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一首诗打破幻想——白居易带你走进1200年前真实的“田园牧歌”

一首诗打破幻想——白居易带你走进1200年前真实的“田园牧歌”

时间:2022-04-04 21:24:10

相关推荐

一首诗打破幻想——白居易带你走进1200年前真实的“田园牧歌”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一段话,相信很多人都读过,就算没有读过,也一定听说过。“桃花源”如今已经成为美好幸福生活的代名词。随着城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压力越来越大,这种恬静闲适的乡村生活深受城市居民的青睐,很多人都想效仿古人,归隐田园。然而,古人的田园生活真的有想象中的美好吗?难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真的是自由安逸的吗?白居易的一首诗就能打破你对田园生活的美好幻想。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观刈麦》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805年(唐宪宗元和元年)至806年(元和二年)间,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经过“安史之乱”,大唐盛世不再,节度之战,朋党之争,甘露之变,宦官之祸,昔日辉煌的帝国陷于内外交困而无法自拔,如秋风中黄叶,早已显露出衰败景象。与京都长安依然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场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藩镇割据、土地兼并、兵荒马乱,百姓困顿不堪,啼饥号寒。白居易的《观刈麦》便是当时农民痛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诗的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这种变态的心理在《卖炭翁》里面也有类似的心理描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按理说,寒冬腊月,北风凛冽,大雪纷飞,人们都躲在屋子里,希望寒冷早点过去,暖春快点降临。可这位卖炭老爷爷,尽管隆冬大雪,衣衫褴褛,因为担心天气暖和碳价低贱,而从内心盼望,天越冷越好。一车木炭甚至几棵麦子在极端的天气里甚至比一个人的生命还贵重,这样的生活是怎样的悲惨与无奈。

之后写道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她要来拾麦的原因是她家的田地已经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诗人看到农民的千辛万苦,流泪流血,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他责难自己,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就是在这样一个称得上繁华的朝代,生活在农村的劳苦大众承受着怎样的压迫与苦难。没有想象中的鸟语花香、风和日丽,甚至都不能吃饱穿暖,你还会愿意回到古代,归隐田园吗?

如果觉得《一首诗打破幻想——白居易带你走进1200年前真实的“田园牧歌”》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