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美联储降息迷局 预示全球经济大变局!

美联储降息迷局 预示全球经济大变局!

时间:2023-03-12 04:35:20

相关推荐

美联储降息迷局 预示全球经济大变局!

上海黄金交易所认证授权黄金投资者教育机构

文/宋光辉(微信公众号:结构化金融【jghjr】)

主要观点

1、美联储这次的降息既在市场意料之中,又出乎大众预料,有很多蹊跷难解的地方。当前的主流解释难以令人满意,原因是缺乏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理解当前经济现像,需要跳出经济学的框架;2、这次降息不只是货币宽松紧缩的政策调整,背后蕴含了货币政策规则的根本性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美国社会当前的深度困境和政治格局的变化,结合占领华尔街、特朗普上台与美国社会分裂、贸易战等诸多事件进行全局分析,才能更好的理解;3、此次降息,显示美联储独立性逐步丧失。货币政策将偏离原来的在就业和通胀之间寻求平衡的“中庸之道”,更加偏向就业与工资增长,不惜牺牲币值稳定性,以解决美国社会深层次的问题,即财富不均和劳资对立的问题。这将深刻影响全球金融市场;4、预测未来形势:美国通胀形势短期稳定而长期恶化、美元贬值贸易战加剧、美国股市短期(2-3年)内先涨,然后(3-5年)出现剧烈调整,引发金融危机。▼▼▼全球存在大通胀的压力黄金石油等价格大涨,直到金融危机爆发后才进入调整。

背景介绍7月31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下调25个基点,并且宣布结束缩表。这是以来的首次降息。同时,原来的缩表动作,是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QE)和缓和消除量化宽松中美联储对于市场的干预影响,结束缩表,意味着QE及货币宽松并未真正离去。这种货币政策的重大方向调整,自然引发市场重大关注。很多文章分析,从美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和通胀形势以及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股价形势的角度,分析美联储此次降息的逻辑,不无道理。然而,这种沿用多年的分析框架,在当前“百年不遇之大变局”的全球形势下,可能已经不再适用。本文则大胆运用制度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分析这次降息背后所蕴含的意义,通过分析指出,此次降息不仅仅只是货币根据经济金融形势进行宽松紧缩的调整,而是整个货币政策规则的重大调整。文章重在提供一个理解的另类视角,相关结论和预测可能错误,欢迎批评指正。文章较长,全部读完需要15分钟。

