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被生活压垮的中国式父母:不敢穷 不敢病 更不敢喊儿女回家

被生活压垮的中国式父母:不敢穷 不敢病 更不敢喊儿女回家

时间:2023-05-19 04:51:56

相关推荐

被生活压垮的中国式父母:不敢穷 不敢病 更不敢喊儿女回家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中国式”组成的一些概念,成为了一个负面的词语,比如“中国式过马路 ”“中国式家长”等等。

提到这些概念的时候,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一种负面的现象,例如“中国式过马路”就意味着“凑够一拨人就能走,不用管红灯还是绿灯”;例如“中国式家长”则是指那些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或是只是一味望子成龙、给孩子过大压力,还总说着“是为你好”的家长。

但有时候,你并不能说这些现象只在中国发生,外国就没有,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将其打成“反面教材”加以批判就算了。

也许我们更应该了解的,是这些现象背后的、隐秘而复杂的原因,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也许是“中国式”的问题。

“中国式父母”的望子成龙

提起“中国式父母”,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形容,几乎都是负面。

人们会说他们溺爱孩子,会说他们只在乎孩子的学习成绩而非全面发展,会说他们控制欲强、把孩子当做了自己的私产,也会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总是给孩子强塞孩子不想要的东西、还要将其冠上“为你好”的名义。

尤其是近代到现在,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生活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一代“中国式”的父母们,可能自己成长于乱世、没能接受教育,又或者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对于如何正确地教育孩子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经验。

更重要的是,囿于传统文化的孝道理念,父母们难以真正地将孩子视为独立的人,他们总以为孩子听话是天经地义的,因而他们的“家长权威”不容挑战,孩子的任何异议都会被视为一种反抗。

不过,客观来看,中国式父母并不是如此一无是处的,因为至少大多数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在传统文化中,中国人表达爱的方式总是含蓄,他们很容易就会用错了爱你的方式。

中国父母对于孩子的爱,一向不是通过嘴表达的,而都藏在衣食住行里、藏在为孩子设计的未来里。

汇丰银行一份关于全球教育支出的报告显示,在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花费上,中国香港以13.2万美元高居榜首,接下来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分别以5.6万元和4.3万元美金位列第五、第六位。

中国父母总觉得“读书改变命运”是至理名言,他们自己可能没受过良好的教育,因而更指望着自己的孩子靠着学习优异、工作稳定来为自己和家庭实现阶层的跨越,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望子成龙。

但他们没有想到,一味将梦想和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可能会适得其反。

活着是印钞机,死了是人民币

大约中国式父母与大多数外国父母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大多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并不求回报,只希望看到孩子实现自己未尽的梦想。

典型的中国式父母,是拼命赚钱、又尽力节省,想把每一分钱都留给孩子买房买车、结婚生子;是宁可少洗几次澡也不希望因为洗澡时滑倒而麻烦儿女前来照顾;是被逼到绝境,还希望能出个车祸、给儿女留下一笔巨额赔偿款,死后也要变成一堆人民币。

曾经有网友算过账,如果买一套房要花300万、车子换一次,即使一个人要30岁才结婚成家,那到了他们退休时,供房、供车、养育孩子、赡养父母、日常开支需要700万之巨,这还是只是在一个中等城市生活的水平,如果在一线城市生活成本则远高于此。

在这个房价远高于工资的时代,大多数的孩子结婚成家都是要父母扶持的。

年轻人买房结婚,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掏空”了两家“六个钱包”,父母辛勤一辈子所挣的钱,都在这套婚房里了,这是中国式父母的爱。

在这个孩子们总是去大城市打拼、在外地安家落户的时代,父母们总是在孩子们需要时心甘情愿地打包行李、背井离乡,去帮孩子照顾他们的孩子,照顾一家上下,任劳任怨,这是中国式父母的爱。

在这个保险受到越来越多认可的年代,父母们甚至都开始早早给自己买好保险,以便在自己生病之后可以在不拖累儿女的情况下得到恰当的治疗,而更极端的情况则是,在他们故去之后,这份保单还能作为一份“遗产”,成为他们留给儿女最后一笔钱财,这也是中国式父母的爱。

