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卢医名方治不寐:古代善治失眠名药

卢医名方治不寐:古代善治失眠名药

时间:2024-04-15 16:35:15

相关推荐

卢医名方治不寐:古代善治失眠名药

《古代善治失眠名方名药卢医+不寐治疗》是本介绍古代治疗失眠医药书中介绍了许多名医名方和中药以帮助人们缓解失眠痛苦。作者卢医是位著名古代医生他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可以治疗失眠中药和方剂并提供了许多实际案例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药物作用和使用方法。书也介绍了些古代不寐治疗方法如按摩、调节饮食和锻炼等可以帮助人们通过自我调节缓解失眠症状。本书对失眠有深入探讨可供广大读者参考和借鉴。

古代善治失眠的名方名药

卢医

不寐的治疗,古代医家分虚实两证。虚证多属阴血不足,重在心脾肝肾;实证多因肝郁化火,食滞痰浊,胃府不和。治疗原则为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虽然不同时代的医家都有各自不同的用药特色,但综合来看,临床用药是以补益、安神、清热三大类药物为主线,随证配伍化痰、行气、消食、活血、平肝、温里、固涩等的用药规律。

(一)善治名方

1、“半夏秫米汤”

《灵枢·邪客》说:“治之奈何?… 饮以半夏汤一剂, 阴阳已通, 其卧立至。”所谓半夏汤就是后世用于治疗失眠的名方“半夏秫米汤”。方中半夏味辛性温, 主治“呕吐, 不寐”,具有“消痰饮, 通阴阳而和胃, 散逆气以调中, 解郁邪”的功用(《本草便读》)。方中秫米甘凉益胃, 养营阴之气而利大肠。《本草纲目》云:“秫, 治阳盛阴虚, 夜不得眠, 半夏汤用之, 取其益阴气而利大肠也, 大肠利则阳不盛矣。”半夏、秫米合用,祛除肠胃湿痰壅滞,调和营卫,使阴阳调和“其卧立安”。

后世医家在该方基础上颇多演绎, 以半夏秫米汤化裁治疗失眠之证, 创制了诸多名方, 如《集验方》、《三因方》和《世医得效方》所载的三种不同的温胆汤方均为今人所擅用。

2、“不寐”四验方:

卢医名方治不寐:古代善治失眠名药

《医学心悟不得卧》曰“有胃不和卧不安者,胃中胀闷疼痛,此食积也,保和汤主之;

有心血空虚卧不安者,皆由思虑太过,神不藏也,归脾汤主之…有惊恐不安卧者,其人梦中惊跳怵惕是也,安神定志丸主之,有痰湿壅遏神不安者,其症呕恶气闷,胸膈不利,用二陈汤导去其痰,其卧立安”。

古代医家善用保和汤治疗“食积”而致的“不得卧”;用归脾汤主治“思虑太过”的“卧不安”;安神定志丸用于镇静“惊恐不安卧”者;二陈汤涤痰行气,用于痰湿壅遏而致“不寐”者。后世医家依此四方,治疗“不寐”临床多效。

(二)善治名药

1、补益药

用补益药治疗阴虚失眠。如何滋养阴血,古代医家注重两法,一为补气以生阴血。如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中所论:“血属有形,凡有形之物,必赖无形之气以为之宰,故参、芪最为生血要药”,说明人参、黄芪是补气养阴治失眠的要药。二为平补阴阳。如《景岳全书》所论:“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反之,若对阴虚者纯养其阴,则无阳以化,已亏之阴亦难受益,还会因过用阴凝而致阳气受损。因此,要在补阴方中适当配伍补阳之品,以达阴阳平和。

补阳药的选择古医家也有讲究,要避免“大忌辛温…恐阳旺则阴愈消,热增则水益涸耳”,药味宜少不宜多,用量宜轻不宜重,避免辛热温燥之品,常选用肉苁蓉、菟丝子等药性缓和、平补阴阳之品。

2、 安神药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惊者平之”,安神定志是治疗失眠证的基本方法。古代医家对安神药的应用重在滋养心神,常用酸枣仁、茯神、远志、柏子仁等药物,而重镇安神药使用较少。如朱砂为有毒之品, 是常用的安神药,曾有人对180 首古代治失眠的方剂进行了统计,其中130 余首使用了安神药,但只有31 首方剂用了朱砂,其中只用朱砂一味安神药的方剂仅有3 首,可见历代医家治疗失眠并不常用朱砂。其次,31 首使用了朱砂的方剂中有15 首是丸剂,余下16首为汤剂、散剂、丹剂、膏剂、片剂之和。可见历代医家对朱砂入药是非常谨慎的。

3、清热药

明代医家谬希雍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提出“治不眠以清心火为第一义”,认为失眠证多与火热之邪内扰密切相关,因此,清热药是治疗失眠证的常用药。清热药多用黄连、栀子善清心经之热,配以生地黄、玄参既清心火又养阴生津。若心经热盛,致血热妄动,则多配伍以清热凉血为主要功效的犀角

4、化痰药

受《灵枢·邪客》中半夏汤的影响,早期化痰药的使用较多,半夏、茯苓、竹茹等具有化痰作用的药物使用频繁,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化痰利湿药治疗失眠证的临床意义。随着实践的积累,半夏汤的影响在减弱, 化痰药呈逐渐下降趋势,医家们更重视热与虚在失眠证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5、行气药

王清任《医林改错》所论:“不寐一证乃气血凝滞”,临床治疗失眠证所用的滋养安神方剂,多为质润或酸敛之品,每有滋腻脾胃或壅滞气机之弊,影响药效的正常发挥,故不少医家在滋养安神方中常配少量行气药为佐,使之滋而不腻,补而不滞,理气化滞,助脾健运

6、固涩药

《医效秘传·不得眠》中曰:“心藏神,大汗后则阳气虚,故不眠;心主血,大下后则阴气弱,故不眠”可见,津血的耗散滑脱也是引起失眠证不可忽视的原因。前世医家在此类失眠证的治疗中,重视固涩药的使用, 如《魏氏家藏方》的养心丹、《世医得效方》的十味温胆汤均配伍五味子;《古今医鉴》的养心汤配伍莲子须、芡实、石莲肉;《辨证录》的上下两济丹配伍山茱萸等均属此类配伍方法。失眠方中所配固涩药多为既有固涩作用,又兼具补虚益肾固精之品,如山茱萸、五味子、莲子须、芡实等

如果觉得《卢医名方治不寐:古代善治失眠名药》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