此次降息的几个非同寻常之处反常之处必有妖!很多人也发现美国近几年里出现的很多反常现像,包括此次降息,包括特朗普上台及其种种行径,包括美国社会的分化和群体对抗,等等。笔者简要描述如下。首先,特朗普打破常规,挟民意而令联储!美联储的独立性受到严重挑战。在美国三权分立的制度之下,美联储是不隶属于美国政府的,有着相当强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使得美国总统及政府很难干预或直接影响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决策。这对于保障货币政策不受政治周期影响,可以从容考虑长期利益,有很大的意义。同时,货币政策决策通常伴随着不同利益阶层的取舍,往往为了保障某部分人的利益或是整体的利益,会不得已而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这是一个“脏”活。总统为了明哲保身,也不愿去趟这浑水。一个有名的例子就是美国股市在上世纪90年代新经济阶段牛市阶段,克林顿忍不住想跳出来邀功,但是被幕僚劝住:"总统先生,万一股市后续跌了呢?"。果然,后续股市科技股泡沫破灭。从历史来看,克林顿是对的。荣誉就让格林斯潘获得吧,那么后续包括次贷危机等在内的黑锅自然也是格林斯潘来背。美国总统的这些做法,实际上和中国传统的政治智慧,有很多类似之处。道家强调无为而为,这当然和哲学观念相通。然而,讲究现实的法家也有类似观点。直观来理解,一把手如果直接确定特定政策,将使得政策失去回旋余地,并且将不可避免将自己送上风口浪尖,承担决策风险。这种行为有如御驾亲征,风险极大,不是万不得已,君王通常不能轻易为之。特朗普则完全打破了之前的这种规矩或政治智慧,这当然与特朗普的个性有一定关系。然而,在美国的民主制度之下,特朗普的权力受到制约,而且还面临着连任的选票压力。显然从连任的角度分析特朗普的行为动机,比从个性的角度更加合理。正是美国当前的形势,使得特朗普被迫赤膊上阵。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特朗普的诸多行为包括宣称股市下跌要将在任总统发送上天,包括连续在推特上直接要求联储放松货币,这些背后都有强大的民意支持。特朗普的目的是为了呼应这些民意及获得背后的选票支持。然而,前面分析提到的货币政策的利益取舍,使得为了获得这一部分人的选票,必然意味着失去另外一部分的人选票。传统美国总统竞选的策略就是向中间路线靠拢,两边讨好,避免走极端路线。如今特朗普的种种行为,无论货币政策、还是贸易政策,还是其他像移民、福利等政策,都在走极端。这种行为,和美国当前的社会高度分裂不无关系。美国当前的民意高度分裂。这从美国民众对待特朗普的恶劣态度可以看出。虽然美国向来有批评政府和总统的传统,但是现在很多美国人对于特朗普的作为,已经不是批评了,而是讥讽、漫骂、人身攻击甚至赤裸裸的生命威胁。这种高度分裂的社会里,政客作为民意代表,必须选边站队。选边站队虽然风险很大,但是有胜的可能,骑墙派则根本没有机会。特朗普显然看到了这一点而且充分在利用这一形势,有意识地对于美国社会进行分裂。以上分析在于揭示一个现像。传统上我们观察到的美国的民主制度下,各方利益平衡寻求公约数的政治“中庸”之道,已经遭到破坏。美国的诸多政策都在走极端路线,以迎合极端分裂的民意。美联储不是天然之物,而是人为设计的制度产物。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任何组织和任何制度,最终都是为创造(或控制)这一组织和制定(或影响)这一制度的个人(或群体)的利益服务的。做为国会设立并对国会负责的机构,美联储需要为其利益服务。国会则对民意负责。如今,这种平衡被打破。特朗普挟民意而令联储,美联储不得不从。文章第三部分将分析这种政治格局在货币政策上的具体体现。

