦住了刘备。双方进行友好会晤,充分交换了意见,在两家结盟一事上达成一致。刘备到夏口以后,由诸葛亮代表刘备与孙权谈判。在周瑜、鲁肃、诸葛亮等人的劝说下,孙权终于力排众议,决定与曹操开战。

“赤壁之战”的过程

“赤壁之战”是一次规模较大的战役,并非仅有一次战役,也不单单发生于赤壁。其实“赤壁之战”可以拆分为两个阶段、三个战役。

“浦口之战”

孙权同意与刘备联盟,共同对付曹操。江东方面由周瑜、程普、鲁肃等人率领三万水军,与樊口的刘备汇合,进驻在江夏。江东军队有三万;刘备集团的兵力有三个部分(小编姑且将刘琦算作刘备一方),刘备本部、刘琦军队、关羽水军。刘备本部让曹操打个精光,关羽有一万人,刘琦有一万人。孙刘双方合计五万的兵力,以江东为主导。而在这个期间,曹操与孙刘联军有过一次规模较小的战役——“浦口之战”。

《英雄记·曹操》:“曹操进军至江上,欲从赤壁渡江。无船,作竹椑,使部曲乘之,从汉水来下大江,注浦口。未即渡,周瑜又夜密使轻舸百艘烧椑,操乃夜走。”

《英雄记·周瑜》:“周瑜镇江夏。曹操欲从赤壁渡江南,无船,乘椑从汉水下,住浦口。未即渡,瑜夜密使轻船走舸百数艘,艘有五十人移棹,人持炬火,火然则回,船走去,去复还烧者,须臾烧数千椑。火大起,光上照天,操夜走。”

这次“浦口之战”在《三国志》当中没有记载,但写《英雄记》的人是王粲,王粲是随军出征的,所以应该是可靠的史料。

赤壁即赤壁山,在江夏郡沙羡县。曹操原本的目的不可能是赤壁山,赤壁山只是一个渡江的突破口。曹操在攻取荆州之后,不可能没有战船。曹操要攻取江东,也不至于用这些竹椑作为主力水兵(还特意挖了一个大池子训练)。所以小编认为,这些竹椑只是曹操登陆的一次尝试,如果取得赤壁山,曹军可能会源源不断地从这个突破口登陆,避免与孙刘联军在江上决战;有人认为这支军队是配合水军主力通过水陆并进的方式进攻夏口,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结果在这次“浦口之战”中,这些竹椑被周瑜一夜烧光,孙连联军获得胜利。

“赤壁之战”与“乌林之战”

有人将“浦口之战”与“赤壁之战”视为一场战役。但根据《三国志》中对“赤壁之战”的记载,小编还是更倾向于是两场战役。因为“浦口之战”中周瑜烧的是竹椑并非战船,而且只有周瑜的表现,与“赤壁之战”有所区别。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很明显,“赤壁之战”比“浦口之战”的规模更大,至少有刘备的参与。这时应该是曹操的水军主力感到。但是由于疫病等一些原因,曹军的战斗力很成问题,所以干不过孙刘联军的水军。曹操引军回江北的乌林,孙连联军在江南的赤壁山,“火烧连环船”的事情就发生在这个时候,是“赤壁之战”之后的“乌林之战”的组成部分。

曹操的战船首尾相连(其实未必是铁索相连,有可能是排列得太密集),黄盖看出这一点,以诈降之计使用火攻,烧了曹操的战船,并且将战火蔓延到长江北岸。随后孙刘联军登陆作战。我们可以看一些史料。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

《吴书》:“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是岁,又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于乌林,围曹仁于南郡。”

《三国志·吴书·程普传》:“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于乌林。”

《三国志·吴书·甘宁传》:“后随周瑜拒破曹公于乌林。”

《三国志·吴书·凌统传》:“权以统为承烈都尉,与周瑜等拒破曹公于乌林。”

种种记载可以说明,真正的“赤壁之战”应该称之为“乌林之战”,因为“乌林之战”才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孙刘联军击溃了曹操的军队。随后曹操由华容道引军回江陵。孙刘联军宣告胜利。

关于“赤壁之战”的争议的一点思考

关于“赤壁之战”的争议有很多,而且到今天也没有定论。小编在不生惶恐的心态下,试着对一些争议稍作分析。

“赤壁之战”的兵力

孙刘联军的兵力比较明确,刘备两万,孙权三万,最多五万的兵力(刘备总共两万,没有明确说全投入到“赤壁之战”中,《江表传》中记载刘备“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但为史学家所不取)。而曹操的兵力就有些争议了。曹操给孙权写过一封信,说自己拥兵八十万与孙权会猎于吴。这明显是扯淡,是恐吓孙权。而周瑜的分析较为靠谱。曹操本身有十五六万北兵,荆州投降后又有七八万新兵。合计二十多万。但是这些军队不可能全部投入到“赤壁之战”中,其中光是七八万降卒就不可能全部使用,而且荆州也需要留兵力维持。所以小编猜测,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兵力可能为十余万。

《江表传》:“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江表传》:“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

“赤壁之战”是否为遭遇战

按照《三国志》中的记载,狭义的“赤壁之战”似乎是一场遭遇战,很多人也持有这个说法。但是小编认为,在“赤壁之战”之前已经发生“浦口之战”,双方对赤壁进行过一番争夺。所以小编私以为,“赤壁之战”并非一场仓促的遭遇战。

余论

“赤壁之战”堪称曹操的滑铁卢。其胜负因素有很多,比如曹操进军到巴丘时已经发生疫病,但仍然坚持进攻夏口;又比如曹操驻军在江北时,对黄盖的诈降计没有及时识破,于是让孙刘联军的火攻得以成功实施。不过曹操也并非像《三国演义》中那样惨败,其中相当一部分原因是事不可为,“烧船自还”。但这并不影响“赤壁之战”的失败,以及荆州地区的形势转变。孙刘联军相继取得南郡、长沙、武陵、桂阳、零陵,打通入蜀以及入交的通道,各自打开了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三国志》、《资治通鉴》、《英雄记》、《读史方舆纪要》

如果觉得《“赤壁之战”的始末:“浦口之战” “赤壁之战” “乌林之战”》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