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口说千年事 胸怀天地情

口说千年事 胸怀天地情

时间:2023-08-02 15:24:33

相关推荐

口说千年事 胸怀天地情

前段时间,一部国产剧集成为了爆款,虽然片方未做过多的宣发,但是凭借优秀的制作水准,作品迅速赢得了口碑,成为近年来难得的古装佳作。

没错,相信有的朋友已经看过,无眠说的就是《长安十二时辰》。

从服化道、配乐到灯光摄影,整部剧充盈着浓浓的电影质感,带观众穿越到那千年前的盛世长安。

除了音画和表演,一部四五十集的电视剧能够吸引观众持续观看的主要原因,肯定在于其剧情。

《长安十二时辰》改编自著名作家马伯庸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唐朝天宝年间,上元节前夕,长安城陷入一场危局,死囚张小敬临危受命,与少年天才李必携手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的故事 。

正如该剧名称,故事主线被限制在十二时辰(一天一夜)中,把如此短时间内发生的时间拆解为四十多集的剧集(据说原本55集或65集),故事结构设置和剧情安排必须非常巧妙,一方面要“显”,不断吐出大量的信息给观众“解馋”,另一方面要“隐”,信息不能喂饱观众,必须留出足够的悬念吸引观众继续追剧。此过程中还要不断的“挖坑”、“填坑”,设置“钩子”,每一集末尾还得留下足够给力的悬念让观众欲罢不能。

如此精巧的设计在国产剧集中并不多见,但估计很多朋友并不陌生,因为这是很多美剧常见的套路。马伯庸自己也承认,《长安十二时辰》受到了美剧《24小时》的启发。

从早年的《X档案》、《24小时》、《伪装者》、《犯罪现场调查》,到前些年大火的《越狱》、《迷失》、《绝命毒师》,直到这两年的神剧《权力的游戏》、《纸牌屋》、《西部世界》等等,美剧在犯罪、悬疑、推理、科幻、魔幻乃至政治题材上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不论内容和主题如何,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牢牢吸引观众,“强迫”观众一集一集的看下去。

这些优秀的美剧已经深深影响了全球的影视剧编剧们,相信今后会看到越来越多本土化的悬疑剧集。

其实,美剧的这种特点并非首创,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就采用了这种吸引观众的方式,这就是——评书。

说起评书,国人都不陌生,相信绝大多数朋友都听过,哪怕听过一小段。不可否认的是,当年这个非常火爆的曲艺形式如今被我们渐渐淡忘了,它和其他难兄难弟们一样,似乎沦为退休大爷和出租车司机解闷的玩意儿。

无眠为什么拿评书和美剧作比呢,与其他曲艺形式不同的是,评书中很多完整的作品可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说完的,不少作品有上百集(行话称为‘回’),这和如今的连续剧很相似。在评书表演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为了吸引大众一回接一回的听下去,每一回故事都会呼应上一回留下的“钩子”,布置新的悬念。大家非常熟悉的“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就是这个道理。

这几期,无眠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个熟悉亲切但逐渐陌生的曲艺形式。

什么是评书

什么是评书呢?评书就是靠张嘴讲故事吗?没那么简单。

众所周知,评书和相声、苏州弹词、京韵大鼓等等一样,是一种曲艺形式。历史学家张次溪在《人民首都的天桥》里说“评者,论也,以古事而今说,再加以评论,谓之评书”。民间文学专家谭达先在《中国评书(评话)研究》中说:“评书,它就是一个演员一边用口头叙述,一边穿插上必要的评论的故事作品。它形式简单灵活便于讲述古代英雄人物的故事,也便于迅速反应当时现实的生活”。

简单来说,评书拆开两个字,一为“评”,即评论;二为“书”,即讲述。评书就是将“讲述”与“评论”相结合这两种基本表演手法,构成“有讲有评”、“又讲又评”,语文课本称为“夹叙夹议”。评书艺人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会适当穿插评论、分析人物、表达价值观。

