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明史疑案:崇祯吊死煤山后 末代太子慈烺的下落何在?

明史疑案:崇祯吊死煤山后 末代太子慈烺的下落何在?

时间:2023-04-13 04:43:53

相关推荐

明史疑案:崇祯吊死煤山后 末代太子慈烺的下落何在?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被李自成大军所围困的北京城,箭矢和火炮如大雨般向城内倾泻。崇祯皇帝朱由检在慌乱间吊死煤山。临终之前,他还通令皇后周氏自尽,亲手砍伤长公主、杀死幼公主,并不忘叮嘱年仅16岁的太子朱慈烺及永、定二王易服出逃,以期他日复国,为父母报仇。但是这位皇太子的下落又如何呢?明末以后的300多年来,一直是个难解之谜。

当我们打开甲申之变的有关史籍,会惊奇地发现,仅就慈烺太子去向的记载就有七种说法:一说被李自成杀于永平;二说被李自成杀于北京;三说被李自成挟出北京西行;四说被明太监高起潜收留;五说被舅父周奎送交清廷处死;六说在广东阴那山灵光寺为僧;七说“不知所终”。加之顺治初年接连发生的南、北两京假太子案,以致于这桩历史悬案更显得扑朔迷离。

根据之前学者对明末清初史籍有关着录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在豫西伏牛山区的实地考察,史学界普通认为慈烺太子被李自成挟出北京西行的说法较为可靠,而河南栾川便是这位明太子的葬身之处。

首先,结合当时的史料综合分析,当年李自成东征吴三桂和大顺军战败撤离北京时,均挟太子一并前去,这为当时京城民众所见。赵士锦在《甲甲纪事》中曾予以详细描述:“(崇祯十七年)四月十三日,李自成以东宫二王出正阳门……东宫衣绿,用青盖,在自成前,予时借宿前门,予仆目击之。”这证明当时太子确为李自成所俘掳,并被挟经历山海关之战。而大顺军战败后,李自成仓卒出京之际,也还携带着太子。据邹流漪的《明季遗闻》所载:李自成于“二十八日(即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八日)悉锐西行,辎重无算,或曰太子、二王挟之俱出。”彭孙贻在《平寇志》中载:“平明自成出正阳门,东宫、二王黑衣骑而从,马尾相衔,都人拥观多陨涕。”这说明慈烺被李自成挟出西行之说是并不是无根据的。

其次,据豫西伏牛山主峰老君山下老百姓的口碑资料和当地“太子坟”、“仙坟记”石碑的留存,证明这位明太子大致是在顺治、康熙年间以道士身份活动于这一带。在现在的栾川县栾川乡七里坪村(老君山下)坐落着一座叫朝阳宫的古庙,传说是明末遗臣朝见明太子的地方。朝阳宫对面,隔伊水相望的太清宫则被认为是太子住过的殿宇。

康熙十八年,这位复国无望的明太子,带着怨恨离开了人世,享年51岁。他的坟墓大约就葬在朝阳宫后面的山岭上,那里一直被人们称为“太子坟”。太子的追随者杨阳观、沈太和、王冲如、贾尚桓等21人曾为太子举行过葬礼,并由王冲如撰文勒石立碑,名曰“仙坟记”。从现存石碑的质地和刻字功力看,都十分粗糙,估计是当年由于匆忙埋葬而无暇准备的缘故。次年清明节,他们又举行了祭礼,并由王冲如撰写了“祭鬼王文”石碣,嵌在太清宫墙壁上,今虽残破不堪,但所用石头和文字刻写质量都较“仙坟记”碑好,可见这次是经过充分准备的。

当地人说,他们那里代代相传,都说朝阳宫原叫“朝王宫”,即遗臣朝见太子朱慈烺的宫殿;太清宫原叫“太子宫”,为太子住处,后来为了掩人耳目,才叫成今天的名字。他们还说,为太子两次撰写碑碣文的王冲如即崇祯皇帝的亲信太监王承恩。