其次,美国经济目前表现良好,没有降息的必要性很多经济学家也发现并且指出此次货币政策调整的一些蹊跷的地方。那就是当前美国经济形势表现良好,尤其是相对于全球经济而言。一方面是经济温和增长。另一方面,失业率也不到4%,处于历史低位。这使得降息似乎没有必要。美联储给出的解释,这是一次预防性的降息,并且强调未来有加息的可能。预防性的措辞,好像降息是治理经济的良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这是一种显而易见的推脱之词,有种既想做婊子又想立牌坊的感觉。未来的事情谁能说的定呢,所以预防性是一个框,什么都可以往里装。有了这个词,任何时候美联储都有理由降息。传统上,美联储为了突出自己的独立性,避免瓜田李下,通常在大选前夕会更愿意保持政策不变,甚至在经济形势较差的时候也是如此。像布什、卡特之前都是大选前想要美联储宽松,以支撑自己的连任,而没有得偿所愿。以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当前价格处于高位,存在泡沫,高度依赖宽松的货币政策,难以承受货币紧缩,市场倒逼美联储的解释,也难以令人满意。为什么呢?美国在前后,在房地产市场存在巨大泡沫的时候,美联储一直维持利率在高位,并最终引发金融危机,这作何解释呢?理解美联储行为的真正逻辑是什么呢?理解美国货币政策的传统经济逻辑和政治经济学逻辑笔者认为,理解美国货币政策的逻辑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传统经济学逻辑;第二个层而是政治经济学逻辑。这两个逻辑根本上是一致的,并不冲突。当前大多数的分析都是传统经济学逻辑,这种逻辑之所以会在当前出错或不能够解释当前的现像,原因就是传统经济学逻辑的假设不再成立。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暗含了制度的假设,然后在此假设条件之下进行演绎推理。在制度稳定的时候,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没有问题。但是制度变化背后有更深层次的逻辑,那就是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政治经济学决定了背后的制度演化。如今,正如前面分析提到的,美国的政治环境发生变化,使得传统经济学所依赖的制度假设在当前发生变化。因此,才需要深究货币政策更深层次的逻辑。1、美国货币政策的传统经济学逻辑根据法令,美联储的目标是维持价格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就业是经济增长的目的或指标,而通胀是价格稳定的指标。简单理解,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的目标规则,就是在就业和通胀之间的平衡。经济学家总结出来菲利普斯曲线,就是通胀和就业的相关关系。在通常情况下,货币宽松,能够有助于降低失业率,但是会推动通胀。货币紧缩则相反。在实践中,美还形成了操作规则:所谓的泰勒规则,这是一种经验规则。社会规则和自然规则不同的地方,社会规则不是天然的,不是铁律,是会因人因时而变化的。这种规则之下,货币政策面对四种形势组合,分别是:低失业率和高通胀、低失业率和低通胀、高失业率和高通胀、高失业率和低通胀。其中,低失业率和高通胀这种组合,货币政策比较容易确定,那就是货币收缩。高失业率和低通胀也好确定,那就是货币宽松。