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来自秋天的馈赠——第八届中美国际肺癌多学科高峰论坛首日精彩看点

来自秋天的馈赠——第八届中美国际肺癌多学科高峰论坛首日精彩看点

时间:2019-05-28 07:01:58

相关推荐

来自秋天的馈赠——第八届中美国际肺癌多学科高峰论坛首日精彩看点

金风送爽,兰桂飘香——8月30日,由国家癌症中心、中国癌症基金会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承办的第八届中美国际肺癌多学科高峰论坛在秋高气爽的北京隆重召开。

本届大会秉承“深入探讨肺癌精准诊疗进展及个体化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这一宗旨,围绕“靶向治疗耐药患者的应对策略、免疫治疗获益人群的精准筛选、最大获益治疗模式的探索以及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检测及处理”等热点问题,邀请国内外肺癌领域临床及基础医学专家报告前沿进展、解析临床难题、探讨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为国内外通道奉上了一出不容错过的学术盛宴。

开幕式

大会伊始,由高树庚教授、王洁教授及王绿化教授代表本次大会主席和执行主席对各位参会者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们表示,肺癌的治疗进入了精准治疗和多学科融合治疗的新时代,各种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日新月异,精彩纷呈,各学科的融合已经从肺癌的早期筛查贯彻到晚期的个体化诊治当中,综合治疗的理念也日新月异,相信今天的会议能为与会者带来更前沿的学术动态,更激烈的学术碰撞,更切实际的合作的意愿,为中国肿瘤防治事业做出我们应有贡献。

随后,我国肿瘤内科学事业奠基人孙燕院士致开幕词。孙院士指出,“目前我国正在构筑健康中国,要求到2030年的时候,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要提高15%,对此我很有信心,因为我们拥有如此优秀的中青年专家和这么好的基础。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原研的抗肿瘤新药不断涌现,有的原创药物也已经进入了诊疗规范,让我们期待未来能在肿瘤领域做出更大的成绩”。

孙燕院士

大会主席,赫捷院士也发来了视频致辞,赫院士首先代表国家癌症中心、中国癌症基金会向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充满信心地说,“本次学术大会旨在为国内外同道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就目前肿瘤研究热点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并听取各位专家的意见、建议,相信大会一定给大家带来学术水平的进步。”

赫捷院士

主题报告

上午进行的名家讲坛——肺癌精准诊疗的方向环节由王绿化教授、高树庚教授、王洁教授、刘伦旭教授主持。

王绿化教授

王洁教授

高树庚教授

刘伦旭教授

大会首个主题报道由詹启敏院士带来,他指出,在当前肿瘤医学的发展过程中,精准理念贯穿期间,涵盖了精准预防、早期诊断、个性化治疗、预后判断以及个体化医疗的临床需求。而科技创新和学科交叉则是医学发展历程的两大特点,其中包括医疗装备、药物研发、临床技术的进步,临床决策手段、健康管理的优化以及临床实践模式的变革。简言之,肿瘤精准医学的发展依赖科技的发展和多学科的整合。

詹启敏院士

随后,于金明院士对肿瘤精准放疗的新实践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放射治疗对于免疫治疗是把双刃剑,既存在杀死肿瘤细胞、激活免疫系统的免疫激活作用,又存在损伤骨髓及淋巴系统、增加免疫抑制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如何把握须慎重考虑。未来放疗联合免疫的顺序、安全性、药物选择、放射范围及获益人群筛选都需要进一步探索。

于金明院士

宋尔卫教授以所在团队在乳腺癌领域的研究为例,围绕肿瘤免疫微环境诊疗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精彩汇报。他指出,肿瘤微环境中间质细胞的异质性对肿瘤的进展、肿瘤免疫和疗效有着巨大的影响。除了细胞因子,间质细胞中的非编码RNA也可能作为重要的信号分子和免疫检查点来调节肿瘤生物学和免疫学。他提到,另辟蹊径从间质细胞入手可能是一种可行的抗癌策略。

宋尔卫教授

随后的中外大家看肺癌精准诊治环节由宋启斌教授、周清华教授、毛伟敏教授、石远凯教授主持。

宋启斌教授

毛伟敏教授

周清华教授

石远凯教授

David Paul Carbone教授以“科学与医学的交叉路口"为题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报告,他指出以科学为基础的治疗将更快的转化,然而将科学转化为真实世界的临床实践仍有巨大鸿沟。如何为患者提供有效低毒的个性化方案,取决于科学与患者照护的整合。他表示,在免疫治疗上,我们再次回归到一种疗法适合所有患者的模式,然而,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将肿瘤的治疗反应转化为“治愈”。

