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1999年李敏生病后 孔东梅向中央求助被母亲批评:知道咱家家风吗

1999年李敏生病后 孔东梅向中央求助被母亲批评:知道咱家家风吗

时间:2019-12-25 01:00:46

相关推荐

1999年李敏生病后 孔东梅向中央求助被母亲批评:知道咱家家风吗

2000年,远在美国读书的孔东梅收到了母亲李敏寄来的一本书——《我的父亲毛泽东》。

因为出生比较晚,孔东梅对外祖父毛主席一辈儿的印象,其实多数都是来源于他人,而在收到母亲这本书以后,孔东梅用了几个晚上的时间读完,然后她就失眠了。

图|李敏与女儿孔东梅合影

孔东梅从小就知道,自己有一个伟大的外公,她能够从身边的人或者是书上,了解到外公伟大的事迹,也了解外婆贺子珍、母亲李敏,可当他真正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却油然而生一种感觉,自己对他们了解还是太少了。

“外公外婆的峥嵘岁月,外婆和母亲在苏联的艰苦经历,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进入我的脑海。”

于是,孔东梅做了一个决定,她要重新去了解外公、外婆。

李敏与孔令华第一个孩子是孔继宁。

李敏与孔令华是1959年结婚,当时结婚的时候,孔令华大学刚毕业,而李敏还在上大学,1962年初,李敏怀孕,对于这个未出生的第三代,毛主席很关注,考虑再三,他决定让女儿请假在家待产。

“那耽误的功课怎么办?”

李敏忧虑的问道。

毛主席摆摆手:

“可以自学,可以让令华补课,也可以把老师请到家里来。”

1962年10月,李敏顺利生产,当毛主席得知这一喜讯时,高兴的说:

“我70岁官升一级。”

图|李敏与孔令华夫妇合影

本来按照毛主席的想法,是要孩子的爷爷给取名,孔令华的父亲,是开国中将孔从洲,当时正在沈阳任高级炮校的校长。

不过,就在孔令华打电话给父亲报喜时,电话对面的孔从洲却对儿子说:

“孩子的名字由外公决定。”

在给外孙取名字一事上,毛主席下足了功夫,不过他首先有个条件,不许孩子用自己名字里的字,思来想去,最终决定,孩子叫孔继宁。

“娃是国家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是来接我们班的嘛。接班就要继承事业,跟着我们走嘛,列宁的‘宁’字有宁静、安宁之意,比较符合中国人起名的习惯,孩子长大后也要继承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就叫继宁吧。”

对于这个小外孙,毛主席可以说是倾注了很大的关爱。

据李敏在《我的童年和领袖父亲》一书中提到:

“父亲工作累了,顺脚就去看看小外孙,抱抱、亲亲、逗逗小家伙。继宁长得虎头虎脑,不哭不闹,笑起来尤其可爱。父亲平时就喜欢孩子,现在更像所有老人一样——隔代亲,特别爱和继宁玩儿。”

尽管孔继宁是在毛主席身边时出生,但在外公身边,孔继宁其实并没有待的很久。

生下孩子后不久,孔令华与李敏商量后,搬到了中南海一处偏僻的院子,开始自力更生,那时毛主席还时常能见到女儿一家,可到了后来,李敏申请搬出中南海,搬到了兵马司胡同一处普通院落里居住,毛主席就再难见到女儿。

对于这种情况,毛主席心知肚明,却也显得无可奈何:

“手心手背都是肉啊!”

搬出中南海以后,孔令华、李敏的生活陷入了困难,夫妻两人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家庭,十分困难,孔继宁差不多在6个月大的时候,就被送到了外婆贺子珍身边。

尽管孔继宁也有过在外公身边生活过的经历,但毕竟那时年龄不大,所以相比之下,他对外婆却更熟悉。

应该说孔继宁的出现,填补了外婆贺子珍生活的空白。

对于这个小外孙,贺子珍是十分宠爱,据说当时贺子珍身边有个工作人员,他的孩子和孔继宁同岁,每次两家聚在一起,贺子珍都会称一称孩子的体重,如果是孔继宁稍重,贺子珍便会心安一些,如果孔继宁体重稍轻,那么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贺子珍便会让孩子好好吃饭,争取下一次称体重时超过对方。

孔继宁很小时候就知道,贺子珍身体不好,有一次洗澡,他注意到外婆后背有几处深浅不一的凹坑,就好奇的问了一句:

“外婆,你身上这些坑是什么呀?”