低失业率和低通胀,高失业率高通胀,这两种形势组合时,货币政策就面临着取舍的问题。紧缩或宽松,只能治理其中的一个问题,但是会恶化另一个问题。另一方面,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货币政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资产泡沫及通货膨胀,有着很强的财富分配效应,影响不同群体的财富和利益。因此,单就传统经济学的逻辑,已经无法解释这两种组合下美联储的政策决策。行文至止,笔者想纠正当前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这类观点在媒体及微信圈内广为流行。那就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老百姓而言,是一种利益损害。实际上恰恰相反,宽松的货币政策所推动的就业及工资上涨,对于无产阶级,是一种利益倾斜。当然,这是以储蓄持有人的利益损害为代价的。真正的底层人士,压根没有储蓄,根本不惧货币宽松及由此引起的适度通胀(两位数以内的通胀)。之所以出现这种误区,是因为能够通过媒体和在微信圈发表和获取观点的人,实际上都不是真正的底层人士!2、美国货币政策的政治经济学逻辑以传统经济学的逻辑来理解货币政策,背后其实也包含制度经济学的逻辑,只不过是基于一种相对稳定的政治制度。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就业和通胀分别代表了两类群体的利益。一类是无产阶级和年轻人群体,本身不名一文,并没有多少储蓄,这类群体更加偏好就业,因此希望宽松的货币。一类是中产阶级和年老群体,持有一定储蓄,并且还指着退休后的固定收益养老金维持体面生活。这类群体更加偏好低通胀。还有一类是大资产阶级,这些人的利益比较复杂,持有的资产类别不同利益影响不同,高度依赖具体的形势,无法定论。以这个逻辑来理解日本在安倍执政之前的货币政策,就比较容易了。日本在失去的二十年里,一直处于货币升值和通缩的环境中,这对于日本的实体经济是一种严重的打压。从传统经济学逻辑,日本经济很好治理应对。克鲁格曼就指出,只要开通印钞机不停印钞,印到通胀和货币贬值为止。但是日本人为什么没有选择这种简单的药方呢?原因就是这种政策影响日本的中产阶级和老年人的利益,这类群体对于政治的高度影响力,使得货币政策无法选择正确的措施。一直到安倍上台,这一格局被打破,在安倍当政的这些年里,日本经济终见起色。安倍经济学的几大政策,实际上早在二十年前克鲁格曼就已经提出建议,日本经济在此之下的复苏也表明了建议的有效性。关键是传统经济学的政策建议,违背了政治经济学逻辑,无法落实。安倍的成功不是经济学家的成功,而是政治家的成功。这也表明,政治经济学的逻辑高于传统经济学的逻辑。相比日本的老年政治和社会僵化绑架了政策。美国的货币政策在之前的很多年里,相对比较中庸,在就业和通胀之间的平衡把握的比较好。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就是相对较好的平衡了无产阶级及年轻人这一群体的利益和中产阶级及老年人这一群体的利益。这种平衡的取得,也与美国经济较好的活力及美元的地位等有很大的关系。然而,当前的形势使得很难保持这种平衡。平衡必须打破。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美国的这种平衡会被打破呢?答案就是美国当前的贫富分化和劳资对立。