但中国式父母的爱,还体现在更多的、我们看不到的地方。

不敢穷、不敢病、不敢喊儿女回家

中国式父母总是在付出,落在实处,这份付出便成为了俗气的“金钱”。

中国父母们总自嘲说孩子是“吞金兽”,因而不敢穷。他们掰着手指头计算孩子的衣食住行、课外班、兴趣班需要花费多少费用,怀着“别人家孩子有、我家孩子也要有”的心理将最好的一切奉献给孩子,好不容易养孩子长大,要面对的则是房子、车子、彩礼的难题。

父母们不敢穷,他们不像年轻人可以任性辞职,他们在单位兢兢业业、小心翼翼、任劳任怨,只是因为他们赚的钱,都是为了儿女。他们总觉得自己没有穷的权利,因为他们要给孩子自己的一切。

假如父母们发现因为自己买不起婚房,或是无力支付彩礼,因此导致孩子无法结婚,那他们可能会无法接受这样的打击、将一切归结于自己的无能。

所以他们更加努力地赚钱,退休了还要再去打工;所以他们更加努力地节约,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只为了不被生活压垮。

父母们努力赚钱,然后如流水一般花在孩子身上,但当他们老了之后既“不敢穷”、也“不敢病”,因为他们不想成为孩子的拖累。

父母们总是觉得自己活着得健康,而即使要死,也要“死得快”。如果得了什么慢性病、常年要跑医院,那自己有钱还好,如果要靠孩子们来支付医药费,那便会拖了孩子的后腿,这会让父母感到难过而愧疚。

一旦生了病,父母们大抵也都是要么熬着、要么自己悄悄去看医生,但凡有不打扰孩子工作的办法,他们都不会选择通知孩子,因为那会耽误孩子的工作、会打乱他们的生活,也会让父母们生出一种“年纪大了真没用”的无力感,会让他们感到他们真的被生活压垮了。

而大概最令人感慨的是,他们不敢喊儿女回家。

以前车马很慢,人们说“父母在,不远游”,但现在孩子们大多在异地打拼,在更大的舞台搏更好的生活,独自留在家中的父母既不能、也不敢叫儿女回家。

想让儿女回老家工作生活,老家可能无法提供优渥的薪水、便利的生活和实现梦想的舞台;想让儿女回老家看看,要请假、要扣工资、要付出交通成本,可能还得拖家带口、麻烦一堆。

总之似乎用什么理由开口都不合适,最终就“逼迫”着父母学会了上网、学会了视频通话。打开视频、从四方的小窗口里看看儿女,以解思念之情,是父母们对于生活的妥协。

换一种思路,也许能两相和解

但也许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路,让父母更轻松地面对生活,同时也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有更多的选择、更多的自主。

父母都是从穷苦走来,他们走过饥荒、走过动荡,因而尽力满足孩子们一切物质上的要求,不愿让孩子再吃一点苦。可父母用低声下气换来的光鲜亮丽、用寒门养出来的贵子,最有可能的是让孩子变得自私自利、虚荣无度。

新闻说有个12岁的小学生为了享受被人簇拥的感觉 ,将家中21万征地赔偿款挥霍了12万。

直到邻居告诉他的父母“你儿子成天领着人在外面吃喝玩乐,一天要花掉一万多”,他父母才发现自己留作养老的钱,被孩子花去了一多半,而这一切都是因父母平时溺爱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导致的。

没有一个父母想养出这样的孩子,因而其实在给予孩子物质上的满足的同时,父母们更应重视的是对于孩子精神世界的培养。

父母们更注重陪伴、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更尊重孩子的选择权、让孩子见识更大的世界,自然能够养出一个精神富有、独立自主的孩子,能让他的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

而同样的,父母也应该是“独立”的父母。父母们需要明白,你们的世界并不是只有孩子,你们的世界还有你们自己,你们可以有爱好、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一辈子都围着孩子转。

你带孩子们看过了世界、让他们学会了独立、给他们铺陈了一个良好的起点乃至未来,那接下来你就该为你自己生活了,你能照顾好自己、健康又快乐,便是给儿女们“做贡献”。

如果觉得《被生活压垮的中国式父母:不敢穷 不敢病 更不敢喊儿女回家》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