当年慈烺太子的出逃发生在大顺军败退途中。从大顺军自北京败退到湖北的沿途形势看,清兵紧追,地主武装纷纷反叛,李自成连吃败仗,一直处于军事上的不利局面。从大顺军败退的路线分析,明太子与永、定二王等有无数次逃跑机会,其中逃到豫西伏牛山区的最佳机会就有两次:其一是顺治元年年底的陕州、灵宝之战,其二是次年正月底和二月初的内乡歇兵和邓州之战。从政区所辖看,包括今天栾川县在内的原卢氏县和灵宝县同属陕州,又互为邻居;从距离远近看,两县同属豫西山地,自陕州、灵宝南下卢氏可进入居于深山区的卢氏县所属之栾川。据此,明太子及永、定二王和随从在双万交战的时刻,完全有可能遁入深山老林,逃到伏牛山主峰老君山脚下。

据说,太子及随从初来栾川时,隐居深山,复明之火不灭,只是随着清政权的巩固,眼见大势已去,他们才出家当了道士。不过,这位死后被称为“地府无常鬼王”的太子却没有一个道号或别名,他的随从王冲如与贾尚桓也给后人留下了一大堆问号。

首先,从现存的有关碑文内容分析,行文隐讳曲折,令人回味。碑文无疑是明太子及臣下初至栾川时卧薪尝胆、含辛茹苦的艰难写照。它所流露出的“手计不能解天悬,身则不兑于物化”的喟叹,实际上是为故明皇室唱的一曲无可奈何的挽歌。

如果说康熙十八年的碑文对太子的真正身份还是半遮半施的活,到了翌年,有着亡国失君之恨的随从则终按捺不仕隐名埋姓的痛苦,于“祭鬼王文”(碣)中对太子的遭遇作了明显的描述。碣文说,“万仞宫墙,有门难进,百年寿算,无计可留”,战乱遂使“祖宗父母之天伦,骨肉漤离”,清初严酷的政治形势,更逼得亡明太子空赍复国之志而遁迹黄冠,从一个在政坛上理应成为天下之主的显赫人物变为一名永绝尘世的道士,以至遗恨终天。

在太子居栾川的30多个舂秋里,王冲如和贾尚桓以随从身份送走了朱明王朝不能公开的末代太子,其忠君行动一直为当地人称颂并流传。有关文献对王、贾二人也曾作过不明身份的简单记载。

据了解,至少在清乾隆邱川,当地文人就对二人的身份产生了怀疑,可惜没有留下足够的文字记载;不过,在民间口碑中却有着相应反映。当地百姓祖辈相传:王冲如即崇祯的亲信太监王承恩。但有关史籍则多认为:甲申之变时,王承恩确实吊死于崇祯皇帝一侧并被葬至思陵之旁。只有《弘光实录钞》、《明季遗闻》、《明季北略》等书将此殉葬者记为司礼太监王之心。现在我们再结合崇祯帝在甲申之变的情形看,他既嘱太子“报父母仇”,而不托可信赖之人相辅之,是不可能的。而凭王承恩的身份,大致是可以信托的。所以,王承恩似不会轻易死去。果若如此,他与太子辗转至栾川是符合情理的。

至于贾尚桓的身份,清末卢氏廪生常恺为后人留下了两首挽贾尚桓道士的诗,今抄录于后。其一:“治安陈策继长沙,绛灌为仇便出家。铁铸弹钱消白昼,茅烧炉灶炼丹砂。东山姐妹音书断,北阙君王道路赊。莫笑桂冠如岛瘦,胜他马阮盗乌纱。”其二:“有明勋戚出幽燕,隐入卢山作散仙。避世甘从庄子后,修真下拜老君前。伤心故国时披发,炼性空堂仪摸钱。痛哭烈皇肠欲断,至今遥忆倍凄然。”从这两首诗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贾的原来身份和所处时代。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时俘获了太子朱慈烺并携之西出京都。由于军事上的节节失利,太子等乘机脱离大顺军的控制,遁迹于伏牛山区。在王冲如、贾尚桓等拱卫下,偷偷地做了30多年的亡明“皇帝”,最后终因复国无望,郁死栾川深山。

再从有关碑文资料等考察,太子等托迹黄冠既为掩饰真实身份之需,又是政治斗争逼迫所致,应属不得已之计。当然其间的某些疑窦既非这篇短文所能尽析,更需以时间在考古发掘和文物研究以及其他有关史料的钩沉抉微等方面作进一步的努力。这里仅聊作抛砖引玉之言,以就教于诸位方家。

如果觉得《明史疑案:崇祯吊死煤山后 末代太子慈烺的下落何在?》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