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福建省农科院:专家破解水稻产量调控“密码”

福建省农科院:专家破解水稻产量调控“密码”

时间:2022-07-15 08:11:19

相关推荐

福建省农科院:专家破解水稻产量调控“密码”

12月22日,新一期国际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子刊《自然?植物》,发表中国科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的联合研究成果,从稀有大粒水稻品种“RW11”,发现并克隆控制水稻粒长的显性关键因子GL2,成功破解了调控水稻籽粒大小与产量的分子机制。

至此,《自然》出版集团一年内第三次发表福建省的重要科研成就,表明我省科学家开创性研究获得国际科学界的广泛认可。7月23日《自然》主刊发表福建省农科院低甲烷高淀粉水稻育种研究,为破解粮食和遏制变暖提供新思路。11月2日《自然?遗传学》发表福建农林大学破译菠萝基因组,有助于品种改良与产业发展。

据悉,福建省农科院将按照有关规定,将重奖赵明富研究团队科研经费,尽快促进该成果的转化应用,为粮食,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中科院遗传所储成才研究小组与福建农科院水稻所赵明富研究小组,经过10多年的合作研究,从稀有大粒水稻品种“RW11”的第二条染色体上,发现并克隆一个控制水稻粒长的显性关键因子GL2,通过常规杂交,将“RW11”中的GL2回交转育到小粒水稻品种“博白B”之中,使水稻籽粒灌浆速度明显加快,千粒重增加27.1%,同时分蘖数、穗粒数也有显著增加,从而使单株产量增加16.6%。

田间小区试验表明,科研人员将GL2基因,通过杂交技术,导入到三个不同的水稻品种,水稻产量可分别提高6%、13%和14%。

水稻产量由分蘖数、穗粒数和粒重三要素所决定。然而在实际育种工作中,这三者间却存在非常强的负相关。也就是说,当某一个要素增加时,另外两种成份就会呈现减少现象,这也是水稻育种面临的一大难题。

联合研究团队通过生理生化、遗传学等手段,详细研究了GL2调控水稻籽粒大小的分子机制,发现了重要植物激素——油菜素内酯调控籽粒大小的特异性分支途径,诠释了调控水稻籽粒大小的分子机制,突破了决定水稻产量三要素(粒重、分蘖数、穗粒数)同时具有正向效应的育种难题,为水稻高产育种,提供了非常难得的育种材料和基因资源。

项目团队认为,研究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科技等部门长期支持、专家团队持续攻关。据了解,这项研究先后获得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中国科学院和福建省农科院等多方面的资助。

《自然?植物》新一期发表《GL2介导的油菜素内酯反应调控籽粒大小和水稻产量》的研究成果,有12位作者,中科院储成才与福建农科院赵明富为共同通讯作者,中科院车荣会、童红宁为共同作者。

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的高峰,需要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以国家的粮食。农业部统计,,福建省水稻总产量497.2万吨,我国水稻总产量2.09亿吨,水稻总产量约7.34亿吨。若这项成果得到大面积转化应用,按照小区增产平均值11%来推算,预计每年的增产潜力,将使福建水稻增产56万吨,我国水稻增产2300万吨,水稻增产8074万吨。

《NaturePlants》是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的《自然》出版集团,创办的植物科学类学术期刊,编辑按照《自然》期刊一样的同行评审程序,公平严格独立审核,并迅速发表植物学基础与应用领域、原创、杰出的研究成果和重大进展,探究人类与植物的关系,以及植物学前沿研究的社会影响。

如果觉得《福建省农科院:专家破解水稻产量调控“密码”》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