贺子珍宠溺的看着小外孙,回答道:

“这是敌人飞机上扔下来的炮弹炸出来的。”

图|贺子珍与外孙孔继宁

一直到许多年以后,孔继宁才明白,原来外婆背上这些伤,是为了掩护战友才有的。

“外婆身上残留的弹片究竟有多少,自己都说不清楚。直到75岁病逝时,进行遗体火化时才成功把弹片从身体中彻底分离,整整有十几枚!外婆一生金戈铁马,没有荣获任何勋章,她身上残留的这些弹片就是她最好的勋章。”

孔继宁对外婆的过去很好奇。

在贺子珍诞辰100周年之际,孔继宁决定为外婆拍摄一部纪录片。

不过,贺子珍生前并没有留下影像资料,只有为数不多的照片,更为关键的是,贺子珍在苏联生活了十年,也几乎没有留下任何资料,后来通过曹耘山(毛泽民的外孙)了解到,俄罗斯有一批解密的前苏联的档案,里面有不少中国共产党人的资料。

孔继宁追随外婆的脚步前往俄罗斯,在俄罗斯社会历史政治档案馆中找到了贺子珍填写的33页个人简历与资料。

从这份档案入手,孔继宁终于了解了外婆生平的经历。

孔东梅是1972年出生,是李敏与孔令华的第二个孩子。

值得一提的是,孔东梅与外公毛主席有一处相似的地方,即下巴上的那颗痣,也让李敏夫妇忍不住感慨:

“是与父亲最有缘的孩子。”

可很遗憾,孔东梅并没有见过外公毛主席。

李敏怀二胎时,正值那个特殊的年月,他们夫妇的日子过得很艰难,有一个孩子尚且照顾不到,更何况再来一个,李敏当时第一个念头,就是不要这个孩子,但李敏后来征询父亲的意见时,被毛主席予以否决:

“要,生活再困难,也应该要这个孩子。”

就因为外公一句话,孔东梅后来顺利出生。

尽管孔东梅并没有见过外公毛主席,但她与哥哥相比,无疑还是有一点特殊的地方,因为她名字里的“东”字,就是取自于外公,而“梅”则是外公最喜欢的植物。

不过,那时李敏已经不大能常回中南海去看望父亲,这无形中也连累了孔东梅,孔东梅自幼是在外婆身边长大,更为关键的是,在她四岁的时候,外公就去世了,所以她对外公的印象,连哥哥其实也不如。

毛主席晚年生活的很孤独,子女都不在身边。

1976年8月底,毛主席生病卧床,李敏本来想陪伴在父亲身边,江青在旁边冷冷的说了一句:

“你守在这,主席出什么问题,你负得起责任吗?他已经好多了,你走吧。”

李敏没办法,只好离开,这次见面也成为她见父亲的最后一面。

父亲去世以后,李敏大病了一场。

图|李敏与母亲贺子珍

孔东梅那时年龄还太小,对着一切都还没有印象。

不过,从懂事起,孔东梅就觉得,自己家的日子过得实在是太清贫了些。就以一件衣服为例,通常都是父亲穿了哥哥穿,哥哥穿了然后在给自己。虽然如此,家里还是把无尽的关爱,给了家里这个最小的孩子。

孔东梅是出生在上海徐汇区,自幼生活在外婆身边,她记得很清楚,自己小时候住的院子很高大,里面还有假山。让她印象深刻的是,自己还同外婆一起,在院子里种了四棵橘子树,每年都会收获不少橘子,有时候外婆就坐在院子里的椅子上,抽着烟望着远方深思。

与哥哥一样,孔东梅也是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的外公是毛主席,但她觉得外公太神秘了,只有偶尔在电视上,才会看到他的身影。

孔东梅认为,自己和寻常家的孩子不一样,因为他们能经常与父母、外公在一起,但在她的身边就只有外婆。而外婆的身体也不是很好,所以照顾她的重任就落在身边工作人员身上。因为担心出事,这些工作人员对她的管教也很严格,不许她到很远的地方玩耍,就连过马路买一支五毛钱的冰棍,也需要费尽周折。

大概在六七岁的时候,孔东梅才被父母接到了北京上学。

更为关键的是,这一年外婆贺子珍也来到了北京。

1979年6月,在亲家孔从洲将军建议下,贺子珍被补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然后她向中央提出三个请求:

“到北京看一看,到天安门看一看,去瞻仰毛主席的遗容。”

同年秋,贺子珍在中央安排下,乘专机前往北京,并在几天之后到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了毛主席的遗容。当时,孔东梅也陪着父母、外婆一起,去瞻仰了外公的遗容,尽管那时年龄尚幼,但她仍然清楚的记得那时的情形。

从那时起,孔东梅便在北京上学,在父母的影响下,她对文化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母亲很古典,喜欢欧洲的、浪漫主义的东西,可能因为她从小在俄罗斯长大,受俄罗斯古典艺术的熏陶比较多。我小时候身体不好,经常呆在家里,母亲就给我买了很多书。”

不过,让孔东梅有印象的是,母亲隔三差五便会提醒她:

“不要在外面随便提起自己的身份,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

其实相比之下,毛主席外孙女的身份对孔东梅的影响就要小得多了,毕竟她从小就没有接触过这些。

只有唯一的一次,孔东梅动用了这层关系,被母亲狠狠批评了一顿。

图|孔令华、李敏夫妇

1999年,孔令华的车在高速公路上出了车祸,后来被送到了医院治疗,因原本患有心脏病,最终没能从手术台上走下来。李敏多年来便与丈夫一起相互扶持,骤然听说丈夫离世的消息,本就身体不好的她也病倒了。

孔继宁那时远在海外,孔东梅也刚考上了美国大学,可以说一家人顿时陷入困顿之中。

关键时候,是孔东梅用自己稚嫩的身躯,扛起了家里的重担,只是在费用上不免仍然捉襟见肘,

孔东梅考虑再三,最终还是决定,写封信向中央求助,不少中央首长得知了这个消息,心下也是吃了一惊,没想到毛主席的女儿家里生活竟然如此困难。一些老干部、老战士听说消息后,牵头发起了一次募捐活动,帮助毛主席女儿一家渡过了这个难关。

不过,这件事情最终还是没瞒得过李敏。

李敏当然很生气,她把女儿叫到身边,严厉批评道:

“东梅,你知道咱们家的家风是什么吗?”