其实评书就由古代我国人民大众讲故事、讲笑话发展而来的一种口头文学形式。它形式简单灵活,因此古今中外的故事皆可入评书,它可以说是反映故事发生时代的百科全书,经济、政治、军事、宗教、文艺、生活、武术、兵法等等都会有所体现。

正所谓“盘古开天地,地久天长,长话短说,说古论今,今古奇观,人间天上,上下千年事……”

00:36

评书的起源

其实评书的起源其实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任何文化、行业、运动都喜欢拓展自己的源头,以显得历史悠久。评书界认为评书起源于春秋时期,并将其称为“说书”。“说书”一词最早见于《墨子·耕柱》篇:“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但此“说书”并非评书,而是指讲经。

说书人的祖师爷——周庄王

我国传统文化中,很多行当都有自己的祖师爷,比如木匠的祖师爷是鲁班,商业的祖师爷是范蠡,梨园界的祖师爷是唐明皇,而说书人认周庄王作为祖师爷,这是因为史籍中有周庄王“击鼓化民”的记载。

传说周庄王为了教化百姓宣传法制,他派了四名官员分别携带红、蓝、白、黄四种不同颜色的鼓各自到那些治安状况比较差,流氓小偷、不忠孝的人较多的村子,以说书讲故事的形式教化乡民。这新颖的宣传形式非常吸引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调查发现凡是经过讲故事的地方犯罪率明显下降,有的村庄甚至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情形。因为这个“击鼓化民”的故事,发明人周庄王就成了说书人的祖师爷。

商周时期,天子、王公身边的有一种叫“瞽者”的奴隶,他们弹奏简单的乐器,以诗曲进行劝谏,并具有供王侯娱乐的作用,后来古代宫廷娱乐又出现了“俳优”。何为“俳优”?他们是古代演滑稽戏的艺人。“瞽者”、“俳优”可以认为是曲艺艺人的先驱,但评书诞生历史明确可靠则是在隋唐时期。

▲东汉灰陶说书俑

相声理论家汪景寿等认为“隋代出现的‘说话’,则可看做从可溯之源到可证之史的过渡阶段”。

说到了我国传统曲艺形式评书,这里无眠也想到了另一个具有相似性的文学形式——史诗。大部分历史悠久的民族都有歌颂自己民族英雄的史诗,这些史诗发展之初,都是由“游吟诗人”向大众传播并代代相传,史诗的内容也不断的扩充发展。大家可以点击阅读无眠以前的有关史诗的文章:史诗——人类集体的英雄梦

通常史诗篇幅浩荡,随便拿出一个改编成剧集其长度都远超《权力的游戏》,游吟诗人在创作中,自觉或不自觉的采用了多种吸引听众的手法,这与评书和连续剧都非常相似。

隋朝出现了一个号称“笑话大王”的学者侯白,据记载侯白其人幽默、风趣,擅长讲故事及各种轶事,可谓是民间的“东方朔”,深受人们的喜爱,更重要的是他经常在公共场所表演,而观看其演出者,往往将街道拥挤的水泄不通。侯白所讲的笑话有着明显的评书元素,似乎他作为祖师爷更合适。

当中国历史进入了大唐盛世,各种传奇和民间小说方兴未艾,此时便出现了职业说书人,他们以向大众讲述故事为生,在娱乐项目贫乏,大众识字率低下的年代,听段“说话”就好比如今追剧一般过瘾。

到了大宋,随着经济的迅速恢复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说话”、戏法、杂技等各种曲艺娱乐项目发展有了广阔的环境,促使大量的娱乐场瓦舍、勾栏的出现。《东京梦华录》里说:“崇宁、大观间(1102-1110)东京(开封)的瓦舍已遍四城……,其中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三个瓦舍中就有大小勾栏五十余座,最大的勾栏可容纳几千人”,由此可见当时娱乐场所的发达程度。

▲《清明上河图》中的说书场景

到了明清,说书艺术又登上了新高峰,形式和技巧也与现今的说书非常接近了。

这一期就先到这里,下一期继续“评书演义”,具体说什么呢?无眠也学说书人卖个关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如果觉得《口说千年事 胸怀天地情》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