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唐朝: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七德舞》与《九功舞》

唐朝: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七德舞》与《九功舞》

时间:2023-06-02 16:52:07

相关推荐

唐朝: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七德舞》与《九功舞》

唐太宗不仅锐意制订和改革“雅乐”,还亲自主持创作了新的歌舞,就是《秦王破阵乐》和《功成庆善乐》。

《秦王破阵乐》的产生,和《兰陵王入阵曲》的产生相同,都来源于战争的胜利,军民载歌载舞而来的。《隋唐嘉话》中记载:“太宗之平刘武周,河东士庶歌舞于道,军人相与为《秦王破阵乐》之曲。”

贞观元年正月,唐太宗设宴招待文武百官,开始在殿堂上演奏这一曲子,唐太宗还得意地说:“昔日联奉命征讨,民间遂有此曲。虽然它不像征文德的雍容,但是我由此建功立业,不敢忘本。”《破阵乐》来自民间歌舞,当时是为了庆祝战争的胜利。唐太宗即位以后,为纪念战功,作了改编,“后编乐府”,成为一支颂扬唐太宗赫赫战功的

乐曲。此后,每当宴会时经常演奏。担任改编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是吕才,他协调音律,又由李百药、虞世南、褚亮、魏征等人制作歌词,相当于现在流行的说法:“吕才作曲,李百药等人作词”一样。吕才还担任导演,教练乐工一百二十八人,舞蹈者披甲执戟,表演战争中战斗的场面,旁边乐队伴奏,歌者合唱。贞观七年春正月,改编后的《破阵乐》更名作《七德舞》。唐太宗为什么下令更名呢?这是本自《左传》,《左传》说“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唐太宗表示“偃武修文”,要结束战争,但武备又不能废弛,必须“以战争制止战争”,也就是古人解释的“止戈为武”的意思。唐太宗认为《七德舞》这个名称既文雅又寓有“武”的内涵,最合适不过了。

七年正月的这次演奏还有段小插曲。这一天,三品以上的官员、地方上州一级的一把手、各少数民族的酋长首领,都参加了玄武门宴会,宴会上演奏《七德》、《九功》舞。太常卿萧瑀是“文艺”部门的负责人,未免有点儿得意忘形,向唐太宗提议:“《七德舞》形容圣上丰功伟绩,有所未尽,请按照刘武周、薛仁杲、窦建德、王世充的形象,表演出描述他们被擒获的状况。”不料他却碰了一鼻子灰,唐太宗说:“彼皆一时英雄。现在朝廷之臣很多人是他们原来的下属,如果看到他们原先的主子屈辱之态,能不刺伤他们的感情吗?”可见唐太宗虽然得意,却并不忘形,唐太宗说话办事绝对有分寸,他理解乐舞的功用,“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安定、平和,这才是文艺的作用所在。因此,不能为了表现自己的武功,过分羞辱丑化失败者,从而还伤害了一部分“反正”人士的感情。

《庆善乐》的创作是在贞观六年九月。这时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已现,唐太宗回到阔别已久的出生地武功(在今陕西省郿县境)庆善宫,仿照汉高祖刘邦荣归故里的做法,赏赐闾里,并且和亲贵大臣欢宴,唐太宗极其高兴,当即赋诗,其中追忆了往事:“弱龄逢运改,提剑郁匡时。指魔八荒定,怀柔万国夷。梯山咸入款、驾海亦来思。单于陪武帐,日逐卫文媲。”最后又以汉高自况,用刘邦酒酣高歌一曲《大风歌》的典故作结说:“共乐还乡宴,欢比大风诗。”诗成,起居郎吕才为之谱曲“被之管弦”,命名叫做《功成庆善乐》,舞蹈者“广袖曳展,以象文德”。还令童子六十四人头戴进德冠,身穿紫袴褶,长袖漆髻,屣履而舞,叫做《九功之舞》。后来又举行了盛大宴会,《庆善舞》、《破阵舞》一一演奏,表演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歌舞乐章。

《隋唐嘉话》说《破阵乐》为武舞,被甲执戟,以像战事。《庆善乐》为文舞,广袖曳屣,以像文德。前者象征唐太宗的武功,后者则象征唐太宗的文治。武舞者服装是短装戎衣,文舞者服装是宽衣大袖。《嘉话》还提到魏征,他一见演奏《破阵乐》,低下头看也不看,演奏《庆善乐》时,看得津津有味,观赏起来百看不庆。魏征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并不在他偏爱那个乐,不过想借观赏音乐歌舞的机会,暗示给唐太宗“偃武修文”的态度罢了。

这二部新歌舞,作为唐朝初年的艺术杰作,经常上演,每逢元日(大年初一)、冬至、朝会、庆贺等节日,都要演奏

这二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一为庆祝佳节,二为纪念文治武功。

《新唐书·礼乐志》说:“唐之自制乐凡三:一曰《七德舞》,二曰《九功舞》,三曰《上元舞》。”还说《七德舞》本名《秦王破阵乐》,《九功舞》本名《功成庆善乐》,都是唐太宗事业成功的赞歌,只《上元舞》是太宗的儿子高宗所作。《秦王破阵乐》后来一度更名《神功破阵乐》,从中还衍生出《大定乐》,舞者披五彩文甲,持槊,是多达一百四十人的大型歌舞。

如果觉得《唐朝: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七德舞》与《九功舞》》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