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蟹之鲜 由来已久

蟹之鲜 由来已久

时间:2024-04-09 06:47:15

蟹之鲜 由来已久

“秋风起,蟹脚痒。”

蟹之鲜美,从古至今,都深受人们的喜爱。钱穆先生在《品与味》中说:“中国文化中饮膳为世界之冠,已得世人公认。中国人特多人情味,亦得世人公认。使人生果得多情多味,他又何求。故中国人生,乃特以情味深厚而陶冶人之品格德性,为求一至善尽善之理想而注意缔造一高级人品来,此为中国文化传统一大特点。”

食蟹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亦是一种文化品位。古时深秋时节,天高气爽,赏菊食蟹,浅酌低吟,宾朋聚赏。此时的赏菊,食蟹,饮酒,作诗,皆是文人墨客借蟹寄情的契机。

《红楼梦》第38回中,曹雪芹所描写的“赏菊食蟹”的饮宴场景,亦是全书最为生动精致、最具谐趣雅意的篇章之一。当时宝钗、宝玉、黛玉、探春、湘云等众人聚齐,吟菊花诗,每人的诗都写出了每个人不同的性情,宝玉风趣,黛玉冷情风雅,宝钗大气,赋菊的文字也表述了各自不同的人生品味。恰如赵珩先生所言:“文人实在是以食为地,以文为天,饮食同文化融合,天地相合,才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邱庞同先生在《蟹馔史话》中说,中国人的食蟹习俗始于周代,那时古人做出螃蟹酱,用于祭祀。至魏晋南北朝中,食蟹的种类更多。且当时的人们已知如何对付蟹的“腥”与“性冷”等方面的经验了,明白食蟹要佐以姜、醋。

到了唐朝,文人们饮酒食蟹之风更盛,在唐诗中屡见咏蟹的诗文,李白、杜牧、皮日休的诗歌中均有咏蟹的佳句。而到了宋代,食蟹更是成了一种专门学问,众多名人着书立说,专谈蟹之特性。元代时,被称为“元四家”之一的倪云林,还曾留有书籍专讲制蟹的几种办法。

明末清初的另一位名士张岱以为,“食品不加盐醋而五味全者,为蚶、为河蟹”。他用传神精彩之笔描绘了“至十月与稻粱俱肥”的河蟹,“壳如盘大,坟起,而紫螯巨如拳,小脚肉出,油油如螾蜒”。这是清煮大螃蟹,煮后,“掀其壳,膏腻堆积,如玉脂珀屑,团结不散,甘腴虽八珍不及”。

清代还有两位着名文人,戏剧家李渔和诗人袁枚也是嗜食蟹又善食蟹的高人。他以为食蟹以清蒸为宜,“蟹之为物至美”,自有其美味。袁枚也有同样看法。他在书中介绍四种食蟹的烹饪法,其中有“蟹羹”,“剥蟹为羹,即用原汤煨之,食蟹的最高境界还是食其至美的本味。

民国时期,“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先生亦是一名食蟹方家,每逢秋季,他便从京城南下,赴南京、苏州两地,专为食蟹而去。他食蟹之法独特,不喝酒,也不佐以姜醋等调料,仅备一碟酱油即可,醋可佐味,但恐其掩盖真味,便全部抛弃。施老先生对螃蟹的品种也有精细研究,据其产地而分为湖蟹、江蟹、河蟹、溪蟹、沟蟹和海蟹六等

周家望先生在《老北京的吃喝》一书中饶有情趣地谈到这一轶事。当时,北京至秋季吃的螃蟹以河蟹居多,大多是京东桑榆河、潮白河及京南通县的马驹桥捕来的,但都打着天津胜芳镇的“胜芳螃蟹”的招牌。

大批河蟹贩到京城,先由正阳楼及各个大饭庄先来挑选。正阳楼秋季的招牌菜便是精涮羊肉和清蒸大螃蟹两宗美味,他们买来螃蟹后先派人专门饲养,每天给这些螃蟹喂新鲜高粱米,几天后它们的个头儿就显得很硕大,老北京人称其为“高粱红大螃蟹”

据说,将螃蟹蓄入缸中还要浇鸡蛋白催肥。饭庄的厨房蒸蟹时笼屉里总要放几大块姜,因螃蟹其性奇寒,这是为了怯寒。其调料仅是干姜汁及米醋,也是为了使顾客能够品味出螃蟹的真味。正阳楼所售的螃蟹特别肥大,据梁实秋说“每客一尖一团足矣”,然后再补一碟烧羊肉夹烧饼,一碗汆大甲汤。

汆大甲汤是高汤煮沸,汤中投入剥好的蟹螯七八块,再洒上芫荽、胡椒粉及切碎的回锅油条,便可压住一餐饭的阵脚。

时至今日,大闸蟹的美味依旧没有人可以抗拒,金黄的蟹膏,雪白的蟹肉,属于大闸蟹的鲜香轻易地飘散在空气里,你也在期待了对吗?

温馨提示:

1.本文对大闸蟹的介绍仅仅是各类资料的整合,以及经验总结,仅供参考。

2.本文的部分素材源于网络,其着作权归原着所有:如原作者表明其身份要求我们停止使用素材,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3.本资料对大闸蟹的相关介绍,旨在提供相关信息,让大家更好的进行选择。

如果觉得《蟹之鲜 由来已久》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