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南戏名词解释】南戏的名词解释

【南戏名词解释】南戏的名词解释

时间:2020-05-24 00:20:05

相关推荐

【南戏名词解释】南戏的名词解释

问题补充:

南戏的名词解释 语文

答案:

【答案】 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就其音乐──南曲来说,则是一种重要的戏曲声腔系统.为其后的许多声腔剧种,如海盐腔﹑馀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的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宋政权南渡,政治经济中心南移,艺人和作家集中于宋行都临安(今浙江杭州)等城市,遂使产生在温州的南戏,盛行于临安以及浙﹑闽等地区.一般以《张协状元》为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可能是南宋晚期流传下来的作品.

南戏的题材内容,多为反映当时在阶级和民族压迫下,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背景,因此现实性较强,并富于斗争性.如《王焕》﹑《蔡伯喈》﹑《王魁》等.

元统一中国后,南戏在和元杂剧的交流中,在艺术上有很大发展.元中期以后,南戏逐渐流传至北方大都(今北京)等地.元末,四大传奇﹕《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劝夫》以及《琵琶记》等名作一时竞出,呈现了新的局面.其中,前3剧仍富南戏原有现实主义传统,除《琵琶记》在思想上投合统治者的口味而以艺术性知名﹑流传者外,南戏的许多民间脚本常遭宋﹑元统治者禁止,因此传者甚少.

明中叶以后,又产生了不少优秀的传世之作,如梁伯龙的《浣纱记》﹑汤显祖的《牡丹亭》﹑以及清初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这些用明代以来盛行的昆腔和其它声腔演唱的作品,一直传唱至今.南戏的戏剧音乐结构在总体上依据于剧本,以主要角色的上下场来分场,每场自成起迄,称为出,或称折;一本戏可长达几十出,曲牌和套数的运用较为灵活自由.首出由末色介绍剧情大意,称为“副末开场”.自第2出起,正戏开始,主要和次要角色次第出场,各种大小冷热场次互相配搭,戏剧矛盾逐渐展开,直到形成高潮.最末一出终场时,则有评述全剧性质的下场诗以为终结.

南戏产生于民间,在其初期阶段,结构简单﹑形式活泼自由,角色不过3﹑4人,进入城市后,剧本增长,角色可多达几十人;角色分行亦渐细致明确,基本行当有生﹑旦﹑净﹑丑﹑外﹑末﹑贴7种,并广泛吸收诸宫调﹑唱赚﹑词调﹑宋杂剧﹑元杂剧的腔调﹑形式﹑表现方法和演出技巧.如唱腔和曲牌之吸收词调;抒情性与叙事性唱腔的结合以及曲牌的联缀方法之吸收诸宫调和唱赚;念白﹑歌唱﹑滑稽﹑科诨之吸收参军戏﹑杂剧和院本;歌舞表演之吸收耍鲍老﹑跳竹等.它的歌唱﹑念白﹑科泛﹑舞蹈等表演艺术手段又受到杂剧和其它艺术的影响,逐渐发展至成熟阶段,既有整体性的和谐一致,又能各自发挥其所长,逐渐形成完整的表演艺术体系和程序.

南戏的声腔开始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形成的.最初的南戏是载歌载舞的民间小戏,连接若干首民歌加以歌唱,进入城市之后,才“使村坊小技进与古法部相参”(徐渭语,古法部指唐﹑宋大曲之类),广泛吸收传统音乐的有益成分,迄于成熟.王国维统计南戏的260馀首曲牌,出于唐宋词者190首,出于大曲者24首,出于金诸宫调者13首,出于南宋唱赚者10首,与元杂剧相同者13首,其它17首,可见词调在南戏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这些曲牌流传到现在的不少,昆腔﹑高腔﹑梨园戏等一些比较古老的声腔和剧种中,都存留有南戏音乐的遗响.①南戏唱腔称南曲,曲调属五声音阶,多平稳进行,有其惯用的特性音调,形成南曲唱腔绵密柔丽的特色.唱词用韵基本上以南方江浙一带语音为标准,有平上去入之别,每套曲牌不限一韵.节奏规整舒长,字少腔多.其节拍形式,除散板﹑慢板﹑快板与北曲相同外,还应用了一种更慢的节拍──赠板(8/4拍或4/2拍).表达人物内心情感更为深刻细腻.另外,初期的南曲如徐渭所说,是“亦罕节奏”的“随心令”一类,明代中﹑后期才对板式的讲求严格起来,形成板数和下板位置均有定制的固定板式.