孔东梅也自觉违背了父母的意愿,在一旁沉默着不说话。

李敏见状,也知道女儿认识到了错误,语气了柔和了不少:

“我们家风是不搞特殊,不能要群众一分一毫!更不能因自己的私事麻烦党组织!你现在在做什么?”

“妈妈,我这也是没有办法。”孔东梅小声辩解道:

“家里的积蓄都花光了,咱们家没有多余的钱给您治病了,我不能眼睁睁的看着您……”

李敏也很无奈,心知女儿是为了这个家考虑,但还是批评了一句:

“以后不管发生了什么事儿,都不能打着毛主席后代的旗号行使特权,下不为例。”

孔东梅连连点头。

1994年(不同资料中也有称是1992年),孔东梅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修英语。

不过,孔东梅并不喜欢这门课程,倒是喜欢文学。

“那时候,我还曾幻想开个小书店、读着海明威、喝杯咖啡,养一只小猫的小资生活。”

毕竟孔东梅比他哥哥还小十岁,不仅仅与外祖父、祖父一辈儿隔得远,就连父母亲与他们之间,也隔着时代的鸿沟,他们所看到的新鲜事物,远不是过去所能够比的。

大学毕业后,孔东梅进入刚刚成立的泰康人寿保险公司工作,从端茶倒水开始,在各个部门都干过,亲眼见证了这样一个新创立的小公司,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几十万人的企业。

可孔东梅后来坦言,这些并不是她的追求,她还有很多梦想,渴望更大的空间。

到了1999年,孔东梅想过办自己的公司,但就在这时,一个留学的机会摆在她面前。思考再三,孔东梅决定去国外看看,一开始还对母亲承诺,自己三个月就回来,可没有想到的是,一去就是两三年。

到了国外以后,没有人认识她,孔东梅也是第一次剥离了身份去看待外公、外婆,看待他们那一代人创造的历史。

谈到在美国时的一段经历,孔东梅坦言:

“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非常有限,特别是对毛泽东这个人,尽管基本上都听说过,但毛泽东到底建立了一个怎样的国家,现代中国怎么样,他们并不了解,课堂上经常因此发生辩论,碰到他们不理解的事儿,我就讲给他们听,没有人知道,我就是毛泽东的外孙女。”

图|李敏

2000年,孔东梅收到了母亲寄来的书《我的父亲毛泽东》。

孔东梅用了几个晚上看完了这本书,然后就睡不着觉了,尽管孔东梅在心里觉得外公、外婆那一辈儿很伟大,但一直到母亲写出书来,孔东梅才知道,他们不仅伟大,同样也是一个普通人。

尤其让孔东梅感兴趣的是,毛家三代女性中都有留学的经历,外婆贺子珍29岁到苏联,母亲李敏也是4岁就到了苏联,基本上是在苏联渡过了同年。

“她们有太多我不知道的历史……”

回国以后,孔东梅一边走访一边写书,将所有了解到的事情统统转化为文字。

2001年,孔东梅创办了北京东润菊香书屋有限公司,致力于传播红色文化。

,孔东梅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翻开我家老影集——我心中的外公毛泽东》。

母亲李敏一直很支持女儿走这条红色文化道路,尽管这一开始并不能赚到许多钱,但能够做自己的事情,总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儿,孔东梅也坦言,尽管前人已经做过不少红色文化的研究工作,但自己还是想做一些新的、填补空白的事儿。

不过,毕竟生活的时代完全不同,母亲李敏多多少少还有一点旧时代过来人的痕迹,但孔东梅的打扮就要时髦的多,似乎李敏也很高兴看到女儿打扮的漂漂亮亮的。

之前,孔东梅曾为某杂志拍摄过时髦的照片,尽管她的穿着很得体,但仍然有不少批评声音,认为她不够严肃。

可孔东梅认为,她认为自己是什么状态,就应该是什么状态,这是一种自然流露。

“不一定你是什么人的后代,你就应该穿成什么样,或者你就应该有一种什么状态。”

图|毛主席

孔东梅十多年来始终致力于红色文化的传播,她并不反对商业化,只是反对搞过渡的商业化。尽管也面临许多质疑声音,但孔东梅始终建坚持自我的选择:

“外公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执着、百折不挠的精神——坚定自己的理想,坚定自己的人生道路,不要因为一些小的挫折而放弃。”

从如今孔东梅所取得的成就看,她无疑是成功的。

如果觉得《1999年李敏生病后 孔东梅向中央求助被母亲批评:知道咱家家风吗》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