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老北京文化:北京名人故居杂谈

老北京文化:北京名人故居杂谈

时间:2023-10-15 21:36:54

相关推荐

老北京文化:北京名人故居杂谈

北京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八百多年的建都史作为一座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有大量的名人故居。据有关资料记载,现存的一百多处名人故居中,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5处它们均地处西城区,即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鲁迅故居、李大钊故居和梅兰芳故居。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十余处,像毛泽东故居(东城区景山东街三眼井)、茅盾故居(东城区后圆恩寺13号)、老舍故居(东城区丰富胡同19号)齐白石故居(西城区跨车胡同)、程砚秋故居(西城区西四六条)、康有为故居(西城区米市胡同43号)等另外,还有多处名人故居列为各区、县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京城的名人故居中,虽然有的是挂着牌儿的保护单位,但也仅仅是挂一块牌而已,有关部门并没有真正尽到保护的责任,房屋破败不堪且不说,这些故居整个几一个拥挤的大杂院儿。像西城区米市胡同43号的“康有为故居”、北半截胡同4号的“谭嗣同故居”、东城区北沟沿胡同23号的“梁启超故居”。梁氏在粉房琉璃街115号还有一故居,均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三位都是影响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人物,是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人。康有为是光绪年间进士,改良派的领袖。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家、学者。谭嗣同亦是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

梁、谭二人跟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参与“百日维新”主张变法,虽失败了,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进步意义的。这几位的故居,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是原来的院落很大,后来住了几十户人家东一间、西一间地盖满了小房。围出了数个小院儿,隔成了几条小夹道儿,把院中的老房子包围了起来,只能从房顶的高度和灰色的老式鱼鳞瓦才能看得出来。原有的格局全被破坏了。单就康氏故居来说,原来康有为住在北跨院儿的中间院子里。因院内有七棵树,所以需号叫“七树堂”西房三间是卧室,四间北房是书,康有为叫它“汗漫”。他从1882年来京应试时就住在这里,房,有一间像船形直到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共住了十多年。

如今的这里连一棵树的影子都没有,“七树堂”不知被围在了哪里,我想,早就没有原来的模样了。生人来到这里就像进了速宫一样,转两圈儿就晕菜了,几乎找不到出来的路。这种生存状态的名人故居,包括一些会馆在内,在京城不在少数。还有一位名人的故居,亦是一个局旧址,即大刀王五在东城区西半壁街13号的“源局”。大刀王五也是和“戊戌变法”有关系的人,与康有为、梁启超、同等人交好,积极参与对谭嗣同等人的营救。他武艺高强,在光绪初年创建了“源顺局”,是当时京城八大局之一。他本人与镖局的几十个人就住在这里。因王五为人仗义,在江湖上有威信,人送两块额:“德容感化”“义重解”,挂在局大门东,西两侧。现在早已不知所踪。

只剩下了几间低矮的瓦房,那已有些槽朽的房檐和房顶上的灰色鱼鳞瓦仍然在承受着这百年后的风雨,沧桑之感不禁油然而生。那遮挡着正房,自己搭盖的小房间里,外地租房的人们在平凡地生活着,他们全然不知这里过去的一切。这几没有挂脾儿,不是什么保护单位,从外面看,一个公共厕所档住了大门的一半,充其量,这是一座破乱的大杂院儿。路过的谭再一处没有挂牌儿保护的名人故居,就是我每天上班都从其氏故居。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氏不是指谭嗣同,而是京剧世家谭氏家族。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其老生行的“谭门七代”,浓缩了一部京剧发展史,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门第二代潭鑫培于清代中晚期在原宣武区大外廊营1号购置了套带有两层小灰砖楼的院落,有房屋几十间。其后的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都在此居住。这四位在京剧事业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形成了著名的谭派,均是京剧大师级的人物。所以我称这里为氏故居。谭家于20世纪60年代末搬出了这座宅院。从此,这里成了有20多户人家居住的大杂院儿。院里盖了不少小房,圈起了几个小院儿,在院儿外的北面和东面开了四个门儿。原来潭家的大门不但被堵死,而且还紧挨着盖出来了一间小房。大门框上挂着的“英秀谭堂”的木质牌匾早在“文革”时就没有了,整个宅院的格局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每当我骑车从这里走的时候,都不由地想起当年清平康乐的漂家老宅和谭氏家族对京剧作出的贡献。再看看眼前的情景,不免令人扼腕叹息。像这样一座被这么多住家儿“瓜分”,整个格局面目全非的名人故居,要想将其复原是绝对不可能的。在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琉璃厂地区,有一座古老宅院。就是地处火神庙西侧的西太平巷5号,从前叫火神庙西夹道。据一位友人跟我讲,这座院落是清代初年的文学家王渔洋住过的地方。在他之后是乾隆时期《四库全书》的副编纂程晋芳的寓所。在程晋芳之后的若干年里不知何人在此居住。院内有一棵王渔洋亲手种植的紫藤,今已不存。

而另一棵高大的古柿树依然茂盛,夏天树叶如盖,深秋时节果实累累,挂在枝条上的是一个个的小红灯笼,站在大门外就能看得见。到了民国初年,这座宅院被徐石雪买下,他是著名书画家,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央文史馆馆员,20世纪的50年代去世。这处历史悠久的古宅院因为没有挂牌儿,不是什么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以徐石雪故居鲜为人知。单就这座老宅院来讲,我想也有着相当的文物价值。西太平巷是一条很窄的死胡同,这个5号院几从外面看是一个很不起眼儿的院子,大门也不宽大。我去探访几次均不得入内,成天的大门紧闭。这更增加了一种神秘感。本文列举的这几处名人故居的生存状态是令人担忧的。尤其是那些成了大杂院儿的名人故居亟待得到妥善的修缮和保护。

另外,这些年名人故居拆除了不少,包括那些挂了牌的重点保护的名人故居,像尚小云故居、余叔岩故居等。而没有挂牌而被拆除的就更多了。例如,在菜市口大街拓宽改造工程中拆除了菜市口胡同16号、陕西总督左宗棠的故居;拆除了菜市口胡同29号、“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刘光弟故居拆除了清代同治帝的老师、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李鸿藻的故居(菜市口胡同7-11号),等等,这些极有历史价值的名人遗迹,统统从地面上消失了。因此呼吁有关部门,尽快颁发“名人故居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以保护现有的名人故居。这些遗迹是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京味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待开发的旅游资源直接拆掉实在太可惜。

如果觉得《老北京文化:北京名人故居杂谈》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