②音乐结构形式原系民歌体,形式活泼﹑自由,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曲牌联套结构.每套曲牌可以分为引子﹑过曲(中间主体部分)和尾声 3部分.它虽有一定的联套程序,但在实际运用时相当灵活,并创造出集曲和南北合套等新的处理曲牌形式及套曲结构的方法,丰富﹑扩展了原有曲牌的表现力.

③南曲对宫调的运用虽较自由;但作为套曲结构,仍须考虑曲牌的前后连接在调高﹑音域及曲调方面的和谐统一.因此,各种曲牌需要有一定的归属和类别,为编制新腔和演员的演唱提供方便.因此,南曲的用宫调比较自由,每出每套皆不限一种宫调,这在戏曲音乐发展过程中是一种进步.

④南戏的各种角色均可演唱;除独唱外,还有对唱﹑同唱及“合唱”.独唱用以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对唱﹑同唱用以交流人物间的思想情感和促进戏剧矛盾的发展,“合唱”用以突出语意.烘托气氛和渲染环境,这些都是增强戏剧性的重要手法.在南北曲交流中,南曲吸收了北曲的一些演唱技巧,在演唱艺术上有很大提高.

⑤前期,南戏的演唱以徒歌为主.这种徒歌常以板来控制节奏和衬托唱腔.后来,以笛﹑鼓﹑板为主要伴奏乐器,如明代沈德符《顾曲杂言》所说:“南曲不仗弦索为节奏.”至于加用笙﹑琵琶﹑三弦等为唱腔伴奏,可能是明代以后的情况.南戏的角色,通常为生、旦、净、丑、末、外、贴等七种.其中以生、旦为主,展开剧情,其他脚色皆为配角.

生:戏中的男主角,一般扮演书生、秀才、状元之类的人物.

旦:戏中的女主角,所扮演的人物一般都为青年女子.

净:净本有正净和副净之分,南戏中只有副净.副净出于唐代参军戏中的参军这一角色,故他所扮演的人物一般也都具有滑稽打诨的特征.

丑:在戏中所扮演的人物大致和净所扮人物相同,也是插科打诨一类的人物.

末:末也有正末和副末之分,而南戏也只有副末.副末在戏中一是用以开场,二是扮演次要的男性人物.副末与副净相对,盖源于唐代参军戏中的苍鹘,故也带有插科打诨的特征.

外:南戏中的外,扮演老年男子,或老年妇女.自宋元以来,有名目留存的南戏共238种,有残文佚曲流传的约为130多种,但现有完整剧本流传的仅19种.

早期南戏作品以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为主,主要有《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包括三本戏文∶《张协状元》、《小孙屠》和《宦门子弟错立身》.其中《张协状元》是现存最完整的早期南戏剧本,创于八百年前南宋时期的温州“九山书会”,其开场的《满庭芳》词中写道∶“这番书会,要夺魁名.占断东瓯盛事,诸宫调唱出来因”.

元末明初流行的《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合称“四大南戏”,是南戏在元末明初的代表作品.

《琵琶记》是南戏发展的顶峰,由温州瑞安人高则诚于元朝至正年间,依南宋流传的《赵贞女蔡二郎》戏文编撰而成.《琵琶记》在中国戏剧史上被称为“词曲之祖”,是南戏时代与传奇时代间的桥梁,对明代戏曲创作的影响非常深远. 其余有完整留本的南戏∶《东窗记》、《破窑记》、《刘希必金钗记》.

一 概念:南戏,就是宋元时代流行在我国南方地区的用南曲演唱的戏曲艺术.民间俗称戏文,或称为南曲戏文,简称南戏文.因起源于浙江温州(永嘉)地区,故又名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二 南戏产生的时间,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猥谈》,“出于宣和(1119-1125)之后,南渡(1127)之际”;

(二)《南词叙录》,“始于宋光宗朝(1190-1194)”.

