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范仲淹写下一首最美的秋词 词中秋景美不胜收 后世大家不断化用

范仲淹写下一首最美的秋词 词中秋景美不胜收 后世大家不断化用

时间:2021-12-18 09:47:45

相关推荐

范仲淹写下一首最美的秋词 词中秋景美不胜收 后世大家不断化用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苏幕遮·怀旧》是北宋名相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词中描写对离人的思念之情。叙述的本是平常之情,但是因为笔法清新,意境阔大,所以广受好评。

元代王实甫大约是爱上了这首词,因此把它头两句词直接用到了他的《西厢记·长亭送别》的开头,只是把“黄叶地”改成了“黄花地”。

后来《西厢记·长亭送别》这两句唱词,就伴随着这一段爱情故事,流传到了大江南北。王实甫写唱词“致敬”范仲淹,略有一点像兰陵笑笑生写《金瓶梅》“致敬”施耐庵。

二者都是从别人的“故事”或者“造境”里面得到灵感,然后自行发挥成篇。但是成文之后,无论是被“致敬”的原作,还是受前者启发创作出来的新作,最终成为了光耀千古的名著。

只不过《金瓶梅》与《水浒传》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中的地位,算是平起平坐的。而《西厢记·长亭送别》的唱词比起范仲淹《苏幕遮·怀旧》,还是差得多。

一、范仲淹的“立德立功立言”

其实在王实甫写下《西厢记·长亭送别》之前的几百年里,范仲淹这首《苏幕遮·怀旧》就已经名满天下了。

范仲淹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出身寒门,完全是凭借自己的勤奋与智慧才当上了宋朝的宰相。

梁启超认为: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中,仅有两个人成功做到“立德立功立言”,范仲淹就是其中之一,另一位是曾国藩。

“立德、立功、立言”是《左传》中提出的做人的“三不朽”标准,立德就是指一个人本身要有高尚的德行,立功就是要为国家和社会建功立勋,立言就是要留下传世的思想作品。

范仲淹北宋时期政坛与文坛公认的“道德楷模”,在他生前与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包括宰相富弼、王安石以及大文豪苏轼,都把他视为自己人生的偶像。

富弼在范仲淹死后作《祭范文正公文》,并在里面提到,自己一生的成就,完全是受惠于范仲淹早年的眷顾与提拔,并说“始未闻道,公实告知。未知学问,公实教之”。

而一代名相王安石在祭文中则直接写到:“呜呼我公,一世之师。”意思就是说,范公啊,你就是我一辈子的老师!

富弼比范仲淹小了十五岁,王安石又比富弼小了十七岁,但是他们二人都有机会和范仲淹共事,所以能直接称范仲淹做恩师。

苏轼出生得晚了一点,等到他二十一、二岁入仕的时候,范仲淹已经去世了。不过苏轼对范仲淹的尊重,一点也不比富弼、王安石二人少。

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五十三岁的苏轼早已经名满天下,还在《范文正公集序》里面写下了“自托于门下士之末”一句,表达了自己想要拜在范仲淹门下,当最末一位学生的愿望。