David P.Carbone教授

Fred R.Hirsch教授指出,生物标志物在肿瘤治疗选择中的作用日益增长,其中组织检测是关键。

Fred R.Hirsch教授

接下来,Tony Mok 教授抛出三个问题,TMB是否充分体现了免疫原性?它的测量是否一致且可靠?当前数据支持TMB的临床应用吗?Tony教授认为,TMB可能代表了新抗原的存在,而高TMB代表了更好的预后,根据目前研究,上述问题的答案均不明确,未来选择仍须权衡效益比。

Tony Mok 教授

Jules Lin教授做了题为“海克提之面:ⅢA(N2)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现状与争议”的报告。他指出N2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群体存在异质性,难以在研究中比较,并难以推荐统一的治疗方式,分清N2疾病的多面性并选择合适路径是治疗关键。

Jules Lin教授

周彩存教授随后回顾了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的发展历程,他指出,抗血管生成药物一路走来成绩斐然,其联合化疗的一线治疗、±化疗的维持治疗、联合TKI的一线治疗、联合免疫的一线治疗均代表了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里程碑式的进步,且获得了国内外指南的认可。

周彩存教授

陆舜教授分享了免疫治疗耐药机制与应对策略。他指出,近年来,免疫治疗已经在多个瘤种中获批,给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然而免疫治疗耐药仍是面临的巨大挑战。现有研究表明突变新抗原缺失、JAK1/2和B2M基因突变、TIM/LAG3表达以及Tex表观遗传特征皆会导致免疫治疗获得性耐药,而免疫联合治疗或将成为克服单药耐药的有效策略。

陆舜教授

程颖教授随后详细梳理了小细胞肺癌诊治方面的新进展、新突破。她表示,免疫治疗实现了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突破,成为里程碑事件,然而免疫治疗应用的理想时机、优势人群、最佳策略仍在探索过程中。她欣慰的表示,国产小分子靶向药及新型化疗药物的出现为小细胞肺癌患者点燃希望。未来,小细胞肺癌领域将进一步开启分子分型的治疗。

程颖教授

张力教授从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的发生机制、处理原则以及热点、难点问题三方面,分析了目前irAE的研究视野;他指出,irAE是由免疫治疗激活了免疫系统,进而攻击正常细胞导致,对罕见、高致死性irAE须提高警惕。张教授强调,早期发现、识别并治疗至关重要,由于糖皮质激素是处理irAE的核心药物,需要内科医生熟练掌握其应用原则。

张力教授

吴一龙教授言简意赅地对中国肺癌诊疗现状进行了总结。他表示,现代肺癌治疗史上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的三大变革奠定了如今的肺癌诊疗格局。在精准治疗时代,精准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成为中国临床研究的热点,未来新的研究应考虑到不同族群的差异并继续加强创新性临床研究的设计。

吴一龙教授

下午的专题报告由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创新技术三个专场同时进行。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带来了抗癌治疗理念的变革,在靶向治疗专场,报告专家从内科、外科、放疗等不同角度围绕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精准诊疗展开了精彩的报告,对于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则从精准诊断、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不同角度对其全程管理策略逐一展开;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研究开展的如火如荼,为广大肿瘤患者带来了治愈癌症的曙光,免疫治疗专场为参会者带来了免疫治疗的最新临床进展,包括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线免疫治疗的策略优化、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进展、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和辅助免疫治疗进展、小细胞肺癌靶向及免疫治疗新进展等;然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耐药、不良反应等应对难题,本专场还专门设立了免疫治疗相关问题的思考与探索环节,为参会者带来了免疫治疗的机制及联合策略、免疫治疗的原发性与继发性耐药、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监测与管理以及液体活检在肺癌免疫治疗中的进展等精彩报告。

随着中国医疗及科研技术的进步,我国原创研究、原研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创新技术专场即围绕我国原创研究及创新药物展开。原创研究环节围绕免疫组库在精准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探索、肺癌的转化研究、肺鳞癌基因组和免疫组图谱特征等,为参会者展示了我国原创研究进展,并由本领域专家进行了简明扼要的点评。在原研药物与创新技术展示环节,包括靶向抗癌新药研发进展、多组学检测技术以及液体活检在肿瘤早筛中的应用等精彩报告让参会者获益良多。

会场撷英

大会首日的报告干货满满,让与会者目不暇接,明日日程旨在提高多学科综合治疗水平,将包含内科、外科、放疗科等在肺癌MDT中的作用、MDT病例实战、肺癌热点讨论及最“燃”的辩论赛环节,精彩不容错过!

编辑 | 郝冉(中国医学论坛报)

如果觉得《来自秋天的馈赠——第八届中美国际肺癌多学科高峰论坛首日精彩看点》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