(三)根据近代人考证,南戏当产生于北宋宣和年间,盛于南渡之后的南宋时代.这是比较可信的,因为,南宋王朝偏安临安(杭州),给南戏兴盛提供了种种条件.

三 为什么起源于温州地区:

(一) 北宋末年,政治极为腐败,外则金兵屡屡进犯,内则农民纷纷起义,到处慌乱,人民流离,而温州僻处浙江东南海隅,未遭兵戮.

(二) 温州“控山带海,利兼水陆”,称为对外贸易的通商口岸,设有市舶司,窑业、造船业、铜器业、绸业,尤为著名.

(三) 随着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就日益壮大,越来越需要文化和娱乐.温州地区长期以来就有着“尚歌舞”(《隋书?地理志》)的传统,民间又流传着“俗曲俚词”,“社火”更盛.凡此种种,都称为南戏产生的土壤.

四 南戏如何发展起来:

(一) 宋室南渡,建都临安,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仅两浙地区,顿时人口增加三分之一.临安和东南沿海城市,商业飞跃发展,聚集了大批官吏、绅商、手工业者和小商贩等,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生活提出了更为广泛的要求.

(二) 这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此起彼伏,错综复杂,所以,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有更好的戏曲形式,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他们的愿望.各大城市,尤其是临安,出现了众多的瓦子勾栏,作为固定的游艺场所,还有很多“路歧”艺人,随时随地流动演出,也就为南北各种表演艺术,创造了争胜和交流的机会.

(三) 随着瓦舍技艺的繁荣,一些下层文人和粗通文墨的艺人,就成立了书会,如武林书会、古杭书会等,专门为戏班编写剧本.“专工南戏”的演员也活跃在舞台上.

(四) 因此,南戏从温州地区传入临安和其他城市,不断多方面地吸收各种艺术的养料,充实自己,涌现了很多好的或者比较好的新戏,适应了当时群众的要求,也就日益成熟和发展起来了.

五 南戏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 大约在北宋末年,南戏初为民间歌舞的小戏.

(二) 南宋时代,南戏进入临安和其他城市,吸收各种艺术的养料,如宋杂剧、诸宫调、唱赚、大影戏等,发展成为大戏.今存《张协状元》就是这个阶段的南戏作品.

(三) 元代初期到中期,南戏文与北杂剧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使得南戏又获得比较完美的提高.今存《宦门子弟错立身》和《小孙屠》,都是这个阶段的南戏作品.

(四) 1元末明初,南戏更有了突出的发展,而北杂剧却出现了衰落的趋势.《琵琶记》和“荆、刘、拜、杀”等南戏名剧,相继出现.

2这种新发展为后来明代南戏系统的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 根据近人辑录,可考的南戏剧目,大约180个左右,但是传世的南戏剧本,还不到已知南戏剧目总数的十分之一.它们取材广泛,包括时事、历史、民间传说、佛道故事等.

(一)就其思想内容而言:

1宣扬民族气节,有《东窗记》;

2揭露邪恶势力的罪恶,有《祖杰》;

3控诉封建压迫,有《酷寒亭》;

4歌颂坚贞爱情,有《拜月亭》;

5描写变乱中家庭变故,有《白兔记》.

(二)其中以“负心”戏和“乱离”戏最为突出.因为,宋元时代,战乱频仍,造成了骨肉离散,引起了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社会矛盾,也就为当时很多南戏作家所关注.

(三)此外还有一些宣传封建道德、宿命论的南戏作品,如《三元记》、《黄孝子》之类.

七 南戏的艺术形式,其主要特点是:

(一)篇幅较长,以“场”为基本组织单位,一场连一场,直到剧终.

(二)剧本开头,都有题目正名和副末开场.

(三)以南曲为主,间用北曲、南北合套.

(四)每场戏,曲牌不限一个宫调,唱词也不限于通押一韵.

(五)凡登场的各门脚色,都可唱,有独唱、对唱、轮唱、合唱.

(六)脚色分为生、旦、净、末、丑、贴、外七色,以生、旦为主.

(七)伴奏乐器,至少有鼓、笛、拍板.

由此可知,南戏艺术形式,乃是我国戏曲早期比较成熟的艺术形式.

如果觉得《【南戏名词解释】南戏的名词解释》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