美国当前贫富分化和劳资对立,是一切问题和现像的根源!贫富分化和劳资对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马克思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对资本主义进行分析,并指出问题的根源。马克思深刻认识到,美国的经济危机或是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运行的必要机制,是化解资本主义社会危机并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得以存续的关键。近几十年里,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的优良制度,使得根本矛盾得以缓和。另外,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运作,将经济危机降维为危害程度更低的金融危机或货币危机,从而使得根本矛盾对社会的不利冲击得以减少。美国通过货币政策引发资产泡沫,加之财政举债支出,共同推动就业和经济增长,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最终实现了利益从中产阶级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的转移,从而相对解决了贫富分化的矛盾,弱化了劳资对立。然而,正如《21世纪资本论》所指出的,很多年来累积到今的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分化的问题,使得社会的无产阶级和有产阶级对立的形势,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从《21世纪资本论》这本书的书名和书在全球流行的这点来看,当前形势或许已经和马克思创作《资本论》有类似这处。参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框架,笔者总结美国近四十年来的经济金融的发展,那就是每隔十到二十年,会产生一次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实现了财富的再分配,使得根本矛盾得到缓解。1、第一次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地产泡沫,引发储蓄信贷机构危机;2、第二次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高科技股泡沫破灭;3、第三次是本世纪的房地产泡沫破灭;4、依此规律推演,第四次则是本次股市泡沫的破灭,大约将发生在未来3-5年内。关于这一问题的思考观点,源于笔者一直在思考和创作的《制度套利》和《新货币论》等书,限于篇幅此处不予以展开。具体分析当前的形势,当前美国社会贫富分化和劳资对立一直存在,之所以恶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全球化。全球化使得美国的资本家可以和其他国家的劳动者形成利益联盟,弱化了美国劳动者在劳资关系中的谈判地位,由此加剧美国的贫富分化,导致劳资矛盾无法在原有的经济关系下获得调和。制度平衡由此被打破。在全球化趋势下,美国的资本家能够从中国、印度等国家雇佣更加低廉的劳动力。劳工也无法像原来那样通过集体谈判来提高工资。这使得美国的劳动力的实际工资在近二十年里,没有任何增长。而相对比的是,美国的富豪富可敌国,前十大富豪的身家动辄千亿百亿美元。前1%的人群拥当前90%的资产。美联储的一个研究报告指出,美国三分之一的家庭,无法拿出1000美元。贫富差距,已经到达这个程度。认识到这一点,也能够明白为什么特朗普在美国民意驱使下,发动贸易战如此坚决,并且是对全球开战。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理解,美国贸易战真正的敌人是美国的资本家。美国在次贷危机前,通过消费金融的发展,使得在财富所有权没有发生转移的情况下,财富的实际使用权发生转移,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财富不均。但是欠债是要还的,还债的时候,问题就突显了。因此消费金融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解决方案。这三分之一的身无储蓄的庞大群体,以及众多消费金融高额负债的年轻人群体,是支撑以通胀换工作及工资上涨的巨大力量。同时贸易战本身和通货膨胀的走势非常相关。在美国资本家和国外劳动力结成利益联盟的过程中,美国的通货膨胀得到了控制。这是因为:一方面国外的廉价商品不断进口,直接压低了价格上涨;另一方面,美国的生产和服务成本中,最大的一块来自于劳动力成本。劳动力价格上涨受到限制之后,自然会对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上涨产生压制。之前每次当经济发展较好,失业率处于低位的时候,美国的货币都会收紧。这背后的逻辑就是,失业率已经处于低位,如果继续货币宽松或是财政刺激,工资的进一步上涨,会导致通胀压力。这种经济学而言合理的逻辑,对于底层劳动者而言,是buull sshit!失业率低位的时候,也正是劳动力相对资本处于优势谈判地位的时候,劳动力本可趁机要求工资上涨,但是却被上述逻辑下的经济政策有意无意的抑制住了。因此,之前被传统经济学所遵守的货币政策规则,恰恰是劳动力所痛恨。现在劳动者要求改变这种现状。美国现有的民主制度,也给了底层劳动者改变现状的能力。民主制度下,政治权力是按照人头来分配的,而经济权力却并不是按照人头分配的。经济权力和政治权力的分配格局出现这种巨大差异,本身就蕴含了巨大的变革力量。美国俗语中,有名名言“当国会在开会的时候,没有人的生命和财产是安全的”。前面的二十年里,底层的劳动者们之所以没有联合起来,进行这种变革:一方面是由于美国之前的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意识形态对人们的束缚。这种意识形态,也源于我们所了解的西方古典经济学。这种经济学从要素自身的供求来分析收入分配,但是忽略了要素的国家属性。另一方面,资产阶级依靠垄断媒体资源和控制选举机器,压制了底层劳动人民,使得他们没有有效联合起来。在现今的新媒体发达以后,底层劳动者终于联合起来,通过其代理即特朗普等精英群体,掌握了国家机器。资产阶级中的很多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了这一形势的危急:像巴菲特、布隆伯格等资本家公开呼吁,提高针对富人阶层的税收,示好低收入人群;像甲骨文的老板,在中美贸易战的期间,主动裁减中国的研发中心员工,转而招聘美国员工,示好美国的劳工阶之层。这些都是属于提前进行政治站队,而且是背叛了自己阶级利益的站队,以防万一,可谓老谋深算。当然,也不能排除这是这些精英资本家对于美国国家利益的整体考虑下做出的牺牲。本文所设想的,通过货币政策的规则改变,依靠货币运作构造资产泡沫来治理社会矛盾,是这种形势下美国能够选择的一条对于社会最为有利的平稳道路。当前美国的社会高度分裂之下,如果各方博弈的对抗强度增大,更加极端的手段如强行增加财产税和遗产税、进行资本管制,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未来金融经济的走势预测!