范仲淹生前就因为德行杰出,赢得了朝廷重臣和文人们的敬重,死后谥号“文正”,成为千古第一位文正公。

范仲淹创作出以《苏幕遮·怀旧》《渔家傲·秋思》为代表的词作之前,词这种文学形式一直难登大雅之堂。

在北宋最初的七、八十年里,很多文人其实是看不起词的。因为过去的花间词创作的题材太狭窄,往往只是写一些小儿女闺房的情趣。

正是因为范仲淹的大胆开拓,创作了《苏幕遮·怀旧》、《御街行·秋日怀旧》等填词,才打开了“士大夫词”的源头。

后来人因为范仲淹是道德榜样和模范,于是从此不再轻视“艳情”作品,才有了后来两宋几百年间,填词创作的繁荣。

前面是说到范仲淹在“立德”方面的一些事例,让大家了解到了他的德行,下面再简单说几句他在“立功”方面的表现。

范仲淹在朝为官时,曾经两次为国家在西北边境上戍边。他在任上改革军制,还亲自指挥士兵战胜了西夏入侵者,可是称得上是文武全才。

因为有过真实的军队生活体验,范仲淹把边塞军人的情感写进了词作里,拓宽了词的创作领域,提升了词这个文学体裁的档次,为后来苏轼开创宋词豪放派打下了基础。

在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里面,虽然字面上没有点明写的是军旅词,但是从词的下半阕开头的“暗乡魂,追旅思”的表述来看,写的就是军旅词。

因为范仲淹实际上写的就是一位因为随军出征,滞留在外多年的征人,在明月之夜因为思念爱人,借酒浇愁的情形。

特殊的地方在于,在范仲淹以前的花间词,往往是用女子的口吻来描写爱情的。但是在《苏幕遮》里面,这样的儿女情长,却是出于一个军中男子的视角。

范仲淹担任北宋的宰相,不仅仅是曾经当过元帅,带兵打过西夏,后来他还在朝中推行“庆历新政”,虽然新政失败了,但是也为后来的王安石做了一个榜样。

范仲淹的思想与情操,最后全部化为五首传世名词,以及闻名天下的《岳阳楼记》,永远地留在了中国人的心底。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也曾经被后世无数有远大理想的官员们当成座右铭。范仲淹为官、做人的思想立住了,就等于“立言”就成功了。

范仲淹因此成为了中国历代文人心目中的偶像。而他生平留下来的五首词,也自然被人反复诵读,学习模仿。

二、范仲淹的词作为何会被后世大家反复化用?

王实甫平时肯定没少读范仲淹的词,因此创作的时候,闭着眼睛把它拿来就用了。后来的人借用前人成句写诗、填写、著小说,实在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有时候都不是因为它写得好,而仅仅是因为“熟悉”。因为“熟悉”,所以做文章的时候,不假思索便能“引用”。

当然,范文正公的代表作,岂有不好之理。假如它写得不好,不要说过了几百上千年,就算只过个一、二十年,人们就把它遗忘了。

文学创作本来就是讲“继承”的,后人写文章,继承前人的思想、创作思路,有时候也要继承前人的“成句”。唐代人写诗,宋代人填词,到了元朝,诗与词好像都给前人写尽了。

于是文人们在诗与词上再也不能突破创新,于是转去写曲子词,写杂剧。元曲和杂剧都是写给没有文化的下层人民看的,并不要求有很高的文学水准。

特别是写杂剧和小说,文学的形式都转变为讲故事了,于是就在创作时把前朝的诗词信手拈来,做个“锦上添花”。反复“化用”前人妙句的频率,也就越来越高了。

对于中国古代的文人来说,范仲淹传世的五首词,几乎等于现在的“必背古诗文”。从小背到大,熟得不能再熟,所以后来我们在很多人的文章里,都可以看到范仲淹词作的名句。

结语

那么,是不是因为范仲淹的填词显得特别“有才”呢?答案是:既是,也不是。说是,是因为假如范仲淹“无才”,我们如今根本就不可能看到包括《苏慕遮·怀旧》在内的五首传世名作。

说不是,是因为我们之所以看重范仲淹的词作,并不是因为它们在艺术上的成就,已经达到旷古绝今的地步,而是因为它们的作者是一个“三不朽”的文化“圣人”。

简单一点来说,就是范仲淹是一个文武全才的政治家。他的词作,可能不见得是两宋最好的作品,但是也能算是古词中第一流的作品。

它们对于后世想要学习填词的人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范本。普通人往往喜欢以名人名作当做课本,教授蒙童学习填词。

等到这些蒙童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长大以后,在自己作的文章里面就有可能会“不断化用”当中的成句了。

如果觉得《范仲淹写下一首最美的秋词 词中秋景美不胜收 后世大家不断化用》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