基于前面所提到的,美国出现的贫富分化及劳资对立的根本矛盾最终将影响政策。政策实施最终是使矛盾得到部分缓和。这是推演政策演化的逻辑。基于这一逻辑,本文简单推演未来美国的经济形势及全球的经济形势。

1、全球范围内,资本的国家属性得到强化,资本受到更多的国家管制。一国的生产要素之中,土地、资本和劳动力:

土地事关国格,不能移动也不能出卖;

劳动力移民很难,在必要时甚至需要被迫牺牲自己的生命,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唯有资本,在之前的意识形态之下,得以自由的流动,在全球范围内获取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甚至不惜损害所在国家利益。

这种局面必将改变。甚至我们将有望见证国家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起。

2、美国不仅是与中国与全球各国的贸易争端将会持续,短期内很难改变。

利用贸易争端,一方面使得美国整体可以通过改善贸易条件,获得利益。

另一方面,贸易争端,即使在美国整体利益受到损害之下也会进行。因为贸易战的根本目的,是让美国的资本受到国家管制,被迫与美国的劳动力结合进行生产,以提高对美国劳动力的需求。

这期间,资本的利益会到损害。在贸易战过程中,我们看到很多美国大企业联合起来,反对特朗普的贸易战,但是根本无法改变特朗普的行为。

特朗普如果连任,这些资本家还会更惨。

3、贸易战的持续,将使得美国劳动力价格上涨,而这正是贸易战的驱动力量和目标。劳动力价格上涨,将会转嫁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当中,产生通胀压力。美国的货币政策同样需要迎合底层劳动者工资上涨的利益诉求,在控制通胀压力和保持工资上涨的两难选择当中,最终选择工资上涨,牺牲通胀控制。

这是此次美联储降息的政治经济学上的合理解释。

4、美元的通胀将导致弱美元。弱美元将进一步增强美国商品的竞争力,使得美国劳动力就业及工资上涨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由于美国存在大量进口,弱美元及其引起的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又会进一步提升通胀压力,这将会对美国的政策产生一定的反向制约压力。然而,美国将有极大可能打破原有的2%的通胀率的对于政策的束缚。

5、推演金融市场,注意这里的推演都不是精确的,存在很多变数。在改善就业和推动工资上涨的力量驱使下,价格稳定性会被一定程度的舍弃。货币形势和金融市场的演化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当前至未来的2-3年时间。

货币政策在就业和经济发展处于较好的形势之下,仍然维持宽松。这将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工资,并产生通胀压力。

美国会通过如打压石油价格,粮食等其他手段来控制通胀。不排除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价格管制手段。通胀压力在短期得到有效控制。在此过程中,大宗商品的价格出现上涨,但是比较平缓。

股票市场在低利率等货币宽松的助推之下,价格出现上涨,泡沫增大。股票市场表现良好,本身有助于消费、投资等,可以进一步改善劳动者的处境。

这是一个美国国内多方共赢的阶段。其他国家的利益因为美国行使强权受到损害。

第二个阶段,未来的3-5年,较高通胀出现。

第一阶段的货币宽松持续越久,其产生的通胀压力就越大。这也是很多反对降息的鹰派人士所担心的。最终,较高程度的通胀终将出现。这个时候,美国国内的利益博弈将会达到白热化。

按照本文的分析,政策最终选择的是劳动者的利益,舍物价稳定而取工资上涨。通胀出现失控。固定收益者的利益受到损害。

由于底层老百姓本身没有储蓄,只要工资增长速度大于价格上涨速度,其处境是改善的。通胀的财富分配效应,相当于把中产阶级的财富分配给了底层百姓(以工资收入上涨的形式)。

在此阶段,股市达到历史高位,已经是强驽之末了。大宗商品的价格出现大幅上涨。这进一步增加了通胀的压力。

第三个阶段,未来的5-,通胀受到严格控制。

在通胀持续一段时间快要出现实控,并且有可能对美国整体经济的运行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时候,美国的利益博弈达成一致,即强力收缩货币,以控制通胀。

这种形势类似-,在石油价格高企的情况下,美联储坚持紧缩,刺穿泡沫。只不过这轮紧缩的刺穿的不是地产泡沫,而是股市泡沫。

股市在此强烈紧缩下,泡沫破灭,引起金融危机。包括房产、股票、大宗商品等价格都将大幅下跌,权益投资人的财富都将严重缩水。由于底层老百姓本身持有的权益资产很小,受此影响相对较小。

而在货币宽松推升泡沫的早期阶段,底层老百姓从就业,职业发展等已经获得了踏踏实实的利益。金融危机中的损失可以算作是一种成本。

从财富分配的相对格局而言,货币前期的宽松及后面的强烈紧缩,先消灭固定收益投资者的部分财富,再消灭权益投资人的部分财富,无论固定收益投资者,还是权益投资者,都是属于有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境况得到相对改善。

危机之后,美国的金融体系进入修复阶段。历史将周而复始,开启下一次量化宽松以及引起的资产泡沫。只不过下一次,有可能是地产泡沫。

这一切,就如黑客帝国的电脑主机不断通过重启,以消除系统运行自动产生的病毒的危害一样。

特朗普或许就想成为那个“Neo”乎!

---------重磅推荐----------

如果觉得《美联储降息迷局 预示全球经